凸缘构造体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19999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凸缘构造体的方法,其为将具备有自本体朝外侧延伸的非圆形凸缘部的凸缘构造体予以成型的方法,其中包含第一锻造工程,形成具备有朝向锚块中的凸缘部的突出方向匹配的方向突出且比凸缘部还厚壁的头部的中间成型体;第二锻造工程,为由事先作成在第二模具和第二冲头之间压塌中间成型体的头部之际让该头部的外周中的至少一部份不受第二模具和第二冲头所拘束,以形成具备比凸缘部在外周方向还大上一图的大凸缘部的大凸缘部形成体;及冲压工程,其通过对大凸缘部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凸缘部的轮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地制造具备大的突出凸缘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在本体上一体具有凸缘部的。
技术介绍
例如,汽车的停车制动器用锚块系在轴部的一端部的外周具有大的椭圆状突出的凸缘部的铁钢制零件。在这样的零件的制造中,由于素材的变形量大,所述凸缘部的成型以热锻方式进行的居多。但是,因热锻需要加热用的大型装置而有导致成本增大、生产速度慢、需要熟练、 不易获得表面状态良好的制品,且针对要求高尺寸精度的零件又需切削、研磨等后续工程等的缺点。为此,一直检讨以冷锻进行所有的工程,但在进行具有大突出的凸缘部的钢铁零件的成型的情况,加工压力变太大并不实际。另外,对于凸缘部的突出形状是椭圆形等的非圆形的,在由顶锻方式突出成圆形后,要配合所求得的凸缘部的形状进行切削或去毛边,会有材料利用率很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率地制造具备从本体大大突出的凸缘部的凸缘构造体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其为将具备有自本体朝外侧延伸的非圆形凸缘部的凸缘构造体予以成型的方法,其中包含第一锻造工程,采用冷锻或温锻方式,以第一冲头推压被装设在凹设有具备突出部形成部的模具孔的第一模具上的素材,由在由前述第一模具中的所述突出部形成部内面和与所述第一冲头中的所述第一模具的对向面所包围的闭锁空间内,使所述素材的一部份朝所述本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形成一部份是朝与前述一凸缘构造体中的一前述凸缘部的之突出方向匹配的方向突出且该突出部是比前述所述凸缘构造体中的所述前述凸缘部还厚壁的中间成型体;第二锻造工程,其为采用冷锻或温锻方式,由事先作成在所述第二模具和第二冲头之间压塌所述中间成型体中的突出部之际让所述突出部的外周中的至少一部份不受所述第二模具和所述第二冲头所拘束,以形成具备比想获得的所述凸缘构造体的所述凸缘部还大的大凸缘部的大凸缘部形成体;及冲压工程,其通过对所述大凸缘部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所述凸缘部的轮廓。此外,本专利技术中的‘素材’指作为原料的棒材或筒材等、及因应需求而对此棒材或筒材等施作了前处理的金属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有效率地制造具备大的突出的凸缘部的凸缘构造体。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第一锻造工程中利用第一锻造装置推压阶差棒状钢材前的样态的侧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在第一锻造工程利用第-的侧剖视-锻造装置利用阶差棒状钢材后的形态剖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形成体的前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形成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形成体的仰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锻造工程中利用第锻造装置推压中间成型体前的样态的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锻造装置中的模具侧凹部及冲头侧凹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第二锻造工程中利用第二锻造装置推压中间成型体后的形态的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大凸缘部形成体的前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大凸缘部形成体的仰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冲压工程中利用冲压装置推压大凸缘部形成体前的形态的侧剖视剖视图视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压工程中载置于冲压模具上的大凸缘部形成体的部分放大侧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压工程中利用冲压装置推压大凸缘部形成体后的形态的侧剖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压工程结束后的冲压体及剩余部分的斜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压体的前视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冲压体的仰视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锚块的斜视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锚块的仰视图。图中1,停车制动器用锚块(凸缘构造体);2,阶差轴部(轴构件);3,凸缘部;10,阶差棒状钢材(素材);11,大径部;12,小径部;20,中间成型体;21,头部(突出部);30,大凸缘部形成体;31,大凸缘部;32A、32B,外突部;33,剩余部分;34,冲压体;35A、35B,直壁部;436A、36B、58A、58B,倾斜部40,第一锻造装置;41,第一模具;42,第一冲头;43,模具孔;44,突出部形成部;45,第一轴孔部;46,第一导引构件;47,外冲头;48,内冲头;49,冲头孔;50,凹坑部;51,第二模具;52,第二冲头;53,第二冲头;54,第二导引构件;^A,模具侧凹部(凹部)55B,冲头侧凹部(凹部)57A、57B,笔直部;56A、56B,侧壁面;59,第二轴孔部;60,冲压装置;61,冲压模具;62,冲压头;63,冲压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18所示,在本实施形态制造的凸缘构造体为汽车的停车制动器用锚块 1 (以下,记载为「锚块1」)。此锚块1具备在属本体的阶差轴部2的一端部周围大大地突出的略椭圆状的凸缘部3。原材料的圆棒为钢制且历经多个阶段的成型工程而成型具有大径部11、及与此大径部11同轴且比大径部11还小径的小径部12的阶差棒状钢材10。首先,通过对此阶差棒状钢材10施加冷锻或温锻而形成中间成型体(第一锻造工程)。在第一锻造工程所使用的第一锻造装置40具备第一模具41及第一冲头42。第一模具41利用金属形成圆柱状,在其上面(与第一冲头42对向的面)凹设有模具孔43。模具孔43由上面侧的突出部形成部44和底面侧的第一轴孔部45所构成。突出部形成部44 从上面看呈横宽的略椭圆状,其长圆方向(纸面的左右方向)及短圆方向(对纸面正交的5方向)的长度比最终成型物的锚块1中的凸缘部3的长度还短,其深度比凸缘部3的厚度还大。在突出部形成部44的底面中央位置,用以收容阶差棒状钢材10中的大径部11的下部及小径部12的第一轴孔部45纵向凹设。另外,突出部形成部44的底面倾斜,越接近中心(第一轴孔部45的形成位置)变越深(与第一模具41的上面分离)。从正面方向(图 1的纸面正交方向)看倾斜的角度约为15°。第一模具41的外周固定了上面备有开口部的第一导引构件46,由第一冲头42嵌在其开口部,第一模具41和第一冲头42被校准成同一中心。第一冲头42由外冲头47和内冲头48 二个零件所构成外冲头47利用金属形成圆柱状,其中心位置形成有沿着轴向贯通的断面圆形的冲头孔49。此冲头孔49的内径作成可收容阶差棒状钢材10的大径部11的大小。利用金属形成圆棒状的内冲头48被大致紧密地插通在冲头孔49的内部。另外,外冲头47的下面(和第一模具41的上面对向的面)设有凹坑部50。凹坑部50的内壁形成随着接近中心(冲头孔49的开口部)而稍朝上方倾斜的倾斜面。此外,外冲头47及内冲头48未详细地图示,其通过弹性构件固定在加压装置。其次,针对使用这样的第一锻造装置40的第一锻造工程作说明。第一锻造工程以冷锻或温锻的方式进行。在温锻的情况,锻造温度是550°C 980°C者较好,700°C者最好。首先,将阶差棒状钢材10以小径部12侧朝向下侧地插入第一轴孔部45而设定在第一模具41。其次,操作加压装置使第一冲头42下降。在下降操作的初期状态中,内冲头 48的下端面是位在比外冲头47的下端面还稍后退的位置(上方位置)。第一冲头42继续下降时,首先外冲头47进入第一导引构件46的内部,外冲头47的下面抵碰第一模具41的上面。在此状态中,阶差棒状钢材10中的大径部11的上部成为进入冲头孔49的内部状态。 接着当内冲头48再继续下降时,阶差棒状钢材10中的大径部11的上部被内冲头48压塌而在由第一模具41的突出部形成部44和第1冲头42的凹坑部50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内部扩展。如此一来,形成具备阶差轴部2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凸缘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将具备有自一本体朝外侧延伸的非圆形一凸缘部的一凸缘构造体予以成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锻造工程,采用冷锻或温锻方式,以一第一冲头推压被装设在凹设有具备一突出部形成部的一模具孔的一第一模具上的一素材,由该第一模具中的所述突出部形成部内面和与所述第一冲头中的所述第一模具的对向面所包围的闭锁空间内,使该素材的一部份朝所述本体的外侧方向突出,形成一部份是朝与所述凸缘构造体中的所述凸缘部的突出方向匹配的方向突出且所述突出部是比所述凸缘部还厚壁的一中间成型体;一第二锻造工程,其在所述第一锻造工程后,将所述中间成型体设定在一第二模具并采用冷锻或温锻方式,由事先作成在该第二模具和一第二冲头之间压塌所述突出部之际让所述突出部的外周中的至少一部份不受所述第二模具和第二冲头所拘束,以形成具备比想要获得的所述凸缘构造体的所述凸缘部还大的一大凸缘部的一大凸缘部形成体;及一冲压工程,其在所述第二锻造工程后,通过对该大凸缘部施以冲压加工而除去所述大凸缘部而形成所述凸缘部的轮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增山武比古
申请(专利权)人:玛帝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