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534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相互层叠配置的上导光板和下导光板。所述上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所述下导光板的底面为反射面,所述上、下导光板分别具有一个入光面。通过在所述入光面处设置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以及在所述上、下导光板之间的层叠面上镀与所设置的LED光源阵列颜色对应的选择性透光膜层,使得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上、下导光板内混合成白光或不同色度的光线以提高使用该背光模组的LCD显示装置的色彩饱和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LED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LCD)凭借其高亮度、轻薄化的优势成为平面显示装置的主流 。因LCD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能发光,需要利用一发光均匀的LED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 组(Backlight Module),做为其LED光源阵列,从而显示屏幕画面。背光模组通常包括一个 点LED光源阵列或线LED光源阵列及一个将点LED光源阵列或线LED光源阵列发出的光平面化的 导光板,以提供一个LED面光源照亮液晶显示面板。有关背光模组的构造、原理、特性等方 面的内容,请参阅李海峰等人在中国期刊《液晶与显示》,V18(1), 58-62(2003),高品 质液晶显示装置用轻薄背LED光源阵列技术要点 一文中的相关介绍。现有的背光模组多用单色光或是白光做为LED光源阵列。但是,采用此种背光模组的 LCD其色彩饱和度较差,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显示装置的色彩饱和度越来越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过混合不同色光来提高色彩饱和度的背光模组。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相互层叠配置的上导光板和下导光板。所述上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所述下导光板的底面为反射面。所述上、下导光板分别具有一个入光面,在所述每个入光面处设置有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所述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发出的光线在上、下导光板内混合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将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所发出的色光通过上下组合的导光板相互混合成白光或各种不同色度的光以提高LED背光模组的色彩饱和度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2。所述背光模组2包括相互层叠的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所述上导光板20包括一顶面200、 一底面202、第一端面203 及与第一端面203相对的第二端面204。所述下导光板22包括一顶面220、底面222、第三端面 223及与第三端面223相对的第四端面224。所述上导光板20的顶面200为背光模组2的出光面 ,所述下导光板22的底面222为背光模组2的反射面。所述上导光板20的底面202和下导光板 22的顶面220相互层叠。所述上、下导光板20、 22分别具有一个入光面,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上导光板20的第一端面203和下导光板22的第二端面223均为背光模组2的入光面。所述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的形状为厚度沿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的楔形。所述上导 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是以透明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酸 树脂、聚碳酸酯或聚乙烯树脂等制成。所述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可采用射出成型工艺制 作。所述上导光板20的第一端面203和下导光板22的第三端面223分别为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 板22厚度较大一侧的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203和第二端面223处设置有对应的LED光源阵列 24。所述LED光源阵列24的颜色设置为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所述LED光源阵列24与对应的入光面之间通过一聚光装置28相互连接。所述聚光装置28 为外表面镀有反射膜的环氧树脂28a,所述LED光源阵列24发出的光进入环氧树脂28a内经过 全反射后分别进入所述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以减少光线向四周空间的发散所造成的光耗 散。所述上导光板20的第二端面204、下导光板22的第四端面224以及下导光板22的底面222 上分别镀有高反射率膜层30。所述高反射率膜层30的材料可为铝、铜、银等高反射率的金属 材料,用于防止在所述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内传输的光线从上述各表面射出从而造成光 耗散。所述上导光板20的顶面200设置有微型结构32。所述微型结构32可为点状分布的半球形 、三角锥形突起或凹陷,也可为条状分布的锯齿形、圆柱形突起或凹陷。所述微型结构32的 作用为破坏上导光板20的顶面200的全反射条件,使得在上导光板20和下导光板22内传播的 光线能从上导光板20中导出。所述微型结构32的排布密度由靠近第一端面203的一侧向远离 第一端面203的一侧逐渐增大,所述微型结构的排布密度越大的位置光线越容易被导出。因 为所述第一端面203为入光面,所以在靠近第一端面203—侧的光量较足而远离第一端面203 一侧的光量较少。在光量较充足的一侧设置密度较低的微型结构23而在光量较少一侧设置密 度较高的微型结构23可使得光量较足一侧的光线较少几率被导出,而光量较少一侧的光线较 多几率被导出从而使得整个顶面200的出射光量较为均匀。5所述背光模组2垂直于入光面方向的长度范围为20cm至50cm。太短的背光模组2无法满足 出射光量的要求,太长的背光模组2则会影响其出射光的均匀度。如图2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2。所述背光模组12与第 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 12的上导光板120和下导光板122为厚度一定的平板。所述背光模组12的聚光装置128为一内 表面涂有反射材料的反射罩128a,所述反射罩128a用于反射LED光源阵列124所发散的光线以 提高背光模组12的发光效率。如图3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3。所述背光模组13包括 相互层叠的上导光板130和下导光板132,所述上导光板130和下导光板132分别具有一入光面 ,所述上导光板130的第一端面1303和下导光板132的第三端面1323为背光模组13的入光面。 所述背光模组13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 背光模组13的上导光板130和下导光板132的层叠面133上镀有选择性透光膜层135。所述选择性透光膜层135用于反射由上导光板130第一端面1303处的LED光源134所发出的 光线而透射由下导光板132第三端面1323处的LED光源134所发出的光线。例如当所述上导 光板130上设置的是红、蓝色的LED光源阵列134,所述下导光板132上设置的是绿色的LED光 源阵列134时,对应的选择性透光膜层135的透光特性为透绿光反射红、蓝光;当所述上导光 板130上设置的是绿色的LED光源阵列134,所述下导光板132上设置的是红色的LED光源阵列 134时,对应的选择性透光膜层135的透光特性为透红光反射绿光。所述选择性透光膜层135可以反射由上导光板130进入的光线透射由下导光板132进入的 光线,避免了上导光板130进入的光线在下导光板132中的传播从而减少了光在传播中的损耗 ,提高了光利用率。可以理解,所述选择性透光膜层135也可以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模 组12的上导光板120和下导光板122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将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所发出的色光通过 上、下组合的导光板混合成白光或各种不同色度的光后由出光面射出从而比使用单色LED光 源阵列的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色彩饱和度。最后应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相互层叠配置的上导光板和下导光板,所述上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所述下导光板的底面为反射面,所述上导光板与下导光板均包括一个入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入光面处设置有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所述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发出的光线在上、下导光板内混合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相互层叠配置的上导光板和下导光板,所述上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所述下导光板的底面为反射面,所述上导光板与下导光板均包括一个入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入光面处设置有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所述不同颜色的LED光源阵列发出的光线在上、下导光板内混合后由所述出光面射出。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光板 相互层叠的平面上根据所设置的LED光源阵列的颜色镀有对应的选择性透光膜层,所述选择 性透光膜层反射上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LED所发出的光线而透射下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LED所 发出的光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光板上设 置的是红、蓝色的LED光源阵列,而所述下导光板上设置的是绿色的LED光源阵列时,所述选 择性透光膜层的透光特性为透绿光反射红、蓝光。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光板上设 置的是绿色的LED光源阵列,而所述下导光板上设置的是红色的LED光源阵列时,所述选择性 透光膜层为透红、蓝光反射绿光。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光板 的形状为厚度由一端向另一端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