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08153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包含一背板、一光学膜片组合、一反射片、一框架以及一固定件。光学膜片组合设置于背板上。光学膜片组合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且一第一孔洞形成于第一突出部上。反射片设置于背板与光学膜片组合之间。反射片具有一第二突出部,且第二突出部穿设于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孔洞中。框架设置于背板的一侧。固定件的一第一端固定于反射片的第二突出部上,且固定件的一第二端固定于框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的显示装置包含一上述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固定光学膜片组合的背光模块及应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薄型化、轻量化、低耗电量、无辐射污染且能与半导体工艺技术兼容等优点,液晶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中,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移动电话、数字相机、个人数字助理等。液晶显示装置是通过背光模块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上,以显示画面。背光模块中均设置有光学膜片组合,用以改善光线的光学特性。光学膜片组合所包含的光学膜片例如为棱镜片、扩散片等。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10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20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背光模块10中,光学膜片组合100通过其侧边的突出部102而悬挂于背板120的弯折部122上。如图2所示,在背光模块20中,光学膜片组合200是通过其侧边的突出部202而悬挂于胶框220的突起部222上。因此,当装设有背光模块10或20的大尺寸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直立或朝下设置时,光学膜片组合100 或200不会从背光模块10或20的框架中脱落。此外,也有现有技术于背板上埋设铜柱,以供光学膜片组合悬挂之用。然而,上述用来固定光学膜片组合的结构均具有一定厚度(至少1毫米以上),通常会占用显示装置中较大的空间。此外,由于背板大多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若于背板上弯折形成弯折部,不仅弯折部的跨距尺寸不易控制,且弯折部的毛边容易因摇晃或碰撞而刮断光学膜片。此外,弯折部与框架间通常会有间隙存在,容易进尘。若是利用胶框的突起部来固定光学膜片组合,则需搭配背板设计,且通常需要分上下胶框,开模数量较多,进而增加生产成本。至于埋设铜柱的方式,其会增加零件成本,耗费埋设工时,且光学膜片易因单点受力而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应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含一背板、一光学膜片组合、一反射片、一框架以及一固定件。光学膜片组合设置于背板上。光学膜片组合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且一第一孔洞形成于第一突出部上。反射片设置于背板与光学膜片组合之间。反射片具有一第二突出部,且第二突出部穿设于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孔洞中。框架设置于背板的一侧。固定件的一第一端固定于反射片的第二突出部上,且固定件的一第二端固定于框架上。根据另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包含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上。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如上所述。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是将反射片的突出部穿设于光学膜片组合的突出部上的孔洞中,并且使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反射片以及设置于背板的一侧的框架。藉此,即可有效地将光学膜片组合固定于背光模块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3包含一背光模块30以及一显示面板32。显示面板32设置于背光模块30上。于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32可为液晶显示器,但不以此为限。显示装置3是通过背光模块30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32上,以显示画面。如图4所示,背光模块30可包含一背板300、一光学膜片组合302、一反射片304、 一框架306、一固定件308、一防尘件310、一扩散板312以及多个光源314。于此实施例中, 背光模块30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但不以此为限。光学膜片组合302以及扩散板312可设置于背板300上。反射片304以及光源314可设置于背板300与光学膜片组合302之间,且光源314设置于反射片304上。光学膜片组合302所包含的光学膜片可为棱镜片、扩散片、复合式光学片等。框架306可由塑料、金属(例如,铝) 或其它适当材料制成。光源314可为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 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0固定件308以及防尘件310可为薄膜,例如聚酯薄膜(Mylar),但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扩散板312的硬度可大于光学膜片组合302 内的膜片硬度,以用于支撑光学膜片组合302。如图5所示,光学膜片组合302的侧边可具有多个第一突出部3020,且多个第一孔洞3022分别形成于对应的第一突出部3020上。此外,反射片304的侧边可具有多个第二突出部3040,分别对应光学膜片组合302的多个第一突出部3020。如图6所示,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是穿设于光学膜片组合302的第一突出部3020的第一孔洞3022中。框架306设置于背板300的一侧。于此实施例中,一第二孔洞3060可形成于框架306上,且对应于光学膜片组合302的一侧。光学膜片组合302的第一突出部3020是容置于框架306的第二孔洞3060中。固定件308的第一端3080可穿过第一突出部3020的第一孔洞3022而固定于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上,且固定件 308的第二端3082可穿过第二孔洞3060而固定于框架306的外侧壁上。藉此,即可有效地将光学膜片组合302固定于背光模块30中。此外,防尘件310可贴附于框架306的外侧壁,以遮盖第二孔洞3060。藉此,防尘件310可避免灰尘从第二孔洞3060进入背光模块30 内部。请参阅图7至图10,图7至图10为图4中的背光模块30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7所示,在反射片304、扩散板312以及光学膜片组合302依序设置于背板300上后,使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穿设于光学膜片组合302的第一突出部3020的第一孔洞3022中,并且使固定件308的第一端3080穿过第一突出部3020的第一孔洞3022而固定于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上。接着,如图8所示,使固定件308的第二端3082 下垂。接着,如图9所示,将框架306设置于背板300的一侧,以使光学膜片组合302的第一突出部3020容置于框架306的第二孔洞3060中,并且使固定件308的第二端3082穿过第二孔洞3060。接着,如图10所示,将固定件308的第二端3082固定于框架306的外侧壁上。最后,如图6所示,将防尘件310贴附于框架306的外侧壁,以遮盖第二孔洞3060。藉此,即可完成背光模块30的组装。请参阅图11,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背光模块30’与上述的背光模块3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块30’的固定件308’ 与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为一体成型。换言之,固定件308,是由反射片304的第二突出部3040延伸出,且穿过光学膜片组合302的第一孔洞3022与框架306的第二孔洞3060而固定于框架306的外侧壁上。需说明的是,图11中与图3至图10中所示相同标号的组件,其作用原理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2,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的示意图。如图12 所示,背光模块30”与上述的背光模块3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块30”的固定件308 的第二端3082固定于框架306”的内侧壁上。藉此,此实施例即不需在框架306”的侧边形成如图9所示的第二孔洞3060,因此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背板;一光学膜片组合,设置于该背板上,该光学膜片组合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一第一孔洞形成于该第一突出部上;一反射片,设置于该背板与该光学膜片组合之间,该反射片具有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穿设于该第一突出部的该第一孔洞中;一框架,设置于该背板的一侧;以及一固定件,该固定件的一第一端固定于该反射片的该第二突出部上,且该固定件的一第二端固定于该框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0.12.30 TW 099147025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背板;一光学膜片组合,设置于该背板上,该光学膜片组合具有一第一突出部,一第一孔洞形成于该第一突出部上;一反射片,设置于该背板与该光学膜片组合之间,该反射片具有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穿设于该第一突出部的该第一孔洞中; 一框架,设置于该背板的一侧;以及一固定件,该固定件的一第一端固定于该反射片的该第二突出部上,且该固定件的一第二端固定于该框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与该反射片的该第二突出部为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为一薄膜,且该固定件的该第一端穿过该第一突出部的该第一孔洞而固定于该反射片的该第二突出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光学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升柏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