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48488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内部的绝热板、在保温帽钢壳和绝热板之间的填充料,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的上端面到绝热板的内壁之间设有由竖直浇道和水平浇道组成的“L”形补缩浇道,竖直浇道的上方与导液管相连。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大型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大型钢锭的质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行业钢液浇注的设备,尤其涉及用于钢液浇铸的钢锭模。
技术介绍
大型钢锭帽口传统的补缩工艺,均采用细流慢浇方式。由于钢锭浇注采取底注的注锭方式,即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最后至钢锭帽口,使得钢锭模内的钢液温度梯度呈自下而上分布,即从钢锭本体到钢锭帽口,钢液温度逐步降低,因而注锭后期采用细流慢补工艺根本解决不了大型钢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所以钢锭的质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使其在钢锭浇注的过程中能起到补缩效果,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大型钢锭的质量。本技术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内部的绝热板、在保温帽钢壳和绝热板之间的填充料,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的上端面到绝热板的内壁之间设有由竖直浇道和水平浇道组成的“L”形补缩浇道,竖直浇道的上方与导液管相连。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即使钢包内的钢液从导液管、补缩浇道注入帽口。通过本技术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实现了模内钢液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顺序凝固,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大型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大型钢锭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大型钢锭的新型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1、内部的绝热板3、在保温帽钢壳1和绝热板3之间的填充料2,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2的上端面到绝热板3的内壁之间设有由竖直浇道5和水平浇道6组成的“L”形补缩浇道,竖直浇道5的上方与导液管4相连。其中,导液管4为漏斗形,其内孔的较小端与竖直浇道5相通。在补缩浇道的竖直浇道5和水平浇道6的内壁上贴有陶瓷砖。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即使钢包内的钢液从导液管、补缩浇道注入帽口。通过本技术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实现了模内钢液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顺序凝固,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大型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大型钢锭的质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1)、内部的绝热板(3)、在保温帽钢壳(1)和绝热板(3)之间的填充料(2),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2)的上端面到绝热板(3)的内壁之间设有由竖直浇道(5)和水平浇道(6)组成的“L”形补缩浇道,竖直浇道(5)的上方与导液管(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型钢锭的一种新型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1)、内部的绝热板(3)、在保温帽钢壳(1)和绝热板C3)之间的填充料O),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O)的上端面到绝热板 (3)的内壁之间设有由竖直浇道( 和水平浇道(6)组成的“L”形补缩浇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安赵刚康伟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