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辊及定影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26617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热辊,其包括:金属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且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的热导管、以及接合层,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且热导率高于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均热辊中的均热性能的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有包括加热辊和加压辊的定影器,加热辊用于加热转印在薄片上的 色调剂,加压辊与加热辊联动地夹持着薄片,以使色调剂附着在薄片上。在定影器中, 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产生薄片通过的通过部和不通过的非通过部。由于通过部的热量被 通过的薄片吸收,因此,通过部与非通过部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差,使得在加热辊的轴方 向上对薄片的加热温度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这样的温度不均是薄片上形成的图像的颜 色不均的原因。针对此问题,公开有如下技术,即、通过在加热辊的内部设置热导管来 抑制加热辊上产生较大的温度不均,从而将给予薄片的加热温度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均 勻化。另外,作为使加热温度均勻化的技术,公开有设置内部有热导管的张力辊并在 张力辊与加热辊上缠绕输送带的技术。在此技术中,加热辊加热输送带。被加热的输送 带加热薄片。此时,由张力辊将因加热薄片而产生的输送带温度不均进行均勻化。由 温度不均被均勻化的输送带加热薄片,故可在辊的旋转轴方向上将给予薄片的热量均勻 化。随着近年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提高,人们正寻求能够更快速地使热量均勻化的 均热辊或具有该均热辊的定影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均热辊,包括金属管;热导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且 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 属管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接合层 的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均热辊,包括金属管,上述金属管形成为筒状,且上述金 属管具有内周长大于以所述均热辊的平均内径为半径的圆的周长的内表面;以及热导 管,紧贴在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热导管的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定影器,其包括金属管,上述金属管设置于加热旋转体、 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中的任一个上,上述加热旋转体用于加热转印了色调剂的薄 片,上述第一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动输送上述薄片,上述第二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动并转动无缝状输送带;热导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上述热导管的热膨 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 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上述接合层的热 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定影器的立体图。图3是张力辊的轴方向截面图。图4是与张力辊的轴方向正交的截面图。图5是金属管及热导管接合前的状态截面图。图6是说明张力辊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使A4-R薄片通过定影器时的输送带的温度分布的图表。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图9是示出在金属管的内部嵌入热导管的状态图表。图10是张力辊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金属管截面图。图13是示出张力辊的截面图。图14是第5实施方式的张力辊的轴方向截面图。图15是第6实施方式的定影器截面图。图16是加压垫的立体图。图17是剥离板的平面图。图18是剥离板的结构截面图。图19是变形例的剥离部件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般地,根据实施方式,均热辊包括金属管、位于上述金属管内侧且热膨胀 率比上述金属管高的热导管、以及接合层,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 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外表面和上述金属管内表面,且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 导率。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均热辊包括金属管,形成为筒状,且内周长大于以平 均内径为半径的圆周的周长;以及热导管,紧贴上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且热膨胀率大于 上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定影器包括金属管,设置在加热旋转体、第一旋转体 和第二旋转体中任一个中,其中,上述加热旋转体用于加热转印有色调剂的薄片,上述 第一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动输送上述薄片,上述第二旋转体与上述加热旋转体联 动,转动无缝输送带;热导管,位于上述金属管的内侧,且热膨胀率大于上述金属管的 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上述热导管外表面与上述金属管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上述热导管外表面和上述金属管内表面,且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图像读取部R和图像形成部Q。图像读取部R扫描并读 取薄片原稿及书籍原稿的图像。图像形成部Q基于图像读取部R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或外部设备向图像形成装置 200发送的印刷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色调剂像。图像读取部R具有将原稿自动输送至指定的图像读取位置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ADF) 9,并通过光学扫描系统10读取由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9自动输送的装载于原稿托 盘(指定的原稿装载台)Rt上的原稿或未图示的原稿台上装载的原稿图像。图像形成部Q包括色调剂盒IY 1K、拾取辊51 54、感光体2Y 2K、显 影辊3Y 3K、搅拌器4Y 4K、中间转印带60、定影器100及排出托盘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包括处理器801、ASIC电路802、存储器 803、操作显示部805及通信部807。处理器801具有进行图像形成装置200中的各种处理的功能,还具有通过执行存 储器803中保存的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作用。存储器803可以是例如RAM(随机存取 存储器)、ROM (只读存储器)、DRAM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静态随机存取 存储器)、VRAM(显存),具有保存图像形成装置200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或程序的功 能。在操作显示部805上显示各种设定。操作显示部805可以是LCD(液晶显示 器)、EL (电子发光板)、PDP (等离子显示板)、CRT (电子射线管)。各种设定可通过操作操作显示部805来改变。操作显示部805可以是触摸屏式 的。以下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处理的一例复印处理的概要。首先,通过拾取辊51 54从盒中拾取的薄片被供给至薄片输送路内。供给至 薄片输送路内的薄片通过多个辊对向指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然后,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9连续地自动输送的多张薄片原稿的图像在指定 的图像读取位置被扫描光学系统10读取。接下来,基于在图像读取部R从原稿读取的图像的印刷数据,在用于向薄片转 印黄(Y)、品红(M)、青(C)及黑(K)色色调剂像的感光体2Y、2M、2C及2K的感光 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随后,被显影器中的搅拌器4Y 4K搅拌的色调剂通过显影辊3Y 3K供给至 如上所述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体2Y 2K。从而,形成在感光体的感光面上的静电潜 像被显像。如上所述,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调剂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0的带面上(所谓 的一次转印),在指定的二次转印位置U,在输送来的薄片上转印通过中间转印带的旋转 而被输送的色调剂像。在定影器1中,对于薄片,加热定影转印至薄片上的色调剂像。加热定影有色调剂像的薄片被多个输送辊对输送至输送路内,依次排出至排出托盘8上。图2是定影器1的立体图。定影器1通过对转印在薄片P上的色调剂进行加热及加压来使该色调剂定影在薄 片P上。薄片P可采用例如纸或OHP薄片等。定影器1包括IH线圈2、加压辊3、定影辊4、输送带5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均热辊,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管;热导管,位于所述金属管的内侧,且热膨胀率大于所述金属管的热膨胀率;以及接合层,位于所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管的内表面之间,用于接合所述热导管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管的内表面,所述接合层的热导率大于空气的热导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根寿浩菊地和彦木野内聪中山浩功刀宏之高田节夫横山秀治冈野义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