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锦洲专利>正文

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67701 阅读:3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主要由主垫体及一体连设于主垫体两端的支撑垫体所构成,再于主垫体及支撑垫体上一体成形有波浪状补强条,主垫体与支撑垫体周侧垂直凹折成形有补强肋;藉此,主垫体与支撑垫体上成形的波浪状补强条及周侧成形的补强肋,即可提高泡壳内垫整体的抗压强度,使泡壳内垫有效达到支撑轮胎受压不变形的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泡壳结构,尤指一种提高泡壳内垫整体抗压强度,使泡壳 内垫有效达到支撑轮胎不变形的效果的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
技术介绍
汽、机车被研发问世,提供了人们往来各地极为便利的代步工具。汽、机车行进时, 主要是靠着引擎驱动传动机构,再由传动机构带动轮胎运转,藉由圆形轮胎接触地面,与路 面产生相对运动,即可带动车体行进,为了增加车体行驶于路面的平稳性,减轻引擎的负 荷,一般都会将轮胎设计成中空状,并使轮胎中空部内注满空气,如此,不仅可使轮胎重量 减轻,且注满空气的轮胎更可以降低汽、机车行驶于颠簸路面时的震动。然而,呈中空状的轮胎虽可供空气注入,减轻轮胎重量,降低颠簸路面的震动传 递,但于轮胎制作完成后,为节省储存空间,一般皆会将轮胎相互堆叠,且随着轮胎堆叠数 量的增加,对于下方轮胎便会形成越重的负荷和压迫,经一段时间后,呈中空状的轮胎便会 因沉重的负荷与压迫产生变形,尤其是轮胎内缘的胎唇变形情况更为明显,而此情形在轮 胎搬运时的打包作业亦会同样发生,如此,当欲使轮胎与钢圈相组装时,轮胎变形的胎唇难 以与钢圈边缘做良好的密合,除造成轮胎与钢圈组装的困难,更易造成轮胎漏气等情事。于是,乃有从业者研发有由纸质制成或由聚丙烯射出(注塑)成形的平板状内垫, 以横置于轮胎的中空部,藉此,以期达到防止轮胎因受压而变形的情形,但纸质内垫容易受 潮产生质变不堪使用,另外聚丙烯内垫则有单价昂贵、产能低、成本高等弊失,且二者皆呈 单纯的平板形状,故承载强度低,难以达到防止轮胎变形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可以有效 支撑轮胎不变形。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种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其中,该防止轮胎变形的泡壳内垫结构包含 主垫体及一体连设于主垫体两端的支撑垫体,并于主垫体及支撑垫体上一体成形有波浪状 补强条,主垫体与支撑垫体的周侧垂直凹折成形有补强肋。上述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其中,该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的主 垫体及支撑垫体连接处的两侧凹设有弧凹部,支撑垫体两侧沿弧凹部而下形成圆弧状凸缘。上述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其中,该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是由 聚氯乙烯真空成形的泡壳。上述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其中,该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是由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真空成形的泡壳。由以上说明得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确实可达到如下的功效主垫体与支撑垫体上成形的波浪状补强条及周侧成形的补强肋,即可提高泡壳内 垫整体的抗压强度,使泡壳内垫有效达到支撑轮胎受压而不变形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于主垫体与支撑垫体连接处凹设弧凹部,再使支撑垫体两侧沿 弧凹部成形圆弧状凸缘,藉此,使弧凹部对应贴合于轮胎胎唇内缘,以使支撑垫体可以平顺 嵌掣入轮胎的中空部,再藉由支撑垫体两侧成形的圆弧状凸缘,与轮胎的中空部曲面贴合, 达到使支撑垫体可以配合轮胎形状来支撑轮胎,以使轮胎受压后仍保持轮胎原有的形状。再者,本技术是由聚氯乙烯(PV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真空成形 的泡壳内垫,因此,成形上快速便利产能高,且单价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且不易发生质 变,能保持良好的抗压效果。另外,本技术于储收时,利用泡壳内垫波浪状补强条的对应堆叠,以使泡壳内 垫堆叠上更为紧密,所占空间体积大幅缩减,且堆叠后泡壳内垫间不会滑移,利于整理储 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储收状态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1:主垫体 2:支撑垫体 21:凸缘3 补强条 4 弧凹部 5 补强肋A:内垫 B:轮胎Bi:中空部B2 胎唇具体实施方式为令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成的效果,能够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 兹详细说明如下,请一并参阅揭露的图示及图号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是由聚氯 乙烯(PV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真空成形泡壳(吸塑)内垫A,乃一体成形有主垫 体1及连设于主垫体1两端的支撑垫体2,且使该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呈相互凹折,并于 主垫体1及支撑垫体2上一体成形有波浪状补强条3,再于主垫体1及支撑垫体2连接处两 侧设有弧凹部4,又使支撑垫体2两侧沿弧凹部4而下成形圆弧状凸缘21,再使主垫体1与 支撑垫体2的周侧垂直凹折成形有补强肋5。据此,当轮胎于制作完成,欲进一步稳定其形状,或欲进行搬运、仓储而须增加轮 胎的抗压强度时,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示,是将至少四个泡壳内垫A平均嵌置于轮胎B 的中空部Bi,此时,该泡壳内垫A的主垫体1会抵贴于轮胎B胎唇B2上方,以保护轮胎B胎 唇B2,另外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连接处所设弧凹部4则会对应贴合于轮胎B胎唇B2内 缘,以使支撑垫体2可以平顺嵌掣入轮胎B的中空部Bi,并藉由支撑垫体2两侧成形的圆弧4状凸缘21,与轮胎B的中空部Bl形成的曲面贴合,而使支撑垫体2可以配合轮胎B的成形 形状,来增加轮胎B的支撑强度,使轮胎B于受压下仍可维持既有的形状,并且当轮胎B于 仓储堆叠或搬运打包而承受压迫力时,利用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上所形成的波浪状补强 条3及位于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周侧所设补强肋5便可进一步提高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 2的抗压强度,以保护轮胎B于仓储堆叠或搬运打包时,不致于受压而变形。再者,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的泡壳 内垫A在未使用时,或于轮胎B与钢圈相组装而将本技术由轮胎B取下时,可将本实用 新型相互堆叠,此时,利用泡壳内垫A具有挠性的材质特性,可以使相互堆叠的泡壳内垫A 其主垫体1及支撑垫体2上成形的波浪状补强条3略做变形,以使上、下泡壳内垫A的补强 条3可以紧密叠合在一起,另外,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侧面补强肋5部分亦略为变形,以 相互容纳,依此,使本技术的防止轮胎变形的泡壳内垫A于堆叠后所占空间体积大幅 缩减,且堆叠后的泡壳内垫之间不会滑移,更利于整理储收。另外利用由聚氯乙烯(PV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真空成形泡壳内垫A, 不仅成形快速便利产能高,且单价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且不会有受潮变形而造成其抗压 强度降低的情形,再者,藉由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上所形成的波浪状补强条3及位于主垫 体1与支撑垫体2周侧所设补强肋5等构造使本技术于支撑轮胎B不变形的效果上更 加显著。由上述结构及实施方式可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是由聚氯乙烯(PV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真空成形泡壳 内垫,藉此,真空成形泡壳的制法可达到成形快速便利、产能高,且单价成本低,适合大量生 产的效益,并于使用上亦不容易受潮湿等因素,而发生降低泡壳内垫抗压强度的质变情形, 而能保持良好的抗压效果。2.本技术于主垫体与支撑垫体上成形波浪状补强条,利用该波浪状补强条便 可进一步提高泡壳内垫的抗压强度,使泡壳内垫可以有效达到支撑轮胎不变形的效果。3.本技术于主垫体与支撑垫体周侧进一步垂直凹折有补强肋,藉此补强肋设 计,可使泡壳内垫周侧强度更加提高,使泡壳内垫于周侧即保持良好的抗压强度,更有助于 防止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防止轮胎变形的内垫泡壳结构包含主垫体(1)及一体连设于主垫体(1)两端的支撑垫体(2),并于主垫体(1)及支撑垫体(2)上一体成形有波浪状补强条(3),主垫体(1)与支撑垫体(2)的周侧垂直凹折成形有补强肋(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锦洲姚俊昌
申请(专利权)人:黄锦洲姚俊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