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74815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该减振装置不仅具有强大的减振能力,而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尤其是减小高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控制动作更为稳定。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电梯轿厢(1)能够沿着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检测电梯轿厢(1)的振动,根据所检测出的信号对促动器(27)进行驱动控制,其中,该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具有由旋转轴(41)支承的成对的圆盘(21a、21b)以及在各个圆盘上设置在偏离旋转轴(41)的位置上的锤(22a、22b),圆盘(21a、21b)由促动器(27)进行旋转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有主动减振装置的电梯,本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小型的作为电梯 具有更高实用性的电梯。
技术介绍
在电梯中,电梯轿厢由吊索悬吊,并且通过电动机来卷起吊索而使电梯轿厢在上 下方向升降。通过设置有引导靴或者滚轮的引导装置来引导电梯行驶,使得电梯轿厢沿着 设置在左右侧的导轨行驶。此外,在电梯行驶时,电梯轿厢会产生振动。该振动大致可以分 为上下方向的振动和横向的振动。为了在提高电梯轿厢乘坐舒适性的同时提高电梯轿厢的行驶稳定性能,以及缓解 在电梯轿厢中产生的横向振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检测电梯轿厢的振动 方向以及振动的大小,并且为了抵消所检测出的振动而设置了主动减振装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116166号公报在电梯中采用主动减振装置时,需要将主动减振装置产生的噪音以空气传播或固 体传播的方式朝电梯轿厢的内部传播,并且为了节省升降通道的空间,还需要在电梯轿厢 的天棚上方和电梯轿厢的下方等场所确保空间,以此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以及使控制 动作稳定化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因此,像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仅仅设置主动减振装 置,则无法实现实用性高的电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 电梯,该减振装置不仅减振能力大,而且体积小,尤其是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并且控制动作 更为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其电梯轿厢能够沿着 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检测所述电梯轿厢的振动,根据所检测出 的信号对促动器进行驱动控制,该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具有由旋转轴支承的成对的圆盘以 及在各个所述圆盘上设置在偏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上的锤,所述圆盘由所述促动器进行旋 转驱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该减振装置通过对由旋转轴支 承且在偏心位置上设置有锤的成对的圆盘进行旋转驱动,不仅具有强大的减振能力,而且 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控制动作更为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梯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减振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将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应用于电梯时的主视图。图6是将另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应用于电梯时的主视图。符号说明1电梯轿厢2平衡重3 吊索4 绳轮5卷扬机6a、6b电梯轿厢下部滑轮7a、7b、7c 顶部滑轮8平衡重滑轮21a,21b 圆盘22a、22b 锤23a、23b 弹簧24a、24b 小径部25a、25b 大径部26a,26b 滚轮27促动器30 基座3la、3lb 传感器32减振装置33加速度传感器34a、34b 导轨41旋转轴42控制盘Dl大径部直径D2小径部直径D3圆盘直径Dp电梯轿厢下部滑轮直径A滚轮轴间距离B滚轮间距离(轴向)具体实施例方式在电梯中,由卷扬机的电动机的转矩波动和绳轮以及滑轮等的偏芯引起的强制位 移传播到吊索上时,会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为了减少上述振动而采取了降低波动和缩小 旋转体偏芯量等措施。另一方面,横向振动主要是因导轨的弯曲和高低差引起的强制位移作用在电梯轿4厢上而产生的。为了减少上述横向振动,采取了加强施工管理来降低导轨的安装误差的措 施以及在引导装置和电梯轿厢的下方设置防振橡胶和缓冲器等来减少振动等的措施。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带有锤的圆盘,并且在各个圆盘分别设置了旋转式的 促动器。此外,为了对两个促动器的旋转量进行相等控制,而设置了编码器等传感器以及控 制器。在控制动作不稳定时,可能在与作为减振对象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引起不必要的 振动。也就是说,相对于以上下方向为对象的振动,可能会在左右方向上引起不必要的振 动。并且,在采用不设置减速器等的结构时,需要通过直接驱动式的电动机来驱动圆盘,所 以难以进行微小角度的控制,此时需要使用狭缝数量多的高分辨率的编码器。此外,如果将 圆盘设置成可360度旋转的结构时,则电梯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电梯轿厢1的立体图,相对于电梯轿 厢1的正面,将进深方向定义为X方向,水平方向定义为Y方向,上下方向定义为Z方向。图1所示的电梯是将卷起用绳轮4设置在升降通道底部的无机械室电梯。电梯轿 厢1和平衡重2分别具有与动滑车相当的电梯轿厢下部滑轮6a、6b、8,吊索的卷绕方式采用 2 1的卷绕方式,使得当电梯轿厢1的移动量为1时,卷扬机5的卷起量为2。在电梯的升降通道内,沿着垂直方向在左右侧设置有一对剖面呈T字形的导轨 34a、34b,电梯轿厢1沿着该导轨34a、34b在上下方向升降。卷绕在绳轮4上的吊索3分别 卷绕在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2上,并且分别固定在与导轨34a、34b结合的顶部基座(未图 示)上。在无机械室型电梯中,为了缩小停靠在最上层时的电梯轿厢顶部的间隙尺寸,而将 电梯轿厢下部滑轮6a、6b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下部。由于导轨34a、34b在安装时其连接点处会产生高低差和弯曲等,所以由所述高低 差和弯曲等引起的强制位移会作用在电梯轿厢1上。为了防止由强制位移引起的振动传播 到电梯轿厢1上,而在电梯轿厢1与电梯轿厢框体(未图示)之间设置有防振橡胶。此外, 在电梯轿厢框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安装有用来引导电梯轿厢行驶的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 上也设置有橡胶滚轮或缓冲器等。减振装置32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下部,其根据安装在电梯轿厢1上的加速度传感 器33的输出来进行反馈控制。用来驱动减振装置32的控制盘42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下 部。图2表示减振装置32的详细结构,其表示在图中的ζ方向的进行减振的机构。旋 转轴41上以同轴方式安装有相同直径的两个圆盘21a、21b,所述圆盘的外周附近安装有锤 22a、22b。锤22a、22b的初始位置设置在水平轴上的左右侧,圆盘21a、21b在相反方向上旋 转。因此,两个锤22a、22b施加在旋转轴41部分上的反作用力与水平方向的力相互抵消, 由此能够得到上下方向(ζ方向)的力。在两个圆盘21a、21b上分别安装旋转式的促动器27时,需要安装两个高转矩的促 动器27。为了降低成本,需要使促动器实现小型化,并且需要将设置数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内。因此,以下由1个小型的促动器进行驱动。在具有锤22a、22b的各个圆盘21a、21b中分别安装有与所述圆盘的外周相接的圆 筒形的滚轮26a、26b。滚轮26a、26b由大径部25a、25b和小径部24a、24b构成。大径部25a、 25b彼此相对向地设置,使用安装在其中一个滚轮26a上的促动器27对另一个滚轮26b进5行摩擦驱动。由此,使两个滚轮26a、26b进行逆旋转。小径部24a、24b分别与圆盘21a、21b 相接,它们对圆盘21a、21b进行摩擦驱动,从而对锤22a、22b进行旋转驱动。此外,虽然在 图中没有示出,但也可以使用弹簧来按压相对向设置的滚轮,如此能够施加不会发生打滑 的稳定的驱动力。在锤22a、22b自由落下时,圆盘21a、21b在锤22a、22b到达最下端之前旋转,为 了防止出现上述情况,通过促动器27施加对锤的重力进行补偿的转矩。也就是说,测量锤 22a、22b的旋转角,并根据测量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电梯轿厢能够沿着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带有减振装置的电梯检测所述电梯轿厢的振动,根据所检测出的信号对促动器进行驱动控制,其特征在于,具有:由旋转轴支承的成对的圆盘;在各个所述圆盘上设置在偏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上的锤,所述圆盘由所述促动器进行旋转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直昭荒川淳宫田弘市小笠原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