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4511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包括有一机架,机架上部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设置有工件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左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及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上述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分别与一电控部件电性连接由其控制动作。其有益效果为:1、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孔位置度,快速、高效,满足大批量生产检测需要;2、避免了传统手动综合检具人为的偏差,且用力均匀、合理,减少了手动用力对检具所造成的变形和磨损;3、能够模拟装配,大大减少了三座标对产品装配的误判;4、较三坐标价钱低廉,大大地提高了检测速度;5、采用标识笔对待测孔检测情况进行自动识别,弥补了人工检测时的疏忽大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属于检测设备
,尤其是指一 种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而检验产品是否达标的检测效率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在大批量生产中,当需要 对工件进行100%检验时,如果效率过低,就无法适应整个生产周期的时间要求;在多品种 和中小批量生产中,零件检验的快慢直接影响机床的利用率(特别是高效机床);即使在半 自动化生产系统中,虽然可采用主动测量装置,但加工后的检验仍占重要地位。现有技术 中,检测孔位置度的方法主要是三坐标和综合检具,三坐标虽然精度高,但价钱高昂,检测 速度过慢,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及全检要求,而且无法进行模拟装配;而传统手工操作的综 合检具,也存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大批量检查要求的缺点,而且实际使用时的测量力因不 同人操作而不稳定,容易导致检具和塞规弹性变形大,从而出现误判。因此,有必要对现有 技术进行必要的技术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制造简单、操作 便利、性价比高且综合性能良好的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包括有一机架,机架上部设置有工作台;所述 工作台设置有工件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左侧面孔位置度 检测部件及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上述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分别与一电控部件电性连接 由其控制动作。进一步,所述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包括有上气缸,固定在位,其活塞杆垂直 向下;上导轨,设置于上气缸下方;上驱动座,与上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上导轨滑动 配合连接,其上端面设置有上接近开关,下端面设置有与工件上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上 检测棒。进一步,所述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包括有下气缸,固定在位,其活塞杆垂直 向上;下导轨,设置于下气缸上方;下驱动座,与下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下导轨滑动 配合连接,其上端面设置有与工件下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下检测棒,下端面设置有下接 近开关。进一步,所述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还包括有长孔气缸,固定在位,其活塞杆 垂直向上;长孔驱动座,与长孔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下导轨滑动配合连接,其上端面 设置有与工件下侧面待测深孔对应配合的长孔检测棒,侧端面设置有长孔接近开关。进一步,所述左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包括有左气缸,固定在工作台上方,其活4塞杆水平向左;左导轨,设置于工作台上方;左驱动座,与左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左 导轨滑动配合连接,其右端面设置有与工件左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左检测棒,左端面设 置有左接近开关。进一步,所述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包括有右气缸,固定在工作台上方,其活 塞杆水平向右;右导轨,设置于工作台上方;右驱动座,与右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右 导轨滑动配合连接,其左端面设置有与工件右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右检测棒,右端面设 置有右接近开关。进一步,所述电控部件设置有彩色触摸显示屏、数据存储器、自动计数器和超差报 警电路。进一步,所述工作台设置有标识部件,标识部件包括有SMC双联气缸,固定在工 作台上方,其活塞杆垂直向上;弹性支座,与SMC双联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标识笔,与弹 性支座固定连接由其带动运动。进一步,所述工作台设置有一位置模板方框,位置模板方框由上下左右四块模板 连接组成,每一模板分别设置有与工件待测孔位置对应配合的穿孔。进一步,所述工作台设置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有定位销、接近开关和感应装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孔位置度,快速、高效,满足大批量生产检测需要;2、采用气缸自动装置,避免了传统手动综合检具人为的偏差,且用力均勻、合理, 减少了手动用力对检具所造成的变形和磨损;3、能够模拟装配,大大减少了三座标对产品装配的误判;4、较三坐标价钱低廉,检测节拍小于或等于25 30秒/件,大大地提高了检测速 度,能够取得很好的生产效益;5、采用标识笔对待测孔检测情况进行自动识别,弥补了人工检测时的疏忽大意。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 方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位置模板方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位置模板方框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位置模板方框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位置模板方框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a、8b是定位圆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9a、9b是定位梭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检测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10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包括有一机 架1,机架1上部设置有工作台11 ;所述工作台11设置有工件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2、 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3、左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4及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5,上 述孔位置度检测部件2、3、4、5分别与一电控部件6电性连接由其控制动作。上述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2包括有上气缸21,固定在位,其活塞杆垂直向 下;上导轨22,设置于上气缸21下方;上驱动座23,与上气缸2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上 导轨22滑动配合连接,其上端面设置有上接近开关24,下端面设置有与工件上侧面待测孔 对应配合的上检测棒25。上述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3包括有下气缸31,固定在位,其活塞杆垂直向 上;下导轨32,设置于下气缸31上方;下驱动座33,与下气缸3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下 导轨32滑动配合连接,其上端面设置有与工件下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下检测棒34,下端 面设置有下接近开关35。进一步,所述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3还包括有长孔气缸36, 固定在位,其活塞杆垂直向上;长孔驱动座37,与长孔气缸3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且与下导 轨32滑动配合连接,其上端面设置有与工件下侧面待测深孔对应配合的长孔检测棒38,侧 端面设置有长孔接近开关39。上述左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4包括有左气缸41,固定在工作台11上方,其活 塞杆水平向左;左导轨42,设置于工作台11上方;左驱动座43,与左气缸41的活塞杆固定 连接且与左导轨42滑动配合连接,其右端面设置有与工件左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左检 测棒44,左端面设置有左接近开关45。上述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5包括有右气缸51,固定在工作台11上方,其活 塞杆水平向右;右导轨52,设置于工作台11上方;右驱动座53,与右气缸51的活塞杆固定 连接且与右导轨52滑动配合连接,其左端面设置有与工件右侧面待测孔对应配合的右检 测棒54,右端面设置有右接近开关55。上述电控部件6设置有彩色触摸显示屏61、数据存储器、自动计数器和超差报警 电路。进一步,工作台11设置有一位置模板方框7,位置模板方框7由上下左右四块模板 连接组成,每一模板分别设置有与工件待测孔位置对应配合的穿孔,且上下模板的间距大 于工件的高度,保证上下工件快速方便进一步,所述工作台设置有标识部件8,标识部件8包括有SMC双联气缸81,固 定在工作台上方,其活塞杆垂直向上;弹性支座82,与SMC双联气缸81的活塞杆固定连 接;-标识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孔位置度半自动综合检测装置,包括有一机架,机架上部设置有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设置有工件上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下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左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及右侧面孔位置度检测部件,上述孔位置度检测部件分别与一电控部件电性连接由其控制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明岑祥荣李四娣周国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鸿特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