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4332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及一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包含一基板及呈前、后相邻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基板、两第一夹臂及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一夹持空间,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一弹性臂,弹性臂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各第一夹臂设有一第一侧抵接段及一第一顶抵接段,各第二夹臂设有一第二侧抵接段及一第二顶抵接段,且各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藉此,该导电端子具有较精简的构造、较低的接触阻抗,且加工较容易,其成本较低。本创作另提供一连接装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以连接缆线的导电 端子及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按,现今计算机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而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已普及于社会 中,随着科技愈发达,电子产品之间的连结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得电子产品能 与另一电子产品相互连结,通常会透过缆线及与缆线连接的连接装置,而达成上述的功 能。其中,连接装置包含一线缆连接器及一与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 且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分别与不同的缆线连接,并藉此连接于该电子装置。习知的 线缆连接器大致包含一壳体及一设于壳体内的导电端子,对接连接器则也包含一壳体与 设置于壳体内的对接端子,通过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的相互插接,而进行讯号或电力的 传输。但,习知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为达成多点接触的状态,通常以金属圆管体制 造,并在该金属圆管体的周缘加工出多个沟槽,从而使其形成多个接触爪部,故其导电 端子的构造往往较为复杂且加工的难度较高,导致制造上的困难及制造成本的提高。因此,本创作人有感上述问题的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 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较精简、接触阻抗较低且加工成本较低 的导电端子及连接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 以及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 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 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 臂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 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 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 顶端朝内延伸的两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 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本创作另提供一种连接 装置,包括一线缆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壳体; 及一导电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一壳体内部,该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缆线连接部;及 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 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 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弯 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 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 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 朝内延伸的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 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以及一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的对接连 接器,其包括一第二壳体;及一对接端子,其收容于该第二壳体内部,该对接端子包 括一第二缆线连接部;及一连接于该第二缆线连接部的第二接触部,其末端部的相对 两侧分别内凹形成一抵接面;其中,该对接连接器与该线缆连接器相互插接时,该对接 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插置于该导电端子的夹持空间内,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顶抵接段及该 两第二顶抵接段皆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上侧,该弹性臂的弹性抵接部抵接于该第二接 触部的下侧,该导电端子的两第一侧抵接段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相对两侧,该两第二 侧抵接段的凸包抵接于该第二接触部的两抵接面。本创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导电端子的构造较为精简,加工难度较低,不但在制造上较为容易与方便, 而且可降低加工成本。2、导电端子可与对接端子达成多点接触的状态,且导电端子可针对该对接端子 提供两段式的侧向夹持力,并降低其接触阻抗。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创作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创作的详细 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创作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本创作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创作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5本创作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图5的A部分放大图。图7图2的7-7剖视图。图8本创作的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相互插接至定位时的侧视图。 图9图8的9-9剖视图。图10图8的10-10剖视图。图11图8的11 一 11剖视图。图12图11的A部分放大图。符号说明1线缆连接器 10第一壳体11第一插置空间 12第一容置空间13扣孔14收容槽16第一定位套 17第一弹性套体18第一迫紧套19第一螺锁帽体20导电端子21第一缆线连接部22第一接触部23基板24第一夹臂241第一侧抵接段242第一顶抵接段2421凸包25第二夹臂251第二侧抵接段2511凸包252第二顶抵接段26夹持空间27弹性臂271弹性抵接部28剖沟30第一缆线31第一导体32第一绝缘层4对接连接器40第二壳体41主体部42对接部421嵌槽43第二插置空间44第二容置空间45扣钩 46第二定位套47第二弹性套体48第二迫紧套49第二螺锁帽体50对接端子51第二缆线连接部 52第二接触部521抵接面60第二缆线61第二导体62第二绝缘层70防水垫圈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创作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一线缆连接器1及一与线 缆连接器1相互插接的对接连接器4。线缆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4可分别与两缆线30、 60连接,从而连接至一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可为太阳能接线盒或其它的接线装置,并未 有限定。上述两缆线30、60可为同轴电缆线,但不限定,其包含一第一缆线30及一第 二缆线60,其中第一缆线30包括一第一导体31及一包覆于第一导体31外的第一绝缘层 32,而第二缆线60包括一第二导体61及一包覆于第二导体61外的第二绝缘层62。请参阅图3及图4,线缆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壳体10及一导电端子20。第一 壳体10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第一插置空间11,第一壳体10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连通于第 一插置空间11的第一容置空间12(请配合参阅图7)。此外,第一壳体10在第一插置空 间11的两侧设有两扣孔13。导电端子20收容于第一壳体10内部,用以连接第一缆线30,导电端子20包括 一第一缆线连接部21及一连接于第一缆线连接部21的第一接触部22,第一缆线连接部 21连接于第一缆线30的第一导体31。第一接触部22伸入第一插置空间11内,第一接触部22包含一基板23、两第一 夹臂24及两第二夹臂25,该两第一夹臂24与该两第二夹臂25呈前、后相邻的设置,且 分别自基板23相对两侧朝上延伸形成。基板23、两第一夹臂24及两第二夹臂25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26。而且,相邻的第一夹臂24与第二夹臂25之间皆设有一剖沟28,以 使第一夹臂24与第二夹臂25皆较具有弹性,而有利于分别外张变形且不会产生连动。另外,基板23朝夹持空间26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27,弹性臂27弯折形成一弹 性抵接部271。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臂27自基板23的前端朝上且朝后地弯折延伸形成, 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缆线连接部;以及  一连接于该第一缆线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部,其包含一基板及分别自该基板相对两侧朝上延伸且呈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第一夹臂与两第二夹臂,该基板、该两第一夹臂及该两第二夹臂共同界定出一夹持空间,该基板朝该夹持空间内部延伸出一弹性臂,该弹性臂系弯折形成一弹性抵接部,该每一第一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一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一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第一顶抵接段,该两第一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该每一第二夹臂设有一连接于该基板的第二侧抵接段及一自该第二侧抵接段的顶端朝内延伸的两第二顶抵接段,该两第二顶抵接段彼此相对且间隔一段距离,且该每一第二侧抵接段的内侧朝该夹持空间凸设有一凸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铭许金汉许培长
申请(专利权)人: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