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13851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具备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的显示装置(1)进行:在应点亮的单元中形成蓄积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亮的单元中的第一电极(X)与第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的单元中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在所述寻址中,在应点亮的单元或者并非应点亮的单元的第二电极(X)与第三电极(Y)之间产生以该第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所述复位中,在所述第二电极(Y)上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Pr1),由此产生从所述第二电极(Y)与所述第三电极(A)之间的以该第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放电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彩色影像的显示中使用面放电型的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这里所说的面放电型是指在前面基板或背面基板上平行地排列有用于产生显示放电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并且以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叉的方式排列有第三电极的形式。显示放电是决定作为显示元件的单元的发光量的放电。一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划定矩阵显示的行(row)的行电极,第三电极是划定列(column)的列电极。而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方(在本说明书中为第二电极)作为在寻址中用于行选择的扫描电极使用。典型的面放电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如图1所示的单元构造。在图1中描绘出包括与2行中的3列对应的6个单元的部分,为了易于理解内部构造而将前面板10和背面板20分离。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前面板10和背面板20以及未图示的放电气体构成。前面板 10包括玻璃基板11、第一行电极X、第二行电极Y、电介质膜17和保护膜18。行电极X和行电极Y分别为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膜14和金属膜15的叠层体。背面板20包括玻璃基板 21、列电极A、电介质膜22、多个隔壁23、红色(R)荧光体M、绿色(G)荧光体25和蓝色(B) 荧光体沈。行电极X和行电极Y作为产生面放电的显示电极,交替地排列在玻璃基板11的内面,被电介质膜17和保护膜18覆盖。电介质膜17是AC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必需的要素。 通过由电介质膜17覆盖,能够利用蓄积在电介质膜17的壁电荷反复产生面放电。保护膜 18由耐溅射性(耐卞〃,夕性)优异且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大的材料(一般为氧化镁)构成,具有防止对电介质膜17的溅射并且降低显示放电的开始电压的功能。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中,为了通过二值的点亮控制进行色彩再现,如图2 所示将作为输入图像的时间序列的帧Fk_2、Fk_i、Fk、Fk+1(以下,表示输入顺序的下标予以省略)分割为规定数目N的子帧SFi、SF2、SF3、SF4、……SFppS!^以下,表示显示顺序的下标予以省略)。S卩,将各帧F置换为N个子帧SF的集合。依次赋予这些子帧SF以WpWpWy W4、……WimJn的亮度权重。这些亮度权重WpWyWpWp……WimJn规定各子帧SF的显示放电的次数。结合这样的帧结构将作为帧转送周期的帧期间Tf分割为N个子帧期间Tsf, 并且将一个子帧(7 > — Λ )期间分配给各子帧SF。而且,将子帧期间分为用于壁电荷的初始化(复位)的复位期间、用于与显示数据对应的壁电荷控制(寻址)的地址期间和用于产生与应显示的亮度对应的次数的显示放电的点亮维持(sustain)的维持期间。 在N个子帧SF中,复位期间、地址期间、维持期间的顺序是共同的。对每个子帧进行壁电荷的初始化、寻址和维持。其中,在如电视显示这样将帧分成多个场(7 4 —> K )的隔行扫描(interlace) 显示中,将各场置换为多个子场。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帧”换读为“场”,将“子帧”换读为“子场”。此外,也可以将画面划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地进行复位、寻址和维持。作为涉及这种驱动顺序的在先技术文献,有日本特开2004-302134号公报。在该公报中公开有典型的驱动波形。将该驱动波形示于图3。在图3中,总括地表示有相对行电极X和列电极A的波形,并且表示有相对顶头行的行电极Y(I)和最终行的行电极γ(η)的波形。在复位期间中,进行所谓的钝波复位。钝波复位是通过施加斜坡(ramp)波形脉冲中的代表性的钝波脉冲而连续地产生微弱的放电,由此对壁电荷量进行调整的操作。钝波复位的原理在美国专利5745086号公报中有详细的说明。例示的钝波复位进行2次钝波脉冲的施加。第一次的钝波脉冲的施加减小前点亮单元与前熄灭单元之间的壁电压之差。第二次的钝波脉冲的施加使全部单元的壁电压为设定值。在此,前点亮单元是在所关注的子帧的前一个子帧中点亮的单元,前熄灭单元是前点亮单元以外的单元。在地址期间中,依次一根根地对行电极Y施加扫描脉冲。即,进行行选择。与行选择同步,在与选择行中的应点亮的单元对应的列电极A上施加地址脉冲。在由行电极Y和列电极A选择的应点亮的单元产生地址放电,形成规定的壁电荷。在维持期间中,在行电极Y和行电极X上交替地施加维持脉冲。每次施加时在应点亮的单元的行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XY电极间)产生显示放电。以下,进一步对与本专利技术深切相关的复位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各单元施加两次钝波脉冲的复位中,优选使2次放电的形式的组合为产生对称放电的组合,即面放电·面放电或者对向放电·对向放电。面放电是在放电气体空间的单侧产生的沿基板面的放电。在图1的单元构造中,通过在XY电极间施加电压而产生面放电。对向放电是在夹着放电气体空间的电极间产生的面板厚度方向的放电。通过在列电极A与行电极Y的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AY电极间)或者在列电极A与行电极X 的电极间(以下,将其称为AX电极间)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产生对向放电。但是,在对向放电·对向放电的组合中,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的任意一次放电中,列电极为阴极。因为覆盖阴极的荧光体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Y的值比覆盖阳极的保护膜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小,所以基于荧光体的电子供给量少。因此,列电极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容易不稳定。因而,在图3的复位期间的驱动电压按照与2次钝波脉冲的施加分别呼应的放电从面放电开始的方式,即进行面放电 面放电的组合的复位的方式进行设定。因为由面放电在放电气体空间产生引火(priming)粒子,所以容易引起对向放电。从面放电开始转移到面放电与对向放电的复合放电,还是不产生对向放电地结束放电,取决于驱动电压的设定。施加钝波脉冲的目的在于产生使壁电荷量平缓变化的微弱放电。在此,以作为有代表性的钝波的斜坡波为例进行例举,只要斜坡波的倾斜度较陡则导致产生强放电,不能将壁电荷量调整为所期望的值。另一方面,如果使斜坡波的倾斜度足够平缓,虽然能够产生微弱的放电,但是因为为了使壁电荷量变化为所期望的值而必须加长钝波脉冲的脉冲宽度,所以复位的所需时间延长。如果复位期间变长,则能够分配给维持的时间变短。由此,显示的亮度降低。日本专利特开2004-302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课题而提出,目的在于缩短作为寻址的前处理的壁电荷量的调整的所用时间。适用达成上述目的的驱动方法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夹住放电气体空间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排列在上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介于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排列在上述第二基板上的第三电极;和介于上述第三电极与上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并且上述第一绝缘体比上述第二绝缘体容易发射二次电子。对具有这种典型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进行使斜坡波脉冲的倾斜度(电压的变化率)变化以产生放电的实验,由此判明在放电动作中存在下面的⑴和⑵的倾向。(1)与从面放电开始的情况相比,在从对向放电开始的情况下即使倾斜度较陡也难以产生强的放电。(2)即使在从面放电开始的情况下,对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施加正极性的斜坡波脉冲的情况与施加负极性的斜坡波脉冲的情况相比,也难以产生强的放电。具体而言,例如在通过施加倾斜度为IV/μ s以下的负极性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为具有面放电构造的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夹住放电气体空间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排列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行电极X和行电极Y;介于所述行电极X和所述行电极Y与所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排列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列电极A;和介于所述列电极A与所述放电气体空间之间的第二绝缘体,并且所述第一绝缘体比所述第二绝缘体容易发射二次电子,该驱动方法进行:在应点亮的单元中形成蓄积有点亮所必需的壁电荷的状态的寻址;使得在应点亮的单元中的行电极X与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的维持;和形成全部的单元中的第一绝缘体的壁电荷被初始化的状态的复位,在所述寻址中,在应点亮的单元或者并非应点亮的单元的行电极Y与列电极A之间产生以该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地址放电,在所述复位中,在将比施加于所述第三电极的第一电压低的第二电压施加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状态下,在所述行电极Y上施加正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在所述行电极X与所述行电极Y之间产生使前一子帧中的熄灭单元不发生放电的面放电形式的放电,之后在所述行电极Y上施加负极性的钝波脉冲,由此使从所述行电极Y与所述列电极A之间的以该行电极Y为阴极的对向放电形式的放电开始的电荷调整放电产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瀬尾欣穗崎田康一小坂忠义井上一高木一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