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60736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包括多个驱动电流源、驱动电路及比较及判断电路的发光二极管模组,其具有接收一操作电压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串。驱动电流源分别串接发光二极管串。驱动电路包括一稳定电压产生器及一电压侦测调整器。稳定电压产生器依据一驱动电流提供一偏压电压至驱动电流源,用以控制驱动电流源所产生的电流的大小。电压侦测调整器依据驱动电流产生一低临界电压。比较及判断电路耦接于驱动电流源及电压侦测调整器间,接收发光二极管串与驱动电流源耦接的端点的多个端点电压及低临界电压,依据比较端点电压及低临界电压来调整操作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发光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
技术介绍
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低功率消耗以及高亮度的实现, 使其在多个方面的都被有效的应用,例如照明用灯、电子公布栏以及红绿灯。而另外发光二 极管在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Television Standard Committee, NTSC)所制 定的色域中,有着很优良的色域表现,因此也已逐渐取代之前用来作为显示器面板背光模 组的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CCFLs)。然而,现今以发光二极管在作为显示器面板背光模组时,却面临了两个最严重的 问题。其中之一是如何使得背光模组中的多条发光二极管串能够表现出均勻的亮度,使显 示器面板可以有更佳的显示效果。由于发光二极管串的亮度是依据流经该发光二极管串的 电流来控制的,若是单纯的利用一个固定电压来驱动不同的发光二极管串,会因为每一个 发光二极管串的特性有所差异,而导致整体亮度上的不均勻。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多种不同的公知技术被提出。其中的一种是利用多组的电 压转电流的转换器,来针对多条的发光二极管串来调整亮度。这种方法因为可以单独针对 每一条发光二极管串各别调整,因此可以有效消除各发光二极管串间的特性差别。但是此 种公知的技术需要很多的电压转电流的转换器,并不是一种经济的方法。另外,还有利用分 时多任务的方式,来针对不同的发光二极管串调整亮度以期达到亮度的均衡。而这种分时 多任务的公知技术,则需要一个较高频率的频率,以及依据这个频率产生的多个切换信号 来切换多个开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其消耗功率可大幅降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其具有接收一操作电压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串 (Light Emission Diode string, LED string),其中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多数个驱动电流 源、一驱动电路以及一比较及判断电路。驱动电流源分别串接于发光二极管串。驱动电路 包括一稳定电压产生器以及一电压侦测调整器。稳定电压产生器依据一驱动电流以提供一 偏压电压至驱动电流源,并用以控制驱动电流源所产生的电流的大小。电压侦测调整器依 据驱动电流产生一低临界电压。比较及判断电路耦接于驱动电流源以及电压侦测调整器之 间。比较及判断电路接收发光二极管串与驱动电流源耦接的端点的多数个端点电压以及低 临界电压,并依据比较端点电压以及低临界电压来调整操作电压。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稳定电压产生器包括一电流源、一电阻以及一电压源。电 流源依据驱动电流产生一电流,而电阻的一端耦接电流源并产生偏压电压,且电压源耦接 电阻的另一端。在一实施例中,电流源包括一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一第一 控制电压,且其第一源/漏极耦接一系统电压。在一实施例中,电流源还包括一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一第二控制电压,而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 漏极,且其第二源/漏极耦接电阻。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模组还包括一驱动电流产生 器,其中驱动电流产生器,包括一参考电流源、一第三晶体管、一第四晶体管、一第一运算放 大器、一第五晶体管以及一第六晶体管。参考电流源提供一参考电流。第三晶体管的第一 源/漏极耦接系统电压,而其第二源/漏极耦接参考电流源并接收参考电流,且其栅极与其 第二源/漏极彼此耦接。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系统电压,且其栅极以及第三晶 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并接收第一控制电压。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耦接至第三晶体管 的第二源/漏极,且其第二输入端耦接至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第五晶体管的栅极 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以及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并接收第二控制电压,而其第一 源/漏极耦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且其第二源/漏极产生驱动电流。第六晶体 管的栅极与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其第二源/漏极耦接一基 准电压。在一实施例,参考电流源包括一第七晶体管、一另一运算放大器以及一另一电阻。 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产生参考电流。另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耦接第七晶体管的栅 极,而其第一输入端耦接一参考电压,且其第二输入端耦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另 一电阻的一端耦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其另一端耦接基准电压。在另一实施例, 每一驱动电流源包括第八晶体管、第九晶体管以及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八晶体管的第一源 /漏极耦接对应的发光二极管串。第九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八晶体管的第二源/ 漏极,而其栅极耦接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且其第二源/漏极耦接基准电压。第二运算放大器 的输出端耦接第八晶体管的栅极,而其第一输入端接收偏压电压,且其第二输入端耦接第 八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以及第九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比较及判断电路包括多个比较单元以及一判断单元,其 中判断单元耦接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分别比较端点电压以及低临界电压,并产生多数个比 较结果。判断单元接收比较结果,并依据比较结果来产生一电压调整信号。在一实施例中, 发光二极管模组还包括一电源转换器。电源转换器耦接驱动电路、驱动电流源以及发光二 极管串,用以依据电压调整信号来产生操作电压。在另一实施例中,比较结果为其中一个端 点电压小于低临界电压时,则可透过电压调整信号来提高操作电压。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电压侦测调整器包括一第一电流源、一第一电阻、一电压 源以及一第二电阻。第一电流源依据驱动电流产生一电流。第一电阻的一端耦接第一电流 源并产生低临界电压。电压源耦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耦接低临界电压,且 其另一端耦接一第二电流源并产生一高临界电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流源包括一第一 晶体管。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一第一控制电压,且其第一源/漏极耦接一系统电压。在 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流源还包括一第二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耦接一第二控制电压,而 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其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阻以及第 二电阻。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模组还包括一驱动电流产生器,其中驱动电流产生器包 括一参考电流源、一第三晶体管、一第四晶体管、一第一运算放大器、一第五晶体管以及一 第六晶体管。参考电流源提供一参考电流。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系统电压,其 第二源/漏极耦接参考电流源并接收参考电流,且其栅极与其第二源/漏极彼此耦接。第 四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系统电压,且其栅极以及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并接收第 一控制电压。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耦接至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其第二6输入端耦接至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 以及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相耦接并接收第二控制电压,而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一运算放大 器的第二输入端,且其第二源/漏极产生驱动电流。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其第一源/漏极 耦接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且其第二源/漏极耦接一基准电压。在一实施例中,参考 电流源包括一第七晶体管、一另一运算放大器以及一另一电阻。在一实施例中,第七晶体管 的第一源/漏极产生参考电流。另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耦接第七晶体管的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模组,具有接收一操作电压的多数个发光二极管串,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模组包括:多数个驱动电流源,分别串接于该些发光二极管串;一驱动电路,耦接该些驱动电流源,包括:一稳定电压产生器,依据一驱动电流提供一偏压电压至该些驱动电流源,并用以控制该些驱动电流源所产生的电流的大小;以及一电压侦测调整器,依据该驱动电流产生一低临界电压;以及一比较及判断电路,耦接于该些驱动电流源以及该电压侦测调整器之间,且接收该些发光二极管串与该些驱动电流源耦接的端点的多数个端点电压以及该低临界电压,并依据比较该些端点电压以及该低临界电压来调整该操作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科宏陈契霖李菱刘家麟莫启能陈鸿祺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