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类新药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系列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92779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的氨基侧链上,得到一系列改性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新药,用IR,[1]↑H-NMR,GPC,MS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对其进行了水溶性及溶血性试验和小鼠的耐缺氧等多项试验,结果表明,活化的聚乙二醇被成功地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上,使不溶于水的环维黄杨星D成为水溶性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理活性。因此聚乙二醇化的环维黄杨星D系列新药,可制成包括注射剂在内的,口服液,胶囊剂,片剂等所有临床适宜的其它剂型。其中聚乙二醇平均分子量为200~600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直接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的氨基侧链上,得到一系列改性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新药,用IR,1H-NMR,GPC,MS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对其进行了水溶性及溶血性试验和小鼠的耐缺氧等多项试验,结果表明,活化的聚乙二醇被成功地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上,使不溶于水的环维黄杨星D成为水溶性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理活性。因此聚乙二醇化的环维黄杨星D系列新药,可制成包括注射剂在内的,口服液,胶囊剂,片剂等所有临床适宜的其它剂型。
技术介绍
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1是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BuxusmicrophyllaSieb.et 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及其同属物中提取分离的有效成分,又名环常绿黄杨碱D。环维黄杨星D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和强心作用,并对急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广泛用于临床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环维黄杨星D目前已以药品名称“黄杨宁”被收入2000年版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然而,药理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环维黄杨星D使用安全范围较窄,且由于是脂溶性生物碱,水溶性很差,因此提高环维黄杨星D的生物利用度,改善其体内生物动力学参数,扩大其安全使用范围,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药理活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对其结构修饰方面的研究较少,然而其水溶性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本专利技术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旨在引入亲水性基团,使其水溶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而化学修饰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修饰剂性能的优劣。其中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下述的优良性能而在化学修饰中应用最多。聚乙二醇类修饰剂是PH中性、无毒、水溶性的聚合物,由于聚乙二醇的无毒性及良好生物相容性,它是美国FDA批准的极少数能作为体内注射药用的合成聚合物之一。聚乙二醇具有高度的亲水性,在水溶液中有较大的水动力学体积,并且没有免疫原性。当偶联到药物分子或药物表面时,可以将其优良性质赋予修饰后的药物分子,改变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生物分配行为和溶解性,在其修饰的药物周围产生空间屏障,减少药物的酶解,避免在肾脏的代谢中很快消除,并使药物能被免疫系统的细胞识别。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原理,本专利技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支载环维黄杨星D类新化合物2系列和3系列。 3(3aPEG 400,3b1000,3c2000,3d4000,3e6000,3f10000,3g20000)并进行了结构测试与表征。包括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BioradFT 40型红外分光光度仪,除PEG-400和PEG-400-DA采用KBr涂膜制样外,其它样品均采用与KBr共研磨后压片制样。1H-NMR图谱,1H-NMR图谱采用Varian INOVA-400磁共振仪测定,TMS作内标,CDCl3作溶剂。分子量测定(GPC),采用Agilent 1100凝胶色谱仪(GPC),聚苯乙烯(PSt)作标样,四氢呋喃维洗脱剂,洗脱速率1.00mL/min。表面接触角的测试,应用KRUSS DSA 100接触角光学测量仪。研磨压片法制样,选取平整的膜面。用去离子水测定;取连续3次测量误差在0.5°范围内的平均值。水溶性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二部)中溶解度测定方法精密称取研成细粉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2~100mg置于容量瓶中,分别按药物质量(g)与溶液体积(mL)1∶1、1∶10、1∶30、1∶100、1∶1000、1∶10000的比例分别加入水和生理盐水。各样品瓶置于25℃水浴中,每隔5min强力震荡30s,观察30min内的溶解情况。以及溶血性实验和小鼠耐缺氧等多项实验。而且还进行了制备包括注射剂在内的,口服液,胶囊剂,片剂等多种临床适宜的其它剂型的研究。即在上述药物中可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各种辅料,制成相应的制剂。所用原料和试剂为聚乙二醇(PEG)(200,400,1000,2000,4000,6000,10000,20000,40000,60000等),使用前加入甲苯共沸蒸馏除水;丁二酸酐,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DMAP),氯仿、二氯甲烷、乙醚、吡啶均为市售分析纯,使用前按常规方法提纯;四氢呋喃、乙酸、甲苯、NaHCO3无水Na2SO4均为市售,直接使用。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的合成路线 Fig.1synthetic route(2)of pegylated cyclovirobuxine D聚合物的选择在多种水溶性聚合物中,聚乙二醇水溶性好,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非抗原性,已经用于支载很多类型药物。聚乙二醇分子量的不同,会导致修饰后药物性质的不同,随着平均分子量的不同,形制有很大的差异。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大小主要对聚乙二醇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一般分子量越大,修饰度越高,结合物的抗原性越小,而结合物的体内排除时间越长,使结合物的生物活性也随之减少,而分子量过大则会导致过度修饰。聚乙二醇分子量越大,系统清出越慢,在体内循环时间越长。故本专利技术选取了22种不同平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来支载环维黄杨星D,以备进一步筛选出具有良好溶血性和生理活性的新药,包括可用于制成新型静脉注射制剂类药物在内的各种剂型。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聚乙二醇-单酸5(PEG-DA)的合成60g(10mmol)PEG-6000溶于150mL无水氯仿(CaH2存在下蒸出)中,加入5g(50mmol)丁二酸酐,4mL干燥的吡啶,搅拌下回流反应48h,反应混合物减压蒸发至干,残余物用饱和NaHCO3水溶液溶解,过滤,滤液冷至0~5℃,盐酸酸化,氯仿萃取三次,合并的氯仿液用水洗三次,无水Na2SO4干燥,除去干燥剂后将滤液浓缩,加入大量干燥的乙醚沉淀出产物。产品用乙醚重结晶三次,干燥后称重,产物重57g,产率90%。按此法分别制得PEG-400-二酸,PEG-1000-二酸,PEG-2000-二酸,PEG-4000-二酸,PEG-10000-二酸,PEG-20000-二酸。中间体6的合成取5g上述的聚乙二醇二酸溶于30mL精制二氯甲烷中,加入2倍摩尔量的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再加入1.2倍摩尔量的环己胺,室温超声波促进反应3.5小时后,用干燥的无水乙醚沉淀出产物,产物经真空干燥,备用。按此法分别制得单端用环己胺封闭的活化PEG-400-二酸-单环己胺活泼酯,PEG-6000-二酸-单环己胺活泼酯。化合物2的合成取1mmol上述单端封闭的活化PEG溶于30mL精制二氯甲烷中,加入1.2摩尔量的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N,N-二甲氨基吡啶(DMAP),室温超声波促进反应5小时后,加入10%的HAc/THF分解过量的DCC,10min后,反应液用0.1NHCl洗涤三次,无水Na2SO4干燥,滤液蒸干(微热,<40℃),残余物用异丙醇重结晶,得产品。按此法分别制得单端封闭的PEG-400-二酸-CVB-D和PEG-6000-二酸-CVB-D。化合物3的合成取2.0g(0.5mmoL)PEG-4000-二酸溶于30mL精制二氯甲烷中,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新药,其特征在于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的氨基侧链上,可以是单分子环维黄杨星D,也可以是双分子环维黄杨星D;环维黄杨星D的侧链氨基,可以是一个氨基,也可以是两个氨基同时反应。并用IR,[1]↑H-NMR,GPC,MS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新药,其特征在于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环维黄杨星D的氨基侧链上,可以是单分子环维黄杨星D,也可以是双分子环维黄杨星D;环维黄杨星D的侧链氨基,可以是一个氨基,也可以是两个氨基同时反应。并用IR,1H-NMR,GPC,MS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聚乙二醇化环维黄杨星D新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彩红窦后松范辰华郜宁杨定菊李颖尹述凡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