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81051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不特别地费功夫和费成本,能够避免触头的变形,并可靠地连接触头彼此。通过随动板(40、41)与插座壳体(21)的引导面(23b)搭接,修正插头连接器(30)的触头(32)的对于形成在插座壳体(21)上的凹部(23)的位置。由此,将插头连接器(30)侧的触头(32)对于插座连接器(20)侧的触头(22)引导至正确位置,使触头(22)和触头(32)电气连接。这里,随动板(40、41)最好成为与板部(35)在同一面内的板状。并且,触头(32)的触点部(37、38)、随动板(40、41)最好设置为分别位于不同高度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特别地 涉及使用矛形件(,>7 )将触头安装在壳体上的类型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介绍
在对于连接器的壳体安装触头的方式中,除了压入、塑模之外,还有在 触头及壳体的一方形成矛形件(突起)、并与形成在触头及壳体的另一方上 的阶梯部卡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例如,在将矛形件形成在触头侧时,将触头插入形成在壳体上的槽或狭 缝中,在矛形件越过形成在壳体侧的阶梯部时,矛形件和阶梯部卡合,由此 触头不会从壳体脱落而被保持。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使矛形件和阶梯部可靠地卡合,如图7所 示,使从壳体3的阶梯部4到槽或狭缝5的顶端部5a的长度L2比从矛形件 1的顶端到触头2的顶端部2a的长度Ll大,有时需要形成从将触头2插入 壳体3中时矛形件1和阶梯部4卡合的位置触头2能够进一步向插入方向里 侧移动的量的间隙。这是为了应对触头2或壳体3的尺寸具有容许范围内的 误差。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2003-243079号公报由于上述间隙的存在,触头2在壳体3内,产生沿着触头2的插入方向 的晃动(力'夕)。这样的晃动在连接器的连接时成为问题。例如,在产生晃动而触头2从正确的位置偏离时,有时和与该触头2嵌 合侧的触头干涉。若不管这样触头彼此干涉,而强行将连接器嵌入,则有时触头变形或破 损,且即使是不对嵌合产生障碍的程度的变形,电气连接状态也变得不稳定。为了容易地进行凸侧壳体和凹侧壳体的嵌合,多是将凸侧壳体的顶端 部、形成在凹侧壳体上的凹部的周缘部形成为倒角了的锥状,将双方的壳体 彼此向正确位置上引导。但是,即使这样进行了壳体彼此的定位,若触头由 于晃动而成为相对于壳体移动的状态,则不能避免触头彼此的干涉问题。在这样的晃动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最好借助压入、由树脂等进行的塑模,将触头固定在壳体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触头设置在壳体上后,进行压入或塑模,所以 很费工夫,且需要用于进行压入或塑模的夹具或装置等,导致制造成本的上 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组 装体,不特别地费功夫和费成本,能够避免触头的变形,并可靠地连接触头 彼此。以该目的为基础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固定在印刷 配线板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第一触头,保持在第一壳体上,与 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以及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 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触头及电 线连接。并且,为了使第二触头和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第二壳体和第一 壳体嵌合,与第二触头中的与进行第一触头及第二触头的电气接触的部分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 及第一触头接近时修正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第二触头在晃动的范围内位置偏离时,也能够借 助引导部,修正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其 结果,在使第一触头和笫二触头电气连接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 冲突而变形。这里,将第二触头沿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 第二壳体中,形成在第二触头及第二壳体的一方上的矛形件与形成在第二触头及第二壳体的另一方上的阶梯部卡合,从而将第二触头保持在第二壳体 中。在这样的笫二触头的保持构造中,为了可靠地进行矛形件和阶梯部的卡 合,在第二触头和第二壳体之间确保间隙时,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 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中。最好是引导部沿着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滑动面滑动,来修正第二触头相 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也考虑通过将引导部与第一触头搭接,来进行第二触 头的位置修正,但这里引导部与笫一触头恭接时,容易导致第一触头的变形。 通过使引导部不与第一触头而与第一壳体的滑动面搭接而滑动,能够避免第一触头的变形。并且,最好在使第二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笫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比 起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引导部先与滑动面搭 接。由此,在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的时刻,借 助引导部第二触头的位置已经净皮修正,能够顺利地将第二触头与笫一触头电 气连接。引导部是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最好是板状。此时,最好将引导部的端 面与滑动面"^接。引导部其端面与滑动面##时,从滑动面侧向引导部施力 的反力成为板状的引导部的面内方向的力。由此,引导部能够相对于从滑动 面侧施力的反力发挥高的刚性,因此,引导部不易变形,能够提高第二触头 的耐久性。这里,也可以是通过第一触头从两侧夹入第二触头而夹紧而第一触头和 第二触头电气连接的结构。此时,第一触头中的第二触头的夹紧方向与第二 触头的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一致时,本专利技术是有效的。即,在由于晃动而第二 触头的位置产生偏离时,第二触头沿第一触头中的夹紧方向位置偏离,第一 触头和第二触头干涉而成为产生变形的原因。这种情况下,若使用本专利技术, 则能借助上述引导部修正第二触头向着会产生晃动的方向、即第一触头中的 夹紧方向的位置偏离,能够避免由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的干涉导致的变形。与第二触头连接的电线能够在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 的方向上延伸。在这样的连接形态的情况下,使用矛形件使第二触头保持在 第二壳体上时,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 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第二壳体中。这里,第二触头最好具备筒部,保持电线的端部;保持部,保持在第 二壳体上;板部,从保持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延伸;以及触点部,形成在板 部的两侧端而进行与第一触头的电气接触,引导部与板部连续,并比板部的 两侧端的触点部向上述嵌合方向侧突出形成。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 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壳体,固定在印刷配线板上;第二壳 体,与第一壳体嵌合;第一触头,保持在第一壳体上,与印刷配线板电气地 连接;以及第二触头,保持在第二壳体上,与第一触头及电线连接,第二触 头能够具备筒部,保持电线的端部;保持部,保持在笫二壳体上;板部, 从保持部向第一壳体侧延伸;触点部,形成在板部的两侧端,进行与笫一触头的电气接触;以及引导部,以与板部连续、并比板部的两侧端的触点部还 向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形成。并且,为了使第二触头和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笫二壳体和第一壳体嵌合,在使第二壳体 及第二触头与第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引导部通过在形成在第一壳体上 的滑动面上滑动,修正第二触头相对于第一触头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第二触头位置偏离时,也能够借助引导部,修正 第二触头的位置。其结果,在使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电气连接时,能够防止 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冲突而变形。此时,比触点部向上迷嵌合方向侧突出地设置引导部,因此,在使第二 壳体及第二触头与笫一壳体及第一触头接近时,比起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触,引导部先与滑动面恭接,修正第二触头相对于 第一触头的位置。由此,在第二触头中的进行电气接触的部分与第一触头接 触的时刻,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气连接器组装体,是电气地连接印刷配线板和电线的电气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壳体,固定在上述印刷配线板上; 第二壳体,与上述第一壳体嵌合; 第一触头,保持在上述第一壳体上,与上述印刷配线板电气地连接; 第二触头,以会产生向着与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晃动的状态,保持在上述第二壳体上,与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电线连接, 为了使上述第二触头和上述第一触头电气连接、且使上述第二壳体和上述第一壳体嵌合,与上述第二触头中的与进行上述第一触头及上述第二触头的电气接触的部分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使上述第二壳体及上述第二触头与上述第一壳体及上述第一触头接近时修正上述会产生晃动的方向中的上述第二触头相对于上述第一触头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十岚勋渡边树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AMP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