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螺杆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3470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41)啮合有闸转子(50)的闸(51)。螺杆转子(40)的各螺旋槽(41),从其始端开始到压缩行程中的区域为吸入侧部分(45),剩下的部分(到终端的部分)为排出侧部分(46)。在吸入侧部分(45),其壁面(42、43、44)与闸(51)的间隙实质上为零。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42、43、44)与闸(51)的间隙,比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42、43、44)与闸(51)的间隙大,并且向着螺旋槽(41)的终端逐渐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单螺杆压缩机的效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对制冷剂、空气进行压缩的压缩机,使用单螺杆压缩机。例如,在专利文 献1中,公开了具有1个螺杆转子和2个闸转子的单螺杆压缩机。对该单螺杆压缩机进行说明。螺杆转子,大约形成为圆柱状,在其外周部刻有多条 螺旋槽。间转子大约形成为平板状,配置在螺杆转子的侧方。该间转子上,辐射状地设置有 多个长方形板状的间。间转子,其旋转轴与螺杆转子的旋转轴呈正交的姿势而设置,间与螺 杆转子的螺旋槽啮合。在该单螺杆压缩机中,螺杆转子和闸转子收容于壳体内,由螺杆转子的螺旋槽、闸 转子的间、和壳体的内壁面形成压缩室。用电动机等驱动旋转螺杆转子,伴随着螺杆转子的 旋转,闸转子旋转。闸转子的闸,从啮合的螺旋槽的始端(吸入侧的端部)到终端(排出侧 的端部)相对移动,成为关闭状态的压缩室的容积逐渐缩小。其结果,压缩室内的流体被压 缩。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02080号公报在单螺杆压缩机中,在压缩室内压缩气体的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压力增高气体的 温度上升。因此,螺杆转子的螺旋槽,与靠近其始端的部分相比靠近其终端的部分的温度 高。即,在运转中的单螺杆压缩机,螺杆转子,与靠近其吸入侧的端部的部分相比,靠近其排 出侧的端部的部分温度高。因此,冷却期间(冷间)时的螺杆转子和闸的间隙从螺旋槽的始端到终端保持一 定,靠近螺杆转子的排出侧的端部的部分,由于运转中螺杆转子发生热膨胀,螺杆转子和闸 的间隙相互摩擦,有可能发生闸的磨损。其结果,靠近螺杆转子的吸入侧的端部的部分,螺 杆转子和闸的间隙过大,从两者的缝隙间漏掉的气体量过多,有可能导致单螺杆压缩机的 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抑制闸的磨损提高单螺杆压缩 机的效率。第一专利技术,以下述单螺杆压缩机为对象包括在外周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旋槽 (41)的螺杆转子(40);收容该螺杆转子(40)的壳体(10);和与该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 (41)啮合的多个闸(51)形成为辐射状的闸转子(50),通过上述闸(51)从上述螺旋槽(41) 的始端向着终端进行相对移动,对由上述螺杆转子(40)、上述壳体(10)和上述间(51)划分 的压缩室(23)内的流体进行压缩。上述螺旋槽(41)中从压缩行程中的规定位置到终端的 部分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上述闸(51)的间隙,比上述螺旋槽(41)中上述排出侧部 分(46)以外的部分的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与上述闸(51)的间隙大。在第一专利技术中,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41)与闸转子(50)的闸(51)啮合。若 螺杆转子(40)和闸转子(50)旋转,则闸(51)从螺旋槽(41)的始端向终端相对移动,压缩 室(23)内的流体被压缩。对于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41),从压缩行程中的规定位置直 到终端的部分形成排出侧部分(46),剩余的部分形成吸入侧部分(45)。对于闸(51),在从 螺旋槽(41)的始端向终端相对移动的过程中,首先沿着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移动,然后 沿着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移动。此外,闸(51)从螺旋槽(41)的始端向终端相对移动期 间,压缩室(23)的内压逐渐上升,伴随此压缩室(23)内的气体温度逐渐上升。因此,螺杆 转子(40),与靠近螺旋槽(41)的始端的部分相比,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部分为高温。对于运转中的单螺杆压缩机(1),螺杆转子(40)热膨胀。此外,螺杆转子(40)的 热膨胀量,螺杆转子(40)的温度高的部分更大。即,螺杆转子(40)的热膨胀量,与靠近螺 旋槽(41)的始端相比,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部分更大。螺杆转子(40)热膨胀,螺旋槽 (41)的壁面和闸(51)的间隙变窄。因此,螺旋槽(41),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和闸(51) 的间隙的减少量,比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和闸(51)的间隙的减少量相比更大。与此相对,在第一专利技术中,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和闸(51)的间 隙,预先设置成比螺旋槽(41)的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和闸(51)的间隙大。因此,在单 螺杆压缩机(1)的运转中即使在螺杆转子(40)热膨胀的状态下, 也能够确保螺旋槽(41) 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和闸(51)的间隙。第二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上述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上 述闸(51)之间的间隙,随着该闸(51)向该螺旋槽(41)的终端的靠近而逐渐变大。在此,压缩室(23)内的气体温度,越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越高,因此螺杆转子(40)也是越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的部分越为高温。因此,螺旋槽(41)的壁面与闸(51) 的间隙的减少量,随着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而增大。与此相对,在第二专利技术中,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和闸(51)的间 隙,越靠近螺旋槽(41)的终端附近越大。因此,能够确保螺旋槽(41)的壁面与闸(51)的 间隙,并且能够将两者的间隙限制在最小限度。第三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上述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侧壁面 (42,43)与上述闸(51)的侧面的间隙,比该螺旋槽(41)的吸入侧部分(45)的侧壁面(42、 43)与上述闸(51)的侧面的间隙大。在第三专利技术中,确保了在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其侧壁面(42、43)与闸 (51)的侧面的间隙。因此,即使在螺杆转子(40)热膨胀的状态下,能够确保横跨螺旋槽(41)的全长,其侧壁面(42,43)与闸(51)的侧面的间隙。能够消减闸(51)的损耗,并且能 够消减螺杆转子(40)和闸(51)的摩擦消耗的动力。第四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第三专利技术中,上述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底壁面 (44)与上述闸(51)的前端面的间隙,比该螺旋槽(41)的吸入侧部分(45)的底壁面(44) 与上述闸(51)的前端面的间隙大。在第四专利技术中,确保了在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中,其底壁面(44)与闸 (51)的前端面的间隙。由此,即使在螺杆转子(40)热膨胀的状态下,能够确保横跨螺旋槽 (41)的全长,其底壁面(44)与闸(51)的前端面的间隙,能够消减闸(51)的损耗,并且能够 消减螺杆转子(40)和闸(51)的摩擦消耗的动力。在本专利技术中,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闸(51)的间隙,预先设置 成比螺旋槽(41)的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与闸(51)的间隙大。因此,在单螺杆压缩机 (1)的运转中,即使在螺杆转子(40)热膨胀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 分(46)的壁面与闸(51)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与螺杆转子(40)的接触造成的闸(51) 的损耗,能够消减从压缩室(23)漏出的气体量,由此能够提高单螺杆压缩机(1)的效率。此外,闸(51)与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直接接触会产生摩擦损 失,而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确保螺旋槽(41)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闸(51)的间隙,因此 能够抑制螺杆转子(40)和闸(51)的摩擦损失。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减少螺杆转子(40) 和闸(51)的摩擦损失,也能够提高单螺杆压缩机(1)的效率。在上述第二专利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螺杆压缩机,包括:在外周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旋槽(41)的螺杆转子(40);收容该螺杆转子(40)的壳体(10);和与该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41)啮合的多个闸(51)形成为辐射状的闸转子(50),通过所述闸(51)从所述螺旋槽(41)的始端向着终端进行相对移动,对由所述螺杆转子(40)、所述壳体(10)和所述闸(51)划分的压缩室(23)内的流体进行压缩,该单螺杆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41)中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所述闸(51)之间的间隙,比所述螺旋槽(41)中的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与所述闸(51)之间的间隙大,其中,所述排出侧部分(46)为从压缩行程中的规定位置到终端的部分,所述吸入侧部分(45)为所述排出侧部分(46)以外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2-7 2007-316958一种单螺杆压缩机,包括在外周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旋槽(41)的螺杆转子(40);收容该螺杆转子(40)的壳体(10);和与该螺杆转子(40)的螺旋槽(41)啮合的多个闸(51)形成为辐射状的闸转子(50),通过所述闸(51)从所述螺旋槽(41)的始端向着终端进行相对移动,对由所述螺杆转子(40)、所述壳体(10)和所述闸(51)划分的压缩室(23)内的流体进行压缩,该单螺杆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41)中的排出侧部分(46)的壁面与所述闸(51)之间的间隙,比所述螺旋槽(41)中的吸入侧部分(45)的壁面与所述闸(51)之间的间隙大,其中,所述排出侧部分(46)为从压缩行程中的规定位置到终端的部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室野孝义大塚要上野广道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