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部限定壳体(17)设置在车辆立柱内并与车辆内板组件隔开。载荷传递元件包括与车辆内板组件相连的固定板(27a)和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从所述固定板延伸的延伸臂(27b,27c)。各个延伸臂(27b,27c)在从其末端(27bT,27cT)沿其内侧向内延伸的区域与所述凹部限定壳体的侧壁(17b,17c)之一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特别涉及在车辆立柱内具有能源输入接口的车身。
技术介绍
从日本技术再次(审查)公开No. 63 (1988)-023216中已知上述这种车身。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 在具有设置在驾驶员或乘客座椅的靠背附近的承载立柱("B立柱")已知车身中, 车辆立柱之一的外板包括构造为限定凹部的区域,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口。带有盖子的 燃料管延伸通过该口。为在发生侧面碰撞时确保车辆乘员的安全,需要高的侧面碰撞稳定 性。当发生侧面碰撞时,如果受到的力大于外板区域的构造能够承受的力,那么该区域会引 起车辆立柱发生不期望的变形。因此,仍然需要对车辆立柱的不期望的变形进行控制。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上述需要的车身。 技术方案 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包括车辆立柱;车辆内板组件;凹部限定壳体,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立柱内并与所述车辆内板组件隔开;以及,载荷传递元件,其包括与所述车辆内板组件相连的固定板和沿远离固定板的方向从固定板延伸的延伸臂,各个所述延伸臂在从其末端沿其内侧向内延伸的区域与所述凹部限定壳体的侧壁之一连接。 有益效果 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当凹部限定壳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经由凹部限定壳体 的侧壁和载荷传递元件的延伸臂之间的连接,可使冲击载荷从凹部限定壳体有效地传递到 车辆内板组件,从而使冲击载荷分布在整个车辆立柱上。因此,可以防止凹部限定壳体的弯 曲和车辆立柱的不期望变形,或至少使凹部限定壳体的弯曲和车辆立柱的不期望变形最小 化。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外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翻盖闭合的能源输入接口。 图2是翻盖打开的图1所示能源输入接口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省略了凹部限定壳体的 不必要部件,以示出穿过凹部的底部钻出的入口。 图4是车辆内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其中省略了车辆内板组件的上内 板,以示出能源输入接口。 图5是与图4类似的视图,示出了上内板和所安装的安全带回縮器。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时所参考的附图并不是按比例 绘制的,而是示意性的,所以不应机械地理解。但是,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展示足以使本领域技 术人员实施本专利技术。 参考图1至图5,箭头"前"表示车辆(特别是燃料动力车辆或电池动力车辆或混 合动力车辆)的向前行驶方向。车身在车辆的每一侧均具有车辆立柱。所述车辆立柱可用 作例如车辆的B立柱。在图2至图5中,车辆右侧的车辆立柱用附图标记5表示。在图l 中,车身具有位于车辆右侧的前门l和后门3。当前门1、后门3如图l所示关闭时,前门1 的后缘与车辆立柱5部分重叠,并且后门3的前缘与车辆立柱5接合。 参考图1,车辆立柱5的下部设置有能源输入接口 7。该能源输入接口 7具有翻盖 9。如图2所示,当翻盖9打开时,车辆立柱5的车辆外板15露出。该车辆外板15形成有 翻盖开口 15a。可以通过该翻盖开口 15a触及凹部限定壳体17的凹部19内的盖子21。该 盖子21封闭燃料管,该燃料管通过穿过凹部19的底部19a钻出的入口 19b(参见图3)伸 进凹部19内。 如图2所示,翻盖9铰接或枢转连接在凹部限定壳体17上。当翻盖9关闭时,锁 闩13插入锁片11的锁口 lla内,以锁定翻盖9。锁闩13固定在凹部限定壳体17上,锁片 11固定在翻盖9的靠近外缘的部分上。 参考图2和图3,翻盖开口 15a形成为穿过车辆外板15的覆盖能源输入接口 7的 部分。凹部限定壳体17设置在车辆立柱5内,且位于翻盖开口 15a的后方。 在图3中示出了省略翻盖9后的示意性剖视图。从图3可以容易地看出,凹部限 定壳体17限定车身外表面的凹部19。在围绕凹部19的入口设置的凸缘17a处,凹部限定 壳体17与车辆外板15的内表面的围绕翻盖开口 15a的部分连接。 图4是从乘客舱23(参见图3)侧看到的透视图,示出了车辆立柱5的内部结构。 在该透视图中省略了不必要的部件,以示出凹部限定壳体17。如图4所示,凹部限定壳体 17向乘客舱23侧扩展。凹部限定壳体17具有限定凹部19(参见图2和图3)的内壁和限 定其外观的外壁。所述外壁包括前侧壁17b、后侧壁17c和端壁17f (参见图3和图4)。 如图3所示,凹部限定壳体17在车辆立柱5内与车辆内板组件隔开,所述车辆内 板组件包括下内板25和上内板35。在凹部限定壳体17和下内板25之间设置有支架形式 的载荷传递元件27。 载荷传递元件27包括多个区段,这些区段可由例如金属、塑料或用于形成载荷传 递元件27的其它材料的连续板材构成。作为选择,该载荷传递元件27也可由分别制造并 随后彼此连接以制成载荷传递元件27的多个部件构成。 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载荷传递元件27具有与车辆内板组件25、35连接的固定板 27a。该固定板27a与前延伸臂27b和后延伸臂27c连续。如图3所示,前延伸臂27b和后 延伸臂27c沿远离固定板27a的方向从固定板27a延伸。每个延伸臂27b和27c均以不垂 直固定板27a的方式沿远离固定板27a的方向从固定板27a延伸。在可选的支架中,每个 延伸臂27b和27c也可以大致垂直于固定板27a地延伸。延伸臂27b和27c的长度可根据 具体的车辆立柱5的尺寸和可用容积而变化,以便提供能够安装在车辆立柱5内的载荷传 递元件27。 前延伸臂27b在区域27d处与凹部限定壳体17的前侧壁17b连接,后延伸臂27c 在区域27e处与凹部限定壳体17的后侧壁17c连接,其中,所述区域27d从前延伸臂27b的 末端27bT沿前延伸臂27b的内侧向内延伸,所述区域27e从后延伸臂27c的末端27cT沿 后延伸臂27c的内侧向内延伸。在图3中,前延伸臂27b与凹部限定壳体17的前侧壁17b 部分重叠。前延伸臂27b在从其末端27bT沿前延伸臂27b的内侧向内延伸的区域27d处 与前侧壁17b连接。后延伸臂27c与后侧壁17c部分重叠。后延伸臂27c在从其末端27cT 沿后延伸臂27c的内侧向内延伸的区域27e处与后侧壁17c连接。 参见图3中以平面图示出的载荷传递元件27,延伸臂27b和27c沿远离固定板27a 的方向从固定板27a延伸,从而构成"U"字形。载荷传递元件27将凹部限定壳体17的侧 壁17b和17c夹在其延伸臂27b和27c之间,并且在端壁17f和固定板27a之间具有间隙 28。 参考图3和图4,在下内板25和载荷传递元件27之间设置有回縮器安装架31 。该 回縮器安装架31用于将座椅安全带回縮器29安装在下内板25上(将在下面参考图5说 明)。这三个部件,即,下内板25、安装架31和载荷传递元件27的固定板27a通过点焊法 焊接在一起,以构成接合固定部33。 图5示出了座椅安全带回縮器29连接在如图4所示安装的安装架31上的状态。 图4与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图4中省略了座椅安全带回縮器29和上内板35。如上所述, 下内板25和上内板35构成车辆内板组件。 参考图5,上内板35形成有板开口 35a,座椅安全带回縮器29设置在板开口 35a 内并面对板开口 35a。在该状态下,座椅安全带回縮器29的下安装部29a连接在安装架31 的从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包括: 车辆立柱; 车辆内板组件; 凹部限定壳体,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立柱内并与所述车辆内板组件隔开;以及 载荷传递元件,其包括与所述车辆内板组件相连的固定板和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方向从所述固定板延伸的延伸臂,各个所述延伸臂在从其末端沿其内侧向内延伸的区域与所述凹部限定壳体的侧壁之一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田浩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