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5098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由一光源所提供的一第一色光于该导光板内传输,该导光板包括:一荧光层;所述的荧光层设置于该光出射面;以及多个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光反射面;该第一色光自该光入射面进入该导光板进行传输,该荧光层受到该第一色光的激发而发出一第二色光,而该第一色光与该第二色光混光为一第三色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荧光层与导光微结构,配合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色光,能得到良好的发光均匀性与发光效率,进而提供均匀的面光源。(*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该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技术背景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与背光模块所构成。液晶面板由液晶分子 的转动与偏光板的作用,来改变光线在不同画素区域的通过量,而在不同画素区域造成明 暗差异,以达到显示影像之目的。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具备发光特性,所以需依赖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随着大尺寸、 薄型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的背光模块大多采用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 可搭配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具有厚度较薄的优势。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是由发光二极管芯片、荧光粉以及封装胶体所组成。具体而言, 封装胶体包覆整个发光二极管芯片,荧光粉分布于封装胶体中、且位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 发光路径上。然而,在封装胶体中分布荧光粉的制程是不容易控制的,荧光粉的浓度、分布密度 在每一颗发光二极管之间会存在制作上的误差。如此一来,当将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 光板的一侧时,多个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色光彼此之间将存在差异,导致所形成的面光源 的均勻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由一光源 所提供的一第一色光于该导光板内传输,该导光板包括一荧光层;所述的荧光层设置于 该光出射面;以及多个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光反射面;该第一色 光自该光入射面进入该导光板进行传输,该荧光层受到该第一色光的激发而发出一第二色 光,而该第一色光与该第二色光混光为一第三色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荧光层与导光微结构,配合发光 二极管所提供的色光,能得到良好的发光均勻性与发光效率,进而提供均勻的面光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制造装置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提出一种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光反射面以及光出射面,由光源所提 供的第一色光于导光板内传输。导光板包括荧光层以及多个导光微结构。荧光层设置于 光出射面,导光微结构设置于光反射面,其中,第一色光自该光入射面进入该导光板进行传 输,该荧光层受到第一色光的激发而发出第二色光,而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混光为第三色 光。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导光板的制造方法,此导光板具有光入射面、光反射面以 及光出射面,由光源所提供的第一色光于导光板内传输。导光板的制造方法是通过以下步 骤实现的首先,提供第一透明材料。继之,提供一荧光物质。之后,将第一透明材料与荧光 物质于同一道制程中经由押压成型为一导光板,其中,在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形成荧光层,在 导光板的光反射面形成导光微结构。第一色光自光入射面进入导光板进行传输,荧光层受 到第一色光的激发而发出第二色光,而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混光为第三色光。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微结构内埋于导光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微结构突出于导光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微结构的剖面形状是选自于正方形、长 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及其组合。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而增 加。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色光为蓝光,第二色光为黄光,第三色光 为白光。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色光为蓝光,第二色光为红绿混光,第三 色光为白光。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的制造方法还包括提供一第二透明 材料,包含荧光物质,且将第一透明材料与第二透明材料在同一道制程中经由押压成型为 导光板。基于上述,本技术的导光板同时具有荧光层与导光微结构,入射于导光板的 第一色光在光反射面能够有效率地被导光微结构反射,可提升光收集率,且均勻设置于导 光板上的荧光层可良好地被第一色光激发而产生均勻的第二色光,进而混光得到色温、演 色性良好的第三色光。可解决现有技术种因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荧光粉浓度、分布密度 彼此不同所造成的色光的偏差效应。另外,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可在同一道制程同时形成荧 光层与导光微结构,并能控制导光板与荧光层的厚度,可降低制作成本。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导光板100具 有光入射面100a、光反射面IOOb以及光出射面100c,由光源200所提供的第一色光Ll于 导光板100内传输。导光板100包括荧光层102以及多个导光微结构104。荧光层102设 置于光出射面100c,导光微结构104设置于光反射面100b,其中,第一色光Ll自光入射面 IOOa进入导光板100进行传输,荧光层102受到第一色光Ll的激发而发出第二色光L2,而第一色光Ll与第二色光L2混光为第三色光L3。需说明的是,光源200可为不含有荧光物质的发光二极管,亦即,仅利用发光二极 管芯片来发出第一色光Li。由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制程可以被稳定地控制,所以光源200 的不同发光二极管芯片彼此之间所发出的第一色光Ll实质上是均勻的。值得注意的是,导光板100可同时具有荧光层102与导光微结构104。入射于导光 板的第一色光Ll在光反射面IOOb被导光微结构104有效率地反射,可提升光收集率。同 时,荧光层102是均勻地设置于导光板100上,第一色光Ll进入均勻的荧光层102之后,荧 光层102可良好地被第一色光Ll激发而产生均勻的第二色光L2。整体而言,由导光板100 出射的第三色光L3的色温、演色性等均较现有技术为佳。这是因为上述的导光板100可解 决现有技术中,因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的荧光粉浓度、分布密度彼此不同所造成的色光的 偏差效应。请继续参照图1,如图1所示的导光微结构104是内埋于导光板100。如此一来, 可避免导光微结构104与外界的膜片进行摩擦而造成损坏,能够确保导光微结构104的导 光特性不受影响。图2为图1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2,图2将图1的导光板100翻转了 180度,使光反射面IOOb作为上方面,以利于观察导光微结构104的设置方式。如图1、图 2所示的导光微结构104的剖面形状是圆形的,然而,导光微结构104的剖面形状还可以是 其它形状,例如选自于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未绘示)。另外,还可 以在导光板100的反射面IOOb上设置具有多种不同剖面形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圆 形、三角形、圆形、波浪形)的导光微结构104,并进行任意的组合。再者,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所示,导光微结构104的分布密度随着远离光源200 而增加,亦即,朝向第一色光Ll的光线传输方向而增加。由于远离光源200的第一色光Ll 的强度会趋于减弱,所以利用在远离光源200处设置多个(分布密度高)导光微结构104, 可有效地提升远离光源200处的第一色光Ll的反射率。结果是,导光板100可提供更为均 勻的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具有一光入射面、一光反射面以及一光出射面;由一光源所提供的一第一色光于该导光板内传输,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一荧光层;所述的荧光层设置于该光出射面;以及多个导光微结构;所述的多个导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光反射面;该第一色光自该光入射面进入该导光板进行传输,该荧光层受到该第一色光的激发而发出一第二色光,而该第一色光与该第二色光混光为一第三色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东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