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8994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7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以侧面接收点光源的光线,并包括导引入光部、出光部以及沟槽。导引入光部与点光源对向设置,并包含入光面以及斜坡。入光面位于导引入光部的侧面,其截面高度相当于点光源的截面高度。斜坡位于导引入光部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随与点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出光部上表面无缝连接斜坡。沟槽布设于导引入光部与出光部的上表面,其中沟槽自斜坡延伸至出光部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弥补了现有技术中部分光源光线自导光板边缘溢出,造成入光效率低落的不足,使得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在出射时受到导引,增加出射光线的指向性以及正向光强度,达到了良好的出光效果,有效地抑制漏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以侧面接收点光源的光线,并包括导引入光部、出光部以及沟槽。导引入光部与点光源对向设置,并包含入光面以及斜坡。入光面位于导引入光部的侧面,其截面高度相当于点光源的截面高度。斜坡位于导引入光部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随与点光源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出光部上表面无缝连接斜坡。沟槽布设于导引入光部与出光部的上表面,其中沟槽自斜坡延伸至出光部的上表面。本技术弥补了现有技术中部分光源光线自导光板边缘溢出,造成入光效率低落的不足,使得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在出射时受到导引,增加出射光线的指向性以及正向光强度,达到了良好的出光效果,有效地抑制漏光现象。【专利说明】导光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特别是一种表面积在15寸以下的小尺寸导光板。
技术介绍
随着携带式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相关产品的厚度也朝更轻更薄方向前进。大多数的电子产品其显示方式仍为透过液晶显示屏幕,而液晶显示屏幕需要额外的光源。透过导光板的设置,光源不需要与液晶显示屏幕重叠,因此可以将电子装置整体厚度作薄化。 导光板的制造工艺,在薄型化的技术上已经超越了点光源,当表面贴合发光二极管(surface-mount device laser emitting d1de ;SMDLED)的发光表面积比导光板的厚度还大时,导光板的入光率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课题。因此,如何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实属当前手机、电子书、平板计算机乃至穿戴式显示设备等产品的重要研发课题,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导光板本体厚度比光源的发光面积更小,部分光源光线将自导光板边缘溢出,造成入光效率低落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其将光源设置于一侧,并将光线作导引,使得光线自出光面射出,以作为薄化的背光模组。此外,导光板上设置有沟槽,以导引导光板所射出的光线,使得射出的光线具有高指向性并提升正向光的光强度。 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导光板,其特点是,以侧面接收一点光源的光线,包括: —导引入光部,与该点光源对向设置,包括: 一入光面,位于该导引入光部的侧面,其截面高度相当于该点光源的截面高度;以及 一斜坡,位于该导引入光部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随与该点光源之间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 一出光部,其上表面无缝连接该斜坡;以及 复数个沟槽,布设于该导引入光部与该出光部的上表面,每一该些沟槽自该斜坡延伸至该出光部的上表面。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沟槽为由两平面所形成的一 V形沟槽。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V形沟槽的宽度与深度之间比值约为I?10。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V形沟槽的宽度为9微米?11微米。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V形沟槽的深度为500纳米?1500纳米。 较佳的,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该导光板更包含复数个凹槽状的取光微结构,设置于该底面。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状的取光微结构为深度不大于10微米,直径为40微米?40微米的半球状凹槽。 较佳的,该导引入光部还包含一延伸段,是由该斜坡朝该入光面,以平行该出光部的上表面的方向一体成形延伸而成。 较佳的,其中每一该些沟槽自该延伸段的上表面,无缝连接经过该斜坡,并延伸至该出光部的上表面。 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导光板能够使得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在出射时受到导引,增加出射光线的指向性以及正向光强度,达到了良好的出光效果,有效地抑制漏光现象。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技术的导光板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技术的导光板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1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导光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5为图2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导光板 102 光线 110 出光部 114 底面 116 出光面 120 导引入光部 122 入光面 126 斜坡 130 沟槽 132 反射层 134 点光源 136 取光微结构 140 延伸段 142 侧表面 H 高度 Θ 角度 PI, P2 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技术的精神,任何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了解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技术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 有鉴于熟知导光板将光源设置于一侧,而导光板本体厚度比光源的发光面积更小,部分光源光线将自导光板边缘溢出,造成入光效率低落且后续要加强对漏光现象的处理。 因此,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导光板,其于入光侧面设计有突起增厚的导引入光部。请看到图1,图1为依照本技术的导光板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导光板100以侧面接收点光源134的光线102,且导光板100包含出光部110、导引入光部120以及底面114。 导引入光部120与点光源134为对向设置,并包含入光面122以及斜坡126。入光面122位于导引入光部120的侧面,亦即导引入光部120以其侧面作为入光面122。入光面122其截面高度相当于点光源134的截面高度,即同为高度H。 斜坡126位于导引入光部120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随与点光源134之间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使得导引入光部120大致为楔形,并使得斜坡126与水平面夹一角度Θ。 由于点光源134有制作尺寸上的限制,因此入光面122将对应点光源134的尺寸。而导引入光部120则搭配斜坡126设计为楔形以对应出光部110,以将光线102导引至较薄的出光部110内。 出光部110上表面为无缝连接于斜坡126,亦即出光部110与导引入光部120为一体成形。出光部110上表面为出光面116,点光源134所发射的光线102自入光面122进入导光板后,经过导引,光线102最终将从出光面116出射。 除此之外,导光板100包含凹槽状的取光微结构136,以防止光线102自底面114出射。当光线102行进至底面114时,将因为取光微结构136的形状而被导引至出光面116作出射。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凹槽状的取光微结构136为深度不大于10微米(μ m),直径为40微米(μ m)?40微米(μ m)的半球状凹槽。而另外,同样为了防止光线102自底面114出射,可以设置反射层132于底面114。 请再看到图2,图2为依照本技术的导光板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导光板100包含出光部110、导引入光部120以及底面114,其中导引入光部120包含斜坡126以及延伸段140。 斜坡126位于导引入光部120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仍保持随着与点光源134之间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的关系,使得导引入光部120形状仍大致为楔形,其中斜坡126与水平面夹Θ角。 延伸段140由斜坡126朝入光面(请见图1)以平行出光部110的上表面方向延伸而成,并且为一体成形。而由于延伸段140自导引入光部120延伸而出,因此导引入光部120的入光面也平移至延伸段140的侧表面142,且点光源134位于侧表面142上。 同样地,导光板100包含设置于底面114的取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以侧面接收一点光源的光线,包括:一导引入光部,与该点光源对向设置,包括:一入光面,位于该导引入光部的侧面,其截面高度相当于该点光源的截面高度;以及一斜坡,位于该导引入光部的上表面,其截面高度随与该点光源之间的距离增加而渐变递减;一出光部,其上表面无缝连接该斜坡;以及复数个沟槽,布设于该导引入光部与该出光部的上表面,每一该些沟槽自该斜坡延伸至该出光部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文琪何毓哲潘彦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