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4377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该复合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光源及多个第二光源。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为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入光面垂直邻接。第一光源对应第一入光面设置且主出光轴垂直于出光面法线,第二光源对应第二入光面设置且主出光轴平行于出光面法线。由此,导光板可具有均匀的出光效果,并且当复合式背光模组搭配一显示面板形成显示器时,通过调整复合式背光模组的发光状态即可实现区域调光的功能,以提升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为目前普遍应用在显示设备中的光学产品,其可向本身不具备发光功能的显示面板提供用于显示画面影像时所需的光线,故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会实际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早期应用在背光模组中的供光源为冷阴极管,但随发光源技术的发展,发光二极管(下称LED)的高演色性、低耗电等特性皆优于冷阴极管,故LED已渐取代冷阴极管成为背光模组的光源首选。然而,LED虽具有较佳的出光优点,但基于其高指向性与有限的出光角度,使得背光模组普遍具有明暗不均的出光现象,这点为当前相关厂商急需改善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另一方面,为使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更为提升,也就是为了增进显示画面影像的对比度,区域调光(localdimming)技术也被使用在背光模组中,以有效在控制显示设备各区域在显示画面时的明暗效果。但是,现有的背光模组,仍无法妥善地兼顾均匀出光,以及在后续使用时具有较佳的区域调光效果,尤其在目前显示设备均朝着大尺寸发展的现状下,区域调光的准确度更是难以掌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无法提供均匀的出光,并且难以区域调光的缺陷,提供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以用于提供均匀的出光效果,并且还具有极佳的区域调光功效,以增进显示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创作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垂直邻接设置,且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光源,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光源的主出光轴垂直所述出光面的法线;及多个第二光源,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的主出光轴平行所述出光面的法线,以使所述导光板具有均匀的出光。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一轴向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二轴向延伸排列,且邻近于所述导光板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互垂直。换而言之,通过使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的主出光方向相互垂直,以充分分布在导光板的整体区域内并进行导光从而形成均匀的出光。此外,为提升光线利用率,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此外,较佳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增强反射效果。基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再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撑抵件,至少一个所述撑抵件设于所述反射板及所述导光板之间,以向所述第二光源提供些许的发光空间。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由此,使撑抵件稳固地设置在导光板及反射板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一轴向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二轴向延伸排列,且邻近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二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互垂直,以使复合式背光模组具有足够的出光亮度。同样地,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下,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以提升光线利用率。此外,较佳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以增强反射效能。并且,为了使第二光源具有发光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撑抵件,所述撑抵件设于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较佳地,在次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以使该撑抵件稳固地设置于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具有多个第三光源,且所述导光板还具有一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相对所述第一入光面并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垂直邻接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光源对应所述第三入光面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及多个所述第三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一轴向延伸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沿该导光板的一第二轴向延伸排列,且邻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互垂直。以使复合式背光模组具有足够的出光亮度。同样地,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下,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以提升光线利用率。此外,较佳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以增强反射效果。并为使第二光源具有发光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撑抵件,其设于所述反射板及所述导光板之间。较佳地,在次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以使撑抵件稳固地设置在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具有多个第三光源,且所述导光板还具有一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相对所述第一入光面并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垂直邻接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光源对应所述第三入光面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及多个所述第三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一轴向延伸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二轴向延伸排列,且邻近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二侧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互垂直。以使复合式背光模组具有足够的出光亮度。基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以提升光线利用率。此外,较佳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由此增强反射效能。此外,为了向第二光源提供发光空间,在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撑抵件,至少一个所述撑抵件设于所述反射板及所述导光板之间。较佳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揭示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以稳固地隔开导光板与反射板。为了提升光线的使用率,避免光线损耗造成出光亮度不足与不均现象,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且更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此外,在次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撑抵件,至少一个所述撑抵件设于所述反射板及所述导光板之间,以向所述第二光源提供发光空间。较佳地,基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以使导光板与反射板稳固分隔设置。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呈矩阵排列设置,多个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复合式背光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垂直邻接设置,且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光源,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光源的主出光轴垂直所述出光面的法线;及多个第二光源,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的主出光轴平行所述出光面的法线,以使所述导光板具有均匀的出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垂直邻接设置,且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光源,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光源的主出光轴垂直所述出光面的法线;及多个第二光源,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光源的主出光轴平行所述出光面的法线,以使所述导光板具有均匀的出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光源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一轴向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沿所述导光板的一第二轴向延伸排列,且邻近于所述导光板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第二轴向相互垂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分别设置于一反射板上,且所述反射板具有多个容置槽,以用于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光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撑抵件,至少一个所述撑抵件设于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撑抵件为一柱体,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板分别对应所述撑抵件设有一安装槽及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第二端用于设置于所述安装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东权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