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壳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卡合组件及对所述卡合组件起限位作用的限位组件。本技术方案中的卡扣结构采用卡合与限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壳体间的连接,利用壳体的弹性变形实现限位结构的连接,并利用限位结构的限位实现卡合结构的固定,避免了原有技术中利用卡扣的弹性变形来实现壳体连接而出现的卡扣脱落、断裂且占用产品内部空间等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壳体的卡扣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子产品设计中,为了方便活动件的拆装,提高装配效率,而大量采用卡扣 结构。而在这些卡扣结构中,主要是依靠卡扣本身的弹性变形卡入卡槽中来实现的。如图 1至图6中所示,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卡扣结构来完成的。在图 中,第一壳体91上设有卡槽911,相应地,第二壳体92上设有与所述卡槽911相配合的卡 扣921。所述卡槽911为一方形孔,在所述方形孔的一侧设有一突起的挡块9111,所述卡扣 921的外侧伸出一卡钩9211。当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连接时,利用卡扣921自身的 弹性变形及卡钩9211上斜面的导向作用,将卡扣921卡入卡槽911中,并将卡钩9211勾于 所述挡块9111上,从而实现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连接。在这种卡扣连接中,主要 依靠卡扣921的弹力变形来完成,故卡扣921的变形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与卡 槽911的紧密配合,这需要一方面从尺寸、材质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来设计卡扣,使其不易断 裂,另一方面在产品结构上设计上也就占用了更多的空间,影响了产品内部结构的布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的卡扣结构,这种卡扣结构占 用空间小,且不易脱落和断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壳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壳体 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卡合组 件及对所述卡合组件起限位作用的限位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组件和限位组件均至少为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卡槽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且与所述卡槽卡合的卡钩,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的限位槽及设于所述第 二壳体上且与所述限位槽卡入固定的限位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卡槽为长方形空槽,所述卡钩为","结构,所述","结构的水 平折弯部勾于所述空槽的边沿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为方形槽,所述限位块为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卡入所 述方形槽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卡槽的边缘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卡钩与所述限位块设于一条直线上,且交替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的卡扣结构采用卡合与限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壳体间的连接,利用壳体的弹性变形实现限位结构的连接,并利用限位结构的限位实现卡合结构的固定,避免了原有技术中利用卡扣的弹性变形来实现壳体连接而出现的卡扣脱落、断裂且占用产品内部空间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带有卡扣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与图1中所示壳体相卡合的另一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和图2中所示两壳体卡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观察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4的左视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合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角度观察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B-B线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7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 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用以连接所 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卡合组件3及对所述卡合组件3起限位作用的限位组件4。 本实施例中的卡扣结构采用卡合与限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壳体间的连接,利用壳体的弹性 变形实现限位结构的连接,并利用限位结构的限位实现卡合结构的固定,避免了原有技术 中利用卡扣的弹性变形来实现壳体连接而出现的卡扣脱落、断裂且占用产品内部空间等问 题。 以下对本实施例各组成部分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为一非封闭的框架式结构,它包括一底板11 及沿所述底板11的三个边缘向上折弯的外框。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一平板21及向两端延 伸并向上折弯的折弯部22。为了配合与第二壳体2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上相对称 的两个外框12在与第二壳体2的折弯部对应的地方作局部向外折弯处理,所述折弯处121 的宽度与第二壳体2的折弯部22的厚度相匹配。所述底板11于所述折弯处121处向里凹 陷出一凹槽lll,所述凹槽111深度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平板21的厚度匹配。当所述第二 壳体2滑入所述凹槽111时,所述平板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折弯处121对应的底 面平齐,所述折弯部22 —端抵止于第一壳体1的折弯处121,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的外框 12平齐。 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卡合组件3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的底板11上的卡槽 112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的平板21上且与所述卡槽112卡合的卡钩211。所述卡槽112 为长方形空槽,所述卡钩为","结构。当所述第二壳体2滑入所述第一壳体1的凹槽111 时,因卡槽112宽度大于所述卡钩的外形尺寸,故所述卡钩211不作弹性变形就会很容易从卡槽112中伸出,当第二壳体2的折弯部22抵止于第一壳体1的折弯处121时,所述卡钩 211 "n "结构的水平折弯部勾住卡槽112的边沿,实现两壳体间的卡合组件3的连接。 进一步地,为防止所述卡钩211从卡槽112上脱落,在两壳体间设置了对所述卡钩 211起限位作用的限位组件4。如图8和图9中所示,所述限位组件4包括限位槽113以及 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的平板上且可卡入所述限位槽113的限位块212。所述限位槽113为 方形槽。所述限位块212为楔形结构。当所述限位块212卡入所述限位槽113内时,由于 所述限位块212楔形结构上端较小,较容易伸入限位槽113内,同时,在楔形结构斜面的导 向及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滑动配合时所作不同方向的弹力变形下,所述限位块212可 卡入所述限位槽113内。当然,此处限位槽113及限位块212也可采用其它较易卡接的结 构,如弧形槽和弧形块等等。因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面积较大,故其可供 设计的变形面积也较大,强度要求较易满足,故利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滑动配合时的 弹性变形实现限位结构的连接。而在现有技术中利用卡扣变形实现卡接时,卡扣需满足一 定的弹性变形长度,否则容易断裂,这样同时也增加了卡扣卡入壳体的深度,限制了壳体的 内部空间,故本方案利用壳体的弹性变形来实现限位结构的连接,从而对卡合组件3进行 限位固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卡合结构中的卡扣变形断裂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壳体内部 空间受限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弹性变形不足时,限位块212无法 卡入限位槽113中,本技术方案中将所述限位槽113设于所述卡槽112的边缘上,限位槽 113的一端悬空于卡槽112内。当限位块212卡入限位槽113时,此时限位槽113会向悬空 的一侧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限位块212顺利卡入限位槽113中。 更进一步地,因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面积较大,为使二者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所述卡槽112、卡钩2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体的卡扣结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卡合组件及对所述卡合组件起限位作用的限位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良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