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一种提手,该电子设备包括:机身;设置于机身的提手部,所述提手部包括:手柄,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用于供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滑轨;用于供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滑轨。利用所述技术方案,用户可用手整个握住手柄,避免了盲孔式的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且实现了将手柄的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结合在一起,在提手未使用时,可将提手折叠,既节省空间又不影响美观,在需要使用时,只需将手柄转动立起,再拉伸即可,用户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及一种提手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的电子设备及一种提手。技术背景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电子设备的提手, 如某些商用一体机的提手,由于采用盲孔式设计,深度不足,在使用中使用户的手部容 易受伤或者疲劳,且由于一体机较重,会产生坠落的危险,造成用户体验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提手的电子设备及一种提手,以解决现有技 术的提手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身,其中,还包 括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提手部,所述提手部包括手柄,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用于供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滑轨;用于供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滑轨。优选地,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包括第一轴;所述第二滑 动部包括第二轴;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轴、并可绕所述第一轴转动的第一轴套;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包括环绕所述第二轴、并可绕所述第二轴转动的第二轴套。优选地,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提手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第一凸点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第二凸点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二凹槽。优选地,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提手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凸点结构相配合的第四凹槽。优选地,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机身 上。优选地,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提手部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上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提手,其中,包括手柄,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用于供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滑轨;用于供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滑轨。优选地,所述的提手,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部包括第一轴;所述第二滑动部 包括第二轴;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包括环绕所述第一轴,并可绕所述第一轴转动的第一轴套;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包括环绕所述第二轴,并可绕所述第二轴转动的第二轴套。优选地,所述的提手,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第一凸点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第二凸点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二凹槽。优选地,所述的提手,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一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套、用于在所述手柄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凸点结构 相配合的第四凹槽。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提手采用手柄式设计,用户手可整个握住手柄,避免了盲 孔式的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且通过手柄与滑动部的转动连接,及滑动部与滑轨的滑动 连接,将手柄的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结合在一起了,在提手未使用时,可将提手折叠, 即节省空间又不影响美观,在需要使用时,只需将手柄转动立起,再拉伸即可,用户使 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处于第一状态的提手部的结构示意 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处于第二状态的提手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提手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 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置于机身的提手部,该提手 部包括手柄,该手柄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 转动连接;第二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用于供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 的第一滑轨;用于供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滑轨。示例性地,上述第一、第二滑轨用于供第一、第二滑动部在提手提拉的方向滑 动。该例中,示例性地,第一滑轨用于供第一滑动部上下滑动;第二滑轨用于供第二滑 动部上下滑动。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处于第一状态的提手部的结构示意 图。该第一状态为提手部处于被提起的使用状态。如图1,该提手部包括手柄101, 第一滑动部104,第二滑动部105,用于供第一滑动部101上下滑动的第一滑轨106、和用 于供第二滑动部上下滑动的第二滑轨107。其中,手柄101包括第一端部102和第二端部 103。第一端部102与第一滑动部104转动连接,第二端部103与第二滑动部105转动连 接。示例性地,第一滑动部包括第一轴;第二滑动部包括第二轴。第一端部可 绕上述第一轴转动。第二端部可绕上述第二轴转动。示例性地,可通过将第一、第二滑 轨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机身上,来将提手部固定在电子设备上。示例性地,第一、第二滑 轨上设置有用于固设于电子设备机身的定位孔。在具体实现中,第一滑动部104和第二滑动部105可为滑块。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处于第二状态的提手部的结构示意 图。该第二状态为提手部处于未使用的状态,此时,第一滑动部104滑至第一滑轨106 的最下端;第二滑动部105滑至第二滑轨107的最下端;手柄101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沿第 一方向转动至最低位置即第一位置。在使用提手部时,先将手柄101绕第一轴和第二轴沿第二方向转动,第一方向 与第二方向相反,将手柄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可为手柄立起的位 置,然后再拉动提手。如图1,在提手部被提起时,第一滑动部104沿第一滑轨106向上 滑动,直至滑至第一滑轨106的最上端,第二滑动部105沿第二滑轨107向上滑动,直至 滑至第二滑轨107的最上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手柄绕第一轴和第二轴转动至立起时,手柄与电子 设备的机身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间隔,该间隔的大小能容许用户的手的通过,使用户的 手能握住手柄操作。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提手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3, 该提手部的手柄101上可设置橡胶装饰条301,以方便用户手提。手柄101包括本体 302、第一端部102和第二端部103 ;其中,第一端部102和第二端部103突出手柄的本体302,以与相应的滑动部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端部102上设置有环绕第一轴,并可绕第 一轴转动的第一轴套303,第二端部103上设置有环绕第二轴,并可绕第二轴转动的第二 轴套304。第一滑动部104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一轴套303的第一槽319,该第一槽319 内设置有第一轴305。第一滑动部104上还设置有用于供第一轴305穿过的两个孔306。 第一轴305穿过第一轴套303与第一端部104转动连接,穿过两个孔306,并通过紧固件 如螺丝317固定在第一滑动部上。相同的,第二滑动部105上设置有用于容置第二轴套 304的第二槽320,该第二槽320内设置有第二轴307。第二滑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机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机身的提手部,所述提手部包括: 手柄,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第一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一端部转动连接; 第二滑动部,与所述手柄的第二端部转动连接; 用于供所述第一滑动部滑动的第一滑轨; 用于供所述第二滑动部滑动的第二滑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伟,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