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属于回转支承技术领域,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圈、钢球和圆柱形的滚子,所述内圈第一凹槽和内圈第二凹槽之间设有矩形的内圈第三凹槽,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之间设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所述内圈第三凹槽与外圈第三凹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三,滚子在滚动体圈三内,所述外圈的外壁设有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三凹槽;有益效果是可分别对钢球和滚子进行润滑,提高了轴承的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属于回转支承
技术介绍
回转支承是一种能够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和倾覆力矩等综合载 荷的特殊结构的大型轴承,它集支承、旋转、传动、固定和密封、防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 一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起重机械、挖掘机械、运输机械、矿山冶金机 械、医疗器械、雷达、风力发电机组等设备。回转支承具有很多种型号,如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双排异径球式回转支 承、单排交叉滚柱式回转支承、三排滚柱式回转支承等等,现有的回转支承包含有内圈、外 圈和钢球,所述内圈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弧形的内圈第一凹槽和弧形内圈第二凹槽,所述外 圈的内壁周向设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所述内圈第一凹槽与外圈第一凹 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一,所述内圈第二凹槽与外圈第二凹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 二,所述钢球在滚动体圈一和滚动体圈二内,所述外圈的外壁设有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一注 油孔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一凹槽,且内圈与外圈的两端间呈密封状活动配合,为了 避免钢球磨损,保证其良好的滚动性,提高其寿命,一般需要在滚动体圈内注入润滑油,现 有的回转支承的注油孔设法不一,但是不方便通过注油孔注油,随着机械精度的提高,内圈 与外圈的两端间密封装程度也较高,使得第二滚动体圈的润滑油从第一滚动体圈内渗透过 来的速度较慢,影响第二滚动体圈的润滑性,传统的回转支承的第一滚动体圈与第二滚动 体圈之间没有第三滚动体圈,无法满足一些精密机械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保证钢球具有良好的滚动 性能,注油方便,适合较为精密的机械需求的回转支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包括 内圈、外圈和钢球,所述内圈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弧形的内圈第一凹槽和内圈第二凹槽,所述 外圈的内壁周向设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所述内圈第一凹槽与外圈第一 凹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一,所述内圈第二凹槽与外圈第二凹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 圈二,所述钢球在滚动体圈一和滚动体圈二内,所述外圈的外壁设有第一注油孔,所述第一 注油孔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一凹槽,还包括圆柱形的滚子,所述内圈第一凹槽和内 圈第二凹槽之间设有矩形的内圈第三凹槽,外圈第一凹槽和外圈第二凹槽之间设有矩形的 外圈第三凹槽,所述内圈第三凹槽与外圈第三凹槽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三,滚子在滚动 体圈三内,所述外圈的外壁设有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所述第二注油孔从外圈的外壁 贯穿至外圈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注油孔沿外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注油孔与第二注油孔均为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的端口分别发散朝向外圈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沿外圈的外壁的同一直线纵向分布。所述第一注油孔、第二注油孔和第三注油孔均为四个,且均沿外圈的外壁均勻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既可以通过第一注油孔注油,也可以通过第二注油孔注 油,避免了第二滚动体的润滑油依靠第一滚动体圈渗透过来,这样就可以将内圈与外圈的 两端间密封状程度做的更好;滚动体圈三内的圆柱形的滚子,满足较为精密的机械需求,同 时第三注油孔不仅能为滚子提供润滑作用,还可以为上下两端的钢球提供润滑,共同提高 了轴承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内圈,2、外圈,3、钢球,4、滚子,51、第一注油孔,52、第二注油孔,53、第三 注油孔,61、内圈第一凹槽,62、内圈第二凹槽,63、内圈第三凹槽,71、外圈第一凹槽,72、外 圈第二凹槽,73、外圈第三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参阅图1,本技术包括内圈1、外圈2和钢球 3,所述内圈1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弧形的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所述外圈2的 内壁周向设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与外圈第 一凹槽71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一,所述内圈第二凹槽62与外圈第二凹槽72相对应,并 形成滚动体圈二,所述钢球3在滚动体圈一和滚动体圈二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一注 油孔51,所述第一注油孔51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一凹槽71,还包括圆柱形的滚子4, 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之间设有矩形的内圈第三凹槽63,外圈第一凹槽 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之间设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内圈第三凹槽63与外圈第三 凹槽73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三,滚子4在滚动体圈三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二注 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所述第二注油孔52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二凹槽72,所 述第三注油孔53从外圈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第三注油孔53沿外圈2的径 向设置,所述第一注油孔51与第二注油孔52均为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注油孔51和第二注 油孔52的端口分别发散朝向外圈2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一注油孔51、第二注油孔52和第 三注油孔53沿外圈2的外壁的同一直线纵向分布,所述第一注油孔51、第二注油孔52和第 三注油孔53均为四个,且均沿外圈2的外壁均勻分布。本技术既可以通过第一注油孔51注油,也可以通过第二注油孔52注油,避免 了第二滚动体的润滑油依靠第一滚动体圈渗透过来,这样就可以将内圈1与外圈2的两端 间密封状程度做的更好;滚动体圈三内的圆柱形的滚子4,满足较为精密的机械需求,同时 第三注油孔53不仅能为滚子4提供润滑作用,还可以为上下两端的钢球3提供润滑,共同提高了轴承的寿命。权利要求1.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包括内圈(1)、外圈(2)和钢球(3),所述内圈(1)的外壁 沿周向设有弧形的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所述外圈(2)的内壁周向设有 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与外圈第一凹槽 (71)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一,所述内圈第二凹槽(62)与外圈第二凹槽(72)相对应,并 形成滚动体圈二,所述钢球(3)在滚动体圈一和滚动体圈二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 一注油孔(51),所述第一注油孔(51)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一凹槽(71),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圆柱形的滚子(4),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之间设有矩形 的内圈第三凹槽(63),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之间设有矩形的外圈第三 凹槽(73),所述内圈第三凹槽(63)与外圈第三凹槽(73)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三,滚子 (4)在滚动体圈三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所述 第二注油孔(52)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第三注油孔(53)从外 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三凹槽(7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注油孔(53)沿外 圈(2)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注油孔(51)与第二注油孔(52)均为倾斜设置,并且第一注油孔 (51)和第二注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排球式回转支承,包括内圈(1)、外圈(2)和钢球(3),所述内圈(1)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弧形的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所述外圈(2)的内壁周向设有弧形的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与外圈第一凹槽(71)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一,所述内圈第二凹槽(62)与外圈第二凹槽(72)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二,所述钢球(3)在滚动体圈一和滚动体圈二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一注油孔(51),所述第一注油孔(51)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一凹槽(7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柱形的滚子(4),所述内圈第一凹槽(61)和内圈第二凹槽(62)之间设有矩形的内圈第三凹槽(63),外圈第一凹槽(71)和外圈第二凹槽(72)之间设有矩形的外圈第三凹槽(73),所述内圈第三凹槽(63)与外圈第三凹槽(73)相对应,并形成滚动体圈三,滚子(4)在滚动体圈三内,所述外圈(2)的外壁设有第二注油孔(52)和第三注油孔(53),所述第二注油孔(52)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二凹槽(72),所述第三注油孔(53)从外圈(2)的外壁贯穿至外圈第三凹槽(7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丰禾回转支承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