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混合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076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容器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进泥管,所述进泥管与进泥口相连用于将待处理污泥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与加药口相连用于将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和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出泥口相连用于排出污泥。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带有一定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可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混合设备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领域,在对污泥进行脱水前,为了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需要投加一些药剂来对污泥进行絮凝,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变成污泥。而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搅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污泥的絮凝及后续脱水效果。传统的污泥与药剂的混合设备为污泥调理池,通常为方形池体,污泥和药剂从池体底部进入池子内,需要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不可调节,从而使得污泥和药剂混合均匀。由此,传统的污泥调理池的能耗大,又由于搅拌速度不可调,絮凝后的污泥很容易又被破碎,因此使得污泥絮凝不彻底,混合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泥混合设备,所述污泥混合设备对药剂和污泥的混合效果更好、污泥的絮凝更彻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容器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进泥管,所述进泥管与所述进泥口相连用于将待处理污泥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与所述混合容器的加药口相连用于将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和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出泥口相连用于排出污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由于混合容器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污泥混合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加药口形成在进泥管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中,所述加药口形成在所述混合容器的底端面上。所述混合容器的底面上设有放空口。可选地,所述污泥混合设备进一步包括放空管,所述放空管与所述放空口相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容器为倒截圆锥状。其中,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偏离混合容器的轴向中心线。可选地,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为混合容器的切线方向。当污泥沿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中时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进泥口与所述混合容器的底端面邻接。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为混合容器的底端面的切线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改变传统污泥调理池的混合方式,使污泥与药剂达到更好的混合效果,然后调节后的污泥进入到脱水机中进一步降低污泥含水率。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污泥混合设备的混合容器的俯视图;以及图3是图1中所示的污泥混合设备的混合容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污泥混合设备。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容器1、进泥管2、加药管3和出泥管4。混合容器1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说的倒截锥状为去掉锥尖后的倒锥体部分,且倒截锥状体的上下表面平行。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混合容器1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圆锥状,也就是说,混合容器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同轴的圆形且平行。当然,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混合容器1也可以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棱锥状,即上表面与下表面为同轴的多边形且平行,或者其他的倒截锥体状。在混合容器1的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11,且进泥管2与进泥口11相连用于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混合容器1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进泥管2通过输泥泵21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混合容器1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泥口11的开口方向偏离混合容器1的轴向中心线。这样,污泥进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混合容器后,由于带有压力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如图1中旋流曲线方向所示,药剂在此向上变速旋流过程中可与污泥进一步进行混合反应,由于混合容器的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使得污泥在旋流向上时的流速逐渐变慢,由此有助于污泥的絮凝。可选地,进泥口11的开口方向为混合容器1的切线方向,也就是说,进泥口11使-->得污泥可以沿混合容器的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1中,而不经过混合容器1的轴向中心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进泥口11形成在混合容器1的侧壁上且与底端面相邻接,即形成在紧靠底面的侧壁上,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且进泥口11的开口方向为混合容器1的底端面的切线方向,即进泥管11的延伸方向沿混合容器1的底端面的切线方向,也就是说,使得污泥沿着混合容器1的圆形底端面的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中。这样,由于当污泥进入混合容器1中时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当污泥沿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1中时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加药管3将药剂送入混合容器1中,以便药剂与污泥进行混合从而将污泥絮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混合容器1的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12,加药管3与加药口12相连用于将药剂例如絮凝剂送入混合容器1中。具体地,加药管3通过输药泵31将药剂例如絮凝剂加入到混合容器1中。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加药口12形成在进泥管2上,可选地,加药口12形成在进泥管2的靠近进泥口11的位置处,以便在进入混合容器1之前先将药剂与污泥进行初步混合,然后药剂与污泥再在向上变速旋流过程中进一步混合。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中,加药口12还可形成在混合容器1的底端面上(图未示),药剂从加药口12直接进入混合容器1中,与从进泥管2加入混合容器中的污泥先初步混合,然后与污泥再在向上变速旋流过程中进一步混合。当然,加药口12也还可以形成在混合容器1的侧壁上且与底端面相邻接,即形成在紧靠底面的侧壁上(图未示)。如图1所示,在混合容器1的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13,出泥管4与出泥口13相连,混合容器1中的经絮凝后的污泥和水的混合液被排出泥口13然后经过出泥管4,最后被排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泥混合设备后被送入下一流程的脱水机中进行脱水。在混合容器1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口14,清理混合容器1时将放空口14打开以将混合容器1中的残渣从放空口14中排出。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污泥混合设备进一步包括放空管5。放空管5与放空口14相连接,以将混合容器1中的残渣排出到污泥混合设备的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污泥混合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泥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容器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进泥管,所述进泥管与所述进泥口相连用于将待处理污泥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与所述混合容器的加药口相连用于将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和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出泥口相连用于排出污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容器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进泥管,所述进泥管与所述进泥口相连用于将待处理污泥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与所述混合容器的加药口相连用于将药剂送入所述混合容器中;和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出泥口相连用于排出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口形成在进泥管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口形成在所述混合容器的底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志平卢东昱魏巍孔荟马孝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