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41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结构,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第一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一端并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承口插接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供水管道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市政供水管网属压力管道,供水压力普遍在0.24~0.4Mpa的范围内,早期供水管网管材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碳钢管等,随着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且居民对供水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等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球墨铸铁管、复合钢管及PE管等新兴供水管道。
[0003]目前全国多数城市老城区市政管道仍以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碳钢管等为主,尤其钢筋混凝土管由于使用年长较长(约30年),管体已经发生严重老化,承压能力大大降低,在供水管网压力发生较大波动后易发生爆裂,频繁爆管会大大降低供水保障能力,影响正常供水。若老化钢筋混凝土供水管道发生大面积破损,必须将原管道进行整根替换。此外,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市政道路、地下穿路通道及其他市政设施施工与钢筋混凝土管道发生交叉作业,必须进行钢筋混凝土管道迁移改线时,也需要整根破除钢筋混凝土管。
[0004]由于钢筋混凝土管道是由一根根钢筋混凝土管对插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管不具备伸缩性,无法使用同规格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整根替换。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用于实现整根钢筋混凝土管道快速替换的成品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结构,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第一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一端并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0007]进一步地,管道主体分别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焊接连接。
[0008]进一步地,管道主体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锥面,在靠近第一接头的方向上,第一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一接头朝向管道主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锥面,在靠近管道主体的方向上,第二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焊料设置在第一环形锥面和第二环形锥面之间;和/或,管道主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环形锥面,在靠近第二接头的方向上,第三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二接头朝向管道主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环形锥面,在靠近管道主体的方向上,第四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焊料设置在第三环形锥面和第四环形锥面之间。
[0009]进一步地,第一接头包括与管道主体对接的第一小径段以及与第一供水管道对接
的第一大径段,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第一大径段内。
[0010]进一步地,第一接头还包括连接在第一小径段和第一大径段之间的第一环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大径段的内壁上的第一挡圈,第一挡圈设置在第一大径段远离第一小径段的一端,第一环板和第一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油麻圈,第一油麻圈绕设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周。
[0011]进一步地,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之间的第一石棉水泥层,第一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一油麻圈的外侧。
[0012]进一步地,第一大径段的长度在100mm至200mm之间,第一小径段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一小径段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第一大径段的内径比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径大100mm至200mm。
[0013]进一步地,第二接头包括与管道主体对接的第二小径段以及与第二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二大径段,第二承口插设在第二大径段内。
[0014]进一步地,第二承口的外径在靠近第二接头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接头还包括连接在第二小径段和第二大径段之间的第二环板以及设置在第二大径段的内壁上的第二挡圈,第二挡圈设置在第二大径段的中部,第二环板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油麻圈,第二油麻圈绕设在第二承口的外周;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之间的第二石棉水泥层,第二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二油麻圈的外侧。
[0015]进一步地,第二大径段的长度在200mm至300mm之间,第二小径段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二小径段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第二大径段的内径比第二承口的最大外径大100mm至200mm。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管道主体两端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进行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时,先将第一接头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将第二接头与第二承口连接,再将管道主体连接至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即能够实现对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管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图1的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A处的放大图;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管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0021]图4示出了图3的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B处的放大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管道主体;11、第一环形锥面;12、第三环形锥面;20、第一接头;21、第二环形锥面;22、第一小径段;23、第一大径段;24、第一环板;25、第一挡圈;30、第二接头;31、第四环
形锥面;32、第二小径段;33、第二大径段;34、第二环板;35、第二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6]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所述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所述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所述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30),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承口插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1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20)和所述第二接头(30)焊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锥面(11),在靠近所述第一接头(2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环形锥面(1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接头(20)朝向所述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锥面(21),在靠近所述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环形锥面(2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所述管道主体(10)和所述第一接头(20)的焊料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锥面(11)和所述第二环形锥面(21)之间;和/或,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环形锥面(12),在靠近所述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所述第三环形锥面(12)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接头(30)朝向所述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环形锥面(31),在靠近所述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所述第四环形锥面(3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所述管道主体(10)和所述第二接头(30)的焊料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锥面(12)和所述第四环形锥面(3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0)包括与所述管道主体(10)对接的第一小径段(22)以及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一大径段(23),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所述第一大径段(23)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小径段(22)和所述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第一环板(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桂满李伟王兆兴杨永超洪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