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路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31283 阅读:3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道通路连接装置。液压马达——泵组安置在壳体的空间中,液压马达的高压管路及泵的进出管路均设置在壳体中,液压马达上的进出管口与壳体中高压管路之间设置有管路连接装置;泵的进出管路设置在泵体中,与壳体间的管路采用面贴合方式连接。管路连接装置由液体导管、密封装置、压套、止退垫圈和螺母组成,液体导管与所需连接的管路结合面部位,设有密封装置;在与所需连接管路的液体导管端部,设有压套、止退垫圈和螺母;在压套与所需连接管路、液体导管相结合部位设有密封圈。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说的液压马达泵组及管路连接装置结构,可在极为狭小空间内进行液压管路的连接,并保障高压管路的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路连接装置所属领域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道通路的连接结构,尤其适用于狭小空 间内的液压马达——泵组结构,以及相关管路装置的连接,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机床或机械 中的液压马达、泵等液压、气压管路的连接。
技术介绍
在现代机床或机械装置中,例如数控龙门镗铣床的特殊功能部件——机械大扭矩 数控五轴附件铣头,由于该功能部件主轴转速高,切削功率、扭矩大,因此该功能部件的主 传动及B轴进给传动全部采用了机械传动结构。由于机械结构复杂,传动齿轮、轴承多,因 此必须采用循环冷却稀油润滑,以有效控制零部件发热和散热。但是由此带来了如何将润 滑油从壳体中抽走的问题。若采用体积尽可能小的电机-抽油泵组,但是如果将泵装在壳 体内,将电机露在壳体外,则该功能部件的外形将被破坏,多出来的部分将会与被加工工件 干涉,影响加工范围,这是不允许的。若将电机——抽油泵组一起装在体外,则安装部位距 离油池底部近3米高,要求泵的吸程3米以上,暂时在国内外未寻到合适的产品。因此,针 对上述实际机床或机械结构中要实现的功能和结构,有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一个是 如何实现在保障机床或机械功能的前提下,在结构紧凑、复杂的机械中安装抽油泵组;另一 个是如何在狭小空间中对管路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直接将液压马达——泵 组与机床功能部件壳体溶为一体的结构;此外,就该结构中安装空间狭小,解决狭小空间管 路的链接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的结构为,将液压马达安置在泵上,构成液压 马达——泵组,所构成的液压马达——泵组安置在机械部件的壳体中;驱动液压马达的高 压管路,以及泵的进出管路均设置在壳体之中,液压马达上的进出管口与壳体中高压管路 之间设置有管路连接装置。泵的进出管路设置在泵体中,泵的进出管路与壳体间的管路采 用面贴合并用密封圈密封的方式进行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管路连接装置结构为,由液体导管、密封装置、压套、止退垫圈和螺 母组成,所说的液体导管与所需连接的管路结合面部位,设置有密封装置;在与所需连接管 路的液体导管端部,依次设置有压套、止退垫圈和螺母;在压套与所需连接管路、液体导管 相结合的部位设置有密封圈。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路连接装置结构,虽然增加了壳体加工 的复杂性,但确能解决在狭小空间安置液压马达-泵组的问题,如果采用专门设计的液压 马达,还可以将其做的更加紧凑,从而解决本专利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技术难题,和保证 机床各个功能的实现。此外,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说的液压马达管路的管路连接结构,可以使在极 为狭小空间内进行液压、气压管路的连接,并保障高压管路的密封性能。附图说明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及其管路连接装置的结构,作 进一步的说明。附图1、附图2是以数控龙门镗铣床的铣头功能部件为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说的液压马 达——泵组结构的描述。在其相关的功能部件的壳体1上设置有安置液压马达——泵组的 空间2,将液压马达一一泵组安置在该壳体1的空间2中;在壳体1之中设置驱动液压马达 3的高压管路4,以及泵的管路5,液压马达3上的进出管口 6与壳体1中高压管路4之间设 置管路连接装置7。泵的进出管路8设置在泵体9中,泵的进出管路8与壳体1中泵的管路 5采用面贴合并用密封圈密封的方式进行连接。附图2为附图1中的A-A向剖视图。在附图2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液压马达—— 泵组在壳体1中的安置方式,也可以看到液压马达3与壳体1中的高压管路4之间设置的 管路连接装置7。在泵体9、泵的进出管路8、以及液压马达3和管路连接装置7与壳体1之 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装置。本实施方案中是采用液压马达——泵组抽油,虽然增加了控制油路和壳体加工的 复杂性,但确是可行的,能够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是专用 内啮合摆线齿轮泵来完成抽油工作,将泵体与功能部件的壳体融为一体,以解决常规泵放 不下的问题。由于机械或机床的功能部件在设计时,常常具有较为紧凑的结构,所以当再附加 液压马达——泵组之后,其所说的空间2中液压马达3与壳体1之间的间隙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难题,即如何在有限的壳体空间中实现各油路的连通,由于壳体空 间狭窄,无法通过管接头连接钢管或软管来实现通油。且两安装连接面之间尺寸是靠机加 工出来的,加工总会有误差,而进出液压马达的是高压油,如何保证连接件能方便的装入壳 体,又能保证密封可靠、且长期不泄漏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将壳体两安装连接面之间尺寸 间隙控制越严越好。而实际加工完后,多个零件、多部位尺寸误差累积导致实际尺寸很难控 制那么好。若安装连接面之间尺寸控制不好,不是连接件不易放入,导致密封圈被切坏;就 是间隙太大导致密封不严,必然很难到达理想的密封效果。附图3中给出了一种液压马达与壳体中管路连接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依照上面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管路连接装置为,在液压马达3的进出管口 6结 合面处设置有与壳体1中高压管路4之间的管路连接装置7,所说的管路连接装置7为安 装在液压马达体上的液体导管10,液体导管10与液压马达3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密封装置 11 ;在液体导管10与壳体1中高压管路4相对应的端部,依次设置有压套12、止退垫圈13液压马达——泵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管路连接装置结构图; 其他狭小空间管路连接方案实施例一; 其他狭小空间管路连接方案实施例二。和螺母14 ;在压套12与壳体1、液体导管10相结合的部位均设置有密封圈15。液体导管 10用固定装置16装置固定在液压马达3上。管路连接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说明。首先将放了密封装置11的液体导管10紧 固在液压马达3上,将螺母、止退垫圈、压套、密封圈装到导油管(液体导管10)上,因为液 体导管的长度比安装空间小1. 5 2毫米,所有整套结构可以很容易的放入壳体中的空间 2。安装到位后,拧紧螺母,将压套很好的压紧在安装连接面上即可。虽然上面的实施例仅仅只是从一个机床的案例中进行的描述,但是所说的管路连 接装置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连接的管路结合面的场合和结构中。附图4和附图5所给出的是 另外两种狭小空间管路连接方案的实施例。附图4是一种在空间中有管路支撑体时,可以采用的一种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管路连接装置,当所使用的零部件不为附图1 3中所说的液压马 达,而是具有需要连接的管道支撑体的结合面,则在管道支撑体17的进出管口 6处设置液 体导管10,液体导管10与管道支撑体17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密封装置11 ;在液体导管10 与壳体1中高压管路4相对应的端部,依次设置有压套12、止退垫圈13和螺母14 ;在压套 12与壳体1、液体导管10相结合的部位均设置有密封圈15。液体导管10用固定装置16装 置固装在管道支撑体17上。附图5是依照本专利技术延伸出的具有统一构思的一种变形实施方案,他可以用在任 何两平面体中的管道所需连接的实践中。例如,在附图1和附图2中所说的实施例,也可以 采用附图5所说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说的管路连接装置,当所使用的场合为连接两平面体中的管道,则在两 平面体18中的进出管口 6之间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由液压马达、泵、壳体、管路连接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液压马达安置在泵上构成液压马达--泵组,在壳体上设置有安置液压马达--泵组的空间,液压马达--泵组安置在该壳体的空间中;驱动液压马达的高压管路,以及泵的进出管路均设置在壳体之中,液压马达上的进出管口与壳体中高压管路之间设置有管路连接装置;泵的进出管路设置在泵体中,泵的进出管路与壳体间的管路采用面贴合方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由液压马达、泵、壳体、管路连接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 液压马达安置在泵上构成液压马达一泵组,在壳体上设置有安置液压马达一泵组的空 间,液压马达一泵组安置在该壳体的空间中;驱动液压马达的高压管路,以及泵的进出 管路均设置在壳体之中,液压马达上的进出管口与壳体中高压管路之间设置有管路连接装 置;泵的进出管路设置在泵体中,泵的进出管路与壳体间的管路采用面贴合方式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说的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液压马达进出管 口处与壳体中高压管路之间的管路连接装置,是在液压马达上安置液体导管;在液体导管 与壳体中高压管路相对应的端部,依次设置有压套、止退垫圈和螺母。3.按照权利要求2所说的紧凑型液压马达泵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液体导管与液 压马达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密封装置;在所说的压套与壳体、液体导管相结合的部位设置有 密封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林徐金方林勤黄友弢陈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