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27188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传输线等效π型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6级级联的π型网络单元匹配技术,采用网络等效原理导出基本电路元件值,实现了一个工作频率为420MHz~470MHz的360°模拟电调移相器。通过在微带电路上直接设计加工平面螺旋电感来保证电感元件设计的准确性和高的Q值,从而保证了在预定频带、360度可调范围实现低驻波和低插入损耗。为了达到在全频段和360度调谐范围的低反射损耗设计,对各级联移相单元并没有采用等值设计,而是将第二级和第四级单元与其余单元在中心频率上分别与不同特征阻抗的1/4波长传输线相等效,达到在全频段平均反射最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
,涉及电子元器件及微波与射频电调移相器。
技术介绍
电调移相器是控制信号相位变化的元件,是现代相控阵雷达的关键部件,根据相 位控制是否连续,电调移相器又分为模拟移相器和数字移相器。与数字移相器相比,模拟移 相器相位的变化连续可调,比数字移相器有更高的分辨率,而且模拟移相器比数字移相器 电路简单,相应的插入损耗小。采用微波集成工艺的典型模拟移相器一般采用一段传输线加以适当电容变化的 变容管来构成,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为终端的反射式结构,也可为传输通过结构。在满足一定 的反射衰减和插入损耗的前提下,最大可调的相移取决于可变电抗元件(变容二极管、介 质变容管、微波旋磁元件等)的变比。在射频和微波频率的低端,采用传输线作为移相器将面临尺寸太大的困难,因此, 采用集总元件来构成电调移相器是最好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该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采 用独特的多级匹配技术,通过在微带电路上直接设计加工平面螺旋电感来保证电感元件设 计的准确性和高的Q值,从而保证了在预定频带、360度可调范围实现低驻波,低插入损耗。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如图2、3所示,包括6个级联的π型网 络单元。每个η型网络单元均由一个串联电感和两个并联在串联电感两边的相同特性的 变容二极管组成。其中,变容二极管D1、D2和电感Ll构成第一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 管D3、D4和电感L2构成第二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5、D6和电感L3构成第三级π 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7、D8和电感L4构成第四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9、DlO 和电感L5构成第五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11、D12和电感L6构成第六级π形网 络单元。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pf Ilpf ;第二、五级η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 5pf 11. 5pf; 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3. 5匝、折线宽度为 0. 1mm、匝间距为0. 1mm、内匝间距为0. 56mm ;第二、五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 旋电感,其匝数为2. 5匝、折线宽度为0. 1mm、匝间距为0. 1mm、内匝间距为1.08mm。整个电 调移相器制作于厚度为0. 5mm,相对介电常数为3. 6的FR-4高频电路基板上,各π型网络 单元之间通过微带线实现连接和阻抗匹配;每个η型网络单元的两个变容二极管分别并 联在平面螺旋电感两端的微带线与接地孔之间,平面螺旋电感的内匝端口通过跳线与微带 线连接。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一段传输线用一集总元件π型网络来等效,根据网络等效原理,得出其等效关系为 X = Z0 sin θ 其中,X,B分别为等效模型中电感的电抗值和电容的电纳值,Zp θ分别为传输线 的特性阻抗和电长度。在该等效模型中,电容若采用变容二极管,则可对电路进行调谐,使等效传输线的 等效电长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信号通过移相器的相位的调整变化。本专利技术在传输线等效π型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6级级联的π型网络 单元匹配技术,采用网络等效原理导出基本电路元件值,实现了一个工作频率为420MHz 470MHz的360°模拟电调移相器。通过在微带电路上直接设计加工平面螺旋电感来保证电 感元件设计的准确性和高的Q值,从而保证了在预定频带、360度可调范围实现低驻波和低 插入损耗。为了达到在全频段和360度调谐范围的低反射损耗设计,对各级联移相单元并 没有采用等值设计,而是将第二级和第四级单元与其余单元在中心频率上分别与不同特征 阻抗的1/4波长传输线相等效,达到在全频段平均反射最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集总元件π型网络等效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的电路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中第1、3、4、6 π型网络 单元结构图。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总元件360度射度频模拟电调移相器中第2、5 π型网络单元 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如图2、3所示,包括6个级联的π型网 络单元。每个η型网络单元均由一个串联电感和两个并联在串联电感两边的相同特性的 变容二极管组成。其中,变容二极管D1、D2和电感Ll构成第一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 管D3、D4和电感L2构成第二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5、D6和电感L3构成第三级π 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7、D8和电感L4构成第四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9、DlO 和电感L5构成第五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ll、D12和电感L6构成第六级π形网 络单元。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pf Ilpf ;第二、五级η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 5pf 11. 5pf; 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3. 5匝、折线宽度为 0. 1mm、匝间距为0. 1mm、内匝间距为0. 56mm ;第二、五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 旋电感,其匝数为2. 5匝、折线宽度为0. 1mm、匝间距为0. 1mm、内匝间距为1.08mm。整个电 调移相器制作于厚度为0. 5mm,相对介电常数为3. 6的FR-4高频电路基板上,各π型网络 单元之间通过微带线实现连接和阻抗匹配;每个η型网络单元的两个变容二极管分别并联在平面螺旋电感两端的微带线与接地孔之间,平面螺旋电感的内匝端口通过跳线与微带 线连接。为了便于输入、输出信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还 可包括信号输入、输出端,如图3所示,所述信号输入、输出端为微带线结构,且信号输入输 出微带线与首末两级η型网络单元之间通过耦合电容(C1、C2)实现连接。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还可包括一 个调谐输入端,所述调谐输入端的作用是为变容二极管提供改变电容量的偏置电压,为微 带线结构,与连接第四、五级η型网络单元的微带线中心点之间通过耦合电感连接,并通 过一个滤波电容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包括6个级联的π型网络单元;每个π型网络单元均由一个串联电感和两个并联在串联电感两边的相同特性的变容二极管组成;变容二极管D1、D2和电感L1构成第一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3、D4和电感L2构成第二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5、D6和电感L3构成第三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7、D8和电感L4构成第四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9、D10和电感L5构成第五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11、D12和电感L6构成第六级π形网络单元;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pf~11pf;第二、五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5pf~11.5pf;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3.5匝、折线宽度为0.1mm、匝间距为0.1mm、内匝间距为0.56mm;第二、五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2.5匝、折线宽度为0.1mm、匝间距为0.1mm、内匝间距为1.08mm;整个电调移相器制作于厚度为0.5mm,相对介电常数为3.6的FR-4高频电路基板上,各π型网络单元之间通过微带线实现连接和阻抗匹配;每个π型网络单元的两个变容二极管分别并联在平面螺旋电感两端的微带线与接地孔之间,平面螺旋电感的内匝端口通过跳线与微带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总元件360度射频模拟电调移相器,包括6个级联的π型网络单元;每个π 型网络单元均由一个串联电感和两个并联在串联电感两边的相同特性的变容二极管组成; 变容二极管D1、D2和电感Ll构成第一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3、D4和电感L2构成 第二级η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5、D6和电感L3构成第三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 D7、D8和电感L4构成第四级π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9、DlO和电感L5构成第五级π 形网络单元,变容二极管D11、D12和电感L6构成第六级π形网络单元;第一、三、四、六级 π形网络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pf Ilpf ;第二、五级π形网络 单元中的变容二极管相同,其容值变化范围为3. 5pf 11. 5pf;第一、三、四、六级π形网 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3. 5匝、折线宽度为0. 1mm、匝间距为0. 1mm、 内匝间距为0.56mm;第二、五级π形网络单元中的电感同为平面螺旋电感,其匝数为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洪光吴君王鲁豫吴婷龚光珍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