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训毅专利>正文

整流器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19344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整流器的结构,主要由壳体、控制板、驱动板、变压器及一输出装置等所组成。所述壳体内部中央底端设有一变压器,并利用铜板分别连接出正极与负极。位于变压器上端的输出装置,主要具有整流、分流及输出功能,其形成一长条形的铜板本体,并延伸至壳体外,且与变压器的正极结合,而铜板本体上并装设有多个二极管。至于所述铜板本体通过多条金属管(锰)与输出铜板结合成一体,而能避免组装上的困扰与不便,尤其能降低成本及延长使用寿命。不仅整体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且效率极高,显已较传统者具进步及实用功效。(*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整流器的结构,其将铜板本体与输出铜板通过多条金属管(锰)结合成一体,且于铜板本体上装设有多个二极管,配合大电流低电压的变压器结构, 完成整流的目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整流器构造,如图1所示,现有整流器的立体图,主要具有一中空的本体1, 位于本体1内部底端设有变压器ll,而在本体1顶端设有一散热风扇12,位于本体1的前 端形成有一槽口 IO,并设有一控制板13,且控制板13后端设有散热的铝条130。至于所述 变压器11利用铜片分别连接出正、负极,正极处会导通至铜板lll,且所述铜板111通过螺 丝螺合连接有一分流器14,并由分流器14再连结一输出铜板140形成输出端,而负极处则 直接连接于一铜板112,并延伸一输出端113,而能达到整流输出供使用。 请仍然参阅图1所示,所述传统整流器使用的变压器ll,利用硅钢片材料做为变 压器铁芯,形成大电流低电压的变压器,且配合导电金属材料以一次侧用铜线绕线方式及 二次侧用铜线绕线方式组成,且为了因应大电流低电压的需要,所述变压器ll的控制板 13,利用三相SCR(硅控整流器)控制相位角度大小,而来改变输出的额定值,然因传统方式 的变压器,铁损及铜损高且效率低,既耗能又耗电,且体积较庞大,又因大电流低电压整流 时会产生高温,所以都必须有冷却装置,如强制风扇12及铝条130等。另外,所述变压器ll 的正、负极输出,配合多组连结,除增加组装的困扰且成本较高,尤其所述正极输出需连结 一分流器14后,再连结一输出端140,显然较为复杂不便,最重要的是传统的整流器,体积 大、重量重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流器的结构,其将铜板本体与输出铜板通 过多条金属管(锰)结合成一体,且于铜板本体上装设有多个二极管,配合大电流低电压的 变压器结构,完成整流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流器的结构,主要由壳体、控制板、 驱动板、变压器及输出装置所组成,所述变压器上端设有所述输出装置,且所述输出装置利 用多条金属管将铜板本体及输出铜板结合成一体,而形成分流器,且在所述铜板本体上连 结有多个二极管,并与所述变压器的正极导通,所述铜板本体后端直接延伸有输出端至所 述壳体外,而所述变压器的负极结合有一L型铜板,其连接一负极铜板,将负极的输出端凸伸出所述壳体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主要包含有壳体、控制板、驱动板、变压器及输出装 置等。所述壳体为中空,内部中央底端设有一变压器,所述变压器通过铜板分别连接出正极 及负极。且本技术的负极(可设成正极)直接从变压器连接一负极铜板并由后端输出, 至于本技术的正极部分(亦或负极)由变压器上端结合设有U型铜板及n型铜板连结在一起,再在顶端中央处设置长条形的铜板本体,且所述铜板本体利用多条金属管(锰)与 输出铜板结合成一体,形成一分流器,并将输出端延伸出壳体外,位于铜板本体两侧设有二极管,并通过定位铜片固定,底端则与n型铜板螺接在一起,以达到整流的目的,然后利用 分流器进行分流后,再由输出铜板输出,可改良传统整流器需利用多铜板连结的不便与困 扰,不仅整体结构简化,且组装更为便利迅速,达到整流、分流及输出三合一的目的,尤其本 技术体积小、重量轻效率又高,耗损极低、省电并降温,保持变压器的最佳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整流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变压器连结负极铜板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变压器连结U型铜板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输出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输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连接负载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输出装置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本体-l ;变压器-ll ;铜板-111、112 ;输出端_113、140 ;风扇_12 ;控制板--13 ;铝条-13Q ;分流器-14 ;槽口 -10 ;壳体-2 ;变压器_21 ;电容器_22 ;驱动板-23 ;控制板-24 ;模块-211、212 ;外环_2111、2121 ;内环_2112、2122 ;输出装置-3、4 ;铜 板本体-31、41 ;分流器-32、42 ;输出铜板-30、40 ;定位铜片-33、43 ;保护装置_330、430 ; 二极管-331、431 ;负极铜板-34 ;输出端-301、340 ;L型铜板-341 ;U型铜板_35、36 ; n型 铜板_37、38 ;固定铜片-351、361、372、382 ;连结铜片_352、362、371、381 ;通孔_3720、3820 进水孔-311 ;出水孔-312 ;连接孔-410。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立体图,主要具有一中空的壳体2,另在壳 体2中空内部设有一变压器21,所述壳体2侧壁形成有一电容器22,位于电容器22前端则 设有驱动板23及控制板24。另在变压器21上端处设有一输出装置3,其通过多条金属管 (锰)将铜板本体31与输出铜板30结合成一体,并形成一分流器32,且所述分流器32连 接于输出铜板30,并所述输出铜板20直接延伸一输出端301至壳体2外。至于所述输出装 置3可与变压器21的正极或负极连接(本技术与正极连接),并通过定位铜片33连结 有多二极管331,且连结有保护装置330。而变压器21的负极连结一负极铜板34,并所述负 极铜板34)延伸输出端340至壳体2外(配合参阅图2所示)。 其次,有关所述变压器21的正、负极输出,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负极 输出的示意图,所述变压器21由一环形铁芯利用一次侧铜线绕线方式(图中未显示),配 合二次侧的模块211及212所组成;所述模块211的外环2111为正极,内环2112则为负极 (正、负极可依连结变换),而模块212的外环2121为负极,内环2122则为正极。所以通过 L型铜板341,连接于变压器21的模块211的内环2112及模块212的外环2121,然后结合一负极铜板34,并将输出端340凸伸出本体2外。 至于本技术的正极输出,在模块212的内环2122连接有一 U型铜板35,配合参阅图4所示,所述U型铜板35的固定铜片351螺固定于模块212的内环2122,两侧的连结铜片352并凸伸出变压器21,且不会与连接负极的L型铜板341接触。而模块211的外环2111也连接有一 U型铜板36,其同样通过固定铜片361与模块211的外环2111螺固。另在U型铜板35及36上端分别结合有"n "型铜板37、38,其利用两侧的连结铜片371、381与U型铜板35 、36的连结铜片352 、362螺接在一起,并利用"n "型铜板顶端的固定铜片372、382所开设的通孔3720、3820,与输出装置3的铜板本体31,通过定位铜片33螺接在一起。 接着,请参阅图5所示,本技术输出装置3的立体外观图,其通过多条金属管(锰)将铜板本体31与输出铜板30结合成一体,形成一分流器32,所述铜板本体31置于变压器21上端(配合参阅图6所示),并与连接于变压器正极的固定铜板372、382结合,位于铜板本体31两侧利用定位铜片33螺接有多二极管331,并在输出铜板30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流器的结构,主要由壳体、控制板、驱动板、变压器及输出装置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上端设有所述输出装置,且所述输出装置利用多条金属管将铜板本体及输出铜板结合成一体,而形成分流器,且在所述铜板本体上连结有多个二极管,并与所述变压器的正极导通,所述铜板本体后端直接延伸有输出端至所述壳体外,而所述变压器的负极结合有一L型铜板,其连接一负极铜板,将负极的输出端凸伸出所述壳体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训毅
申请(专利权)人:林训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