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中间部和操作部,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中间部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和设置于挠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所述钳头部包括第一弧形钩、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和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座,所述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的操作部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和可在基座上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开放形式的钩子结构,可方便地把食管支架取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方便地对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张开和闭合进行控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食管支架(筒状结构,常用者为“ζ”形支架或网状记忆合金 支架,以下简称食管支架)取出钳,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可有效 地把食管支架取出的食管支架取出钳
技术介绍
在食管狭窄(良性狭窄或恶性狭窄)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解除食管梗阻,改善 或恢复病人的经口进食功能,常常需要在病人的食管中置入一个食管支架,以使其恢复通 畅。置入食管支架时常因计算误差或操作不当而需要调整或取出重新放置;在治疗过程中, 亦可因病人进食时食物向下(即向胃侧)的挤压、食管的蠕动等原因而致支架向胃侧滑落; 食管良性狭窄在治疗结束后亦需取出支架。食管支架在靠近口腔的一端(以下简称上端)设 置有环状丝线,向外抽紧此丝线后可使支架上端缩细,便于支架在食管内向口腔侧调整位 置或自食管中取出体外,此操作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方能实现。现有的食管支架取出/调 整工具为钩子(不锈钢丝,前端为勾状),通过内窥镜内的管道插入至食管支架上方,寻找并 勾住食管支架上端的环状丝线后向人体外拉,即可取出或调整支架。由于钩子为钢性结构, 且为单向勾取(钩子开口方向),在通过内窥镜使用钩子捕获食管支架上端的环状丝线时, 常常经过多次反复尝试,操作费时费力,造成食管支架取出/调整十分困难。如果支架放置 位置不当,又不能取出重新放置,则会导致治疗失败;良性食管狭窄病人治疗结束后不能将 食管支架取出,长期存于病人食管内甚至可能导致癌变,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额外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设置 有两个弧形钩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中间部和操作部,其特别之处在于 所述中间部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和设置于挠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所述 钳头部包括第一弧形钩、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和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 座,所述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 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的操作部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和可在基座上 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挠性外壳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设置在挠 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可相对于挠性外壳移动,进而带动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 钩的移动。固定座固定于挠性外壳的端部,实现对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固定;第一弧 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以便通过对挠性软线的控制来实现第一 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张开和闭合,进而实现对食管支架上的环状丝线进行捕获。由于基 座与挠性外壳相固定,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在移动活动机构的过程中,可实现挠性 软线相对于挠性外壳的移动,进而实现两弧形钩的张开与闭合。为了保证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具有较大的张开度,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和第二 活动杆分别与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通过同 一轴转动固定在固定座上。通过设置与挠性软线转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实 现了把挠性软线的直线运动转化为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旋转运动;由于第一弧形钩 和第二弧形钩均可转动,使得其张开的角度比较大,更加利于对食管支架上端环状丝线的 捕获。在保证钳头部具有捕获环状丝线功能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简化其结构,本实用新 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为与挠性软线成夹角的弯折部,第一弧形钩转 动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弯折部的末端与第一弧形钩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钩与 固定座固定连接。在这种结构下,只有第一弧形钩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也就是说只有第一弧 形钩在挠性软线的驱动下可进行转动,第二弧形钩固定在固定座上,这就使得结构比较简 单。弯折部应与挠性软线成一定角度的夹角,才可保证把挠性软线的直线运动转化为第一 弧形钩的转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挠性软线具有一定的韧性,可发生一定形状的弯曲。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对其操作部进行相应改进。 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基座的中间部位为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上端设置有与 操作员手指相配合的圆环,圆柱体的下端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圆柱体上开有长方形空腔; 所述的活动机构为移动滑块,该移动滑块设置于圆柱体上并可沿圆柱体的外表面滑动,该 移动滑块与挠性软线相固定。移动滑块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且可沿圆柱体的外表面滑动,并 且挠性外壳与圆柱体相固定,这就使得在移动移动滑块的过程中,挠性软性会相对于挠性 外壳运动,进而控制着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张开和闭合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基座上开有与挠性软线相配合的通孔,基座 上设置有可进行转动的活动手柄和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固定手柄,所述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 上分别设置有可进行转动的下活动杆和上活动杆;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上活动杆的端部 和下活动杆的端部通过同一销轴相连接;所述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之间设置有保持固定手 柄和活动手柄始终处于一定距离的复位弹簧。固定手柄固定在基座上,不能进行转动;活动 手柄通过转轴与基座相固定,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上活动杆和下活动杆活动手柄和 固定手柄转动连接;与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相连接的复位弹簧的作用是使固定手柄和活动 手柄始终处于一定的间距,活动手柄朝向或远离固定手柄运动时,上活动杆和下活动杆会 朝向或远离挠性软线方向运动,挠性软线就会相对于挠性外壳运动。这种结构形式的操作 部易于操作。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当挠性软线向挠性外壳内运动到最大位置时,第 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处于完全紧闭状态,在该完全紧闭状态下,第一弧形钩与第二弧形 钩的顶端相接触或第一弧形钩与第二弧形钩有一部分相重叠。通过改变第一弧形钩和第二 弧形钩的结构,可以改变其在完全紧闭状态下的配合形式;由于要利用第一弧形钩和第二 弧形钩来勾住食管支架上的环状丝线,因此在闭合状态下,应保证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 钩相接触。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有一部分重合,更加能增强勾住丝线的牢固性。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中间部和钳头部横截面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 2.8mm。为了实现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可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应保证其有规格尺 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紧密配合的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 来取出食管支架,改变了以往的开放形式的钩子结构,扩大了捕获食管支架上端环状丝线 的范围,可更加方便和可靠地把食管支架取出;本技术的操作部设置为方便操作的结 构形式,通过移动活动机构可实现挠性软性相对于挠性外壳的移动,方便地实现了对第一 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张开和闭合的控制;本技术的食管支架取出钳的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在完全闭合状态下,可设置为有一部分相重合的结构形式,更加有利于食管支架 的取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紧闭配合状态;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张开状态;图5为钳头部另一种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1)、中间部(2)和操作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2)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4)和设置于挠性外壳(4)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5);所述钳头部(1)包括第一弧形钩(7)、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9)和与挠性外壳(4)固定连接的固定座(10),所述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5)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10)上;所述的操作部(3)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11)和可在基座上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5)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软线(5)的端部转动 连接有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所述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分别与第 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通过同 一轴转动固定在固定座(1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软线(5)的端部为 与挠性软线成夹角的弯折部(19),第一弧形钩(7)转动固定在固定座(10)上,所述弯折部 (19)的末端与第一弧形钩(7)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钩(9)与固定座(10)固定连 接。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的中间 部位为圆柱体(20),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秋伟,
申请(专利权)人:尹秋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