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109562 阅读:4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2: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它涉及一种平衡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它是由井道墙(1)、控制柜(2)、曳引机(3)、轿厢(4)、对重装置(5)、轿厢反绳轮(6)、提升钢丝绳(7)、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轿厢门(11)、轿厢架(12)、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对重轮(14)组成;适用于狭小井道和较低顶层高度的建筑物,尤其是老旧建筑物,能简化电梯的安装工程,并使电梯曳引系统和轿厢结构受力更合理,更安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新型的背包式电梯,尤其是涉及一种2 1悬挂系统的背 包式电梯。技术背景现在无机房电梯普遍采用的把电梯的控制柜安装在建筑物楼道层门口墙面的做 法,影响所在楼层的走道环境。而且它的机械结构方面的特点很难适用于狭小井道和较低 顶层高度的建筑物,尤其是老旧建筑物。另外这类电梯的安装工程费力,耗时。而现有的背 包式电梯多采用1 1的悬挂曳引系统,此类电梯的轿厢架由于结构受力上的限制很难承 受较大的载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2 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它采用把电梯的控 制柜从原先安装在楼道层门口墙面的做法改为移入井道,改善了楼层走道的环境,而且它 的结构特点适用于狭小井道和较低顶层高度的建筑物,尤其是老旧建筑物,另外是简化了 电梯的安装工程,并使电梯曳引系统和轿厢结构受力更合理,更安全,且能用于较大载重的 电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井道 墙1、控制柜2、曳引机3、轿厢4、对重装置5、轿厢反绳轮6、提升钢丝绳7、轿厢绳头固定 装置8、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轿厢门11、轿厢架12、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对重轮14组 成。控制柜2和曳引机3组装成一体,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上部,曳引机3底座直接固定在对 重导轨10的顶面,并通过支架与井道墙1连接,使电梯的曳引系统的安装更加稳固,安全, 且也改善了建筑物井道墙的受力;轿厢导轨9和对重导轨10均设置在曳引机3的一侧,轿 厢架12为背包式结构,轿厢架12的底梁为悬臂式结构,轿厢4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轿厢架 12底梁上,轿厢门11设置在轿厢4的一侧,对重装置5设置在轿厢架12背后的空间里,对 重绳头固定装置13设置在曳引机3的下面,对重轮14设置在对重装置5的上面。所述的轿厢4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轿厢架12底梁上,节省了轿厢架和轿厢导轨占 用的井道空间;轿厢门11位于轿厢的一侧,也可根据客户的需要,轿厢也可以做成对通门。所述的电梯控制柜2和曳引机3均安装在电梯井道1内;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 控制柜2和曳引机3安装在井道的同一侧。控制柜和曳引机组装成一体,固定在对重导轨 的顶面上。改善了曳引机自重,轿厢载重和对重装置自重对建筑物结构引起的受力分布。所述的轿厢架12采用背包式结构,轿厢4直接固定在悬臂结构的轿厢架底梁上。本技术采用2 1的悬挂系统(即曳引比为2 1),电梯的提升钢丝绳7通 过轿厢底的反绳轮6重新绕到井道上部的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上,改善了传统的悬臂结构 的轿厢架单边受力情况,大大提高了悬臂结构轿厢架的安全程度,并可实现提高悬臂结构 轿厢架的承载能力。对重装置5安排在轿厢架12背后的空间里,它的悬挂原理是由提升钢丝绳7从曳引机3的另一侧向下绕过固定在对重装置5上面的对重轮14,再返回到曳引机 3下面的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适用于狭小井道和较低顶层高度的建筑物,尤其 是老旧建筑物,简化电梯的安装工程,并使电梯曳引系统和轿厢结构受力更合理,更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右示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井道墙1、控制柜2、曳引机 3、轿厢4、对重装置5、轿厢反绳轮6、提升钢丝绳7、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轿厢导轨9、对重 导轨10、轿厢门11、轿厢架12、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对重轮14组成。控制柜2和曳引机3 组装成一体,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上部,曳引机3底座直接固定在对重导轨10的顶面,并通过 支架与井道墙1连接,使电梯的曳引系统的安装更加稳固,安全,且也改善了建筑物井道墙 的受力;轿厢导轨9和对重导轨10均设置在曳引机3的一侧,轿厢架12为背包式结构,轿 厢架12的底梁为悬臂式结构,轿厢4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轿厢架12底梁上,轿厢门11设 置在轿厢4的一侧,对重装置5设置在轿厢架12背后的空间里,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设置 在曳引机3的下面,对重轮14设置在对重装置5的上面。所述的轿厢4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轿厢架12底梁上,节省了轿厢架和轿厢导轨占 用的井道空间;轿厢门(11)位于轿厢的一侧,也可根据客户的需要,轿厢也可以做成对通 门。所述的电梯控制柜2和曳引机3均安装在电梯井道1内;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 控制柜2和曳引机3安装在井道的同一侧。控制柜和曳引机组装成一体,固定在对重导轨 的顶面上。改善了曳引机自重,轿厢载重和对重装置自重对建筑物结构引起的受力分布。所述的轿厢架12采用背包式结构,轿厢4直接固定在悬臂结构的轿厢架底梁上。本技术采用2 1的悬挂系统(即曳引比为2 1),电梯的提升钢丝绳7通 过轿厢底的反绳轮6重新绕到井道上部的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上,改善了传统的悬臂结构 的轿厢架单边受力情况,大大提高了悬臂结构轿厢架的安全程度,并可实现提高悬臂结构 轿厢架的承载能力。对重装置5安排在轿厢架12背后的空间里,它的悬挂原理是由提升钢 丝绳7从曳引机3的另一侧向下绕过固定在对重装置5上面的对重轮14,再返回到曳引机 3下面的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适用于狭小井道和较低顶层高度的建筑物,尤其 是老旧建筑物,简化电梯的安装工程,并使电梯曳引系统和轿厢结构受力更合理,更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2∶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井道墙(1)、控制柜(2)、曳引机(3)、轿厢(4)、对重装置(5)、轿厢反绳轮(6)、提升钢丝绳(7)、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轿厢门(11)、轿厢架(12)、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对重轮(14)组成;控制柜(2)和曳引机(3)组装成一体,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上部,曳引机(3)底座直接固定在对重导轨(10)的顶面,并通过支架与井道墙(1)连接,轿厢导轨(9)和对重导轨(10)均设置在曳引机(3)的一侧,轿厢架(12)为背包式结构,轿厢架(12)的底梁为悬臂式结构,轿厢(4)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轿厢架(12)底梁上,轿厢门(11)设置在轿厢(4)的一侧,对重装置(5)设置在轿厢架(12)背后的空间里,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设置在曳引机(3)的下面,对重轮(14)设置在对重装置(5)的上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井道墙(1)、控制柜O)、曳引 机(3)、轿厢G)、对重装置(5)、轿厢反绳轮(6)、提升钢丝绳(7)、轿厢绳头固定装置(8)、 轿厢导轨(9)、对重导轨(10)、轿厢门(11)、轿厢架(12)、对重绳头固定装置(13)、对重轮 (14)组成;控制柜(2)和曳引机(3)组装成一体,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上部,曳引机(3)底座 直接固定在对重导轨(10)的顶面,并通过支架与井道墙(1)连接,轿厢导轨(9)和对重导 轨(10)均设置在曳引机(3)的一侧,轿厢架(12)为背包式结构,轿厢架(12)的底梁为悬 臂式结构,轿厢⑷固定在悬臂式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托泰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