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934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可套设于一本体而成一连接器;所述遮蔽壳体的一侧开口周缘至少局部撕裂而形成至少一第一舌部,及所述遮蔽壳体的至少一侧面局部撕裂而形成至少一第二舌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所述连接器可避免产生火花、阻止电流虚耗及温度上升和大幅提升插拔力。(*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对接插头接合强度的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通讯、光电等领域中,其中电源连接器具有两端子 并分别充当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电源连接器就是通过端子的正负极来为电子组件提供工作 电压。通常,于线缆的两端组设连接器插座或插头形成用以连接相隔一段距离的电源及电 子组件的电源连接器组合;或者,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也可设置于电路板上,且可与一匹配的 电源连接器相互电性连接。如图1所示,一种已知的电连接器8,前述电连接器8主要包括一本体7,该本体7 的两侧分别罩设有一遮蔽体71及一接地片711,且所述本体7内设一第一通道72及一第二 通道73,而上述第一通道72内设有一负极端子74与一正极端子75,该负极端子74为一片 体水平横向延伸有一主体部741后弯折凸伸一接触部742。然而上文揭示的现有技术中,当使用者将对接所述电连接器8的一插头(图中未 标出)由前述本体7所设的一插接口(未图示)嵌入时,该负极端子74的接触部742由于 是弯折成型的,因此,所述插头进入本体7内,前述插头的内缘会先接触正极端子75,而该 插头的外缘随后才接触所述负极端子74的接触部742,换言之,上述插头的内缘会将其所 连接的外部正极电源传导至前述正极端子75,连带使接设有该电连接器8的电路或装置受 到骤增的电压,容易在所述插头与正极端子75接触位置产生火花。上述负极端子74仅是其接触部742单边接触前述插头而导致挟持力不足,长期使 用亦可能由于该负极端子74的接触部742磨损而与所述插头接触不良;此外,也必须利用 接地片711来使上述插头的外缘间接连结前述遮蔽体71,惟此将徒增物料管理及人工组装 的成本;因此,有必要针对已知技术来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变上述揭示的已知连接器的组合结构,本技术采用重新布置连接器端子 或壳体的结构设计,可大幅增加连接器插座与对接插头的挟持力或电力传输的安全性的遮 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了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 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其中遮蔽壳体,可套设于一本体而成一连接器;前述遮蔽壳体的一侧 开口周缘至少局部撕裂而形成至少一第一舌部,及该遮蔽壳体的至少一侧面局部撕裂而形 成至少一第二舌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遮蔽壳体的另一侧具有一开口,且该开口周缘 至少局部设一止挡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遮蔽壳体套设于一本体,且所述第一舌部延伸进入所述本体所设的至少一破口。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第二舌部延伸进入所述本体所设的一贯孔。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本体,设有一通口贯穿所述本体之两侧。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本体一侧的通口嵌入固设一正极端子。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正极端子设有一接固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本体另一侧的通口嵌置有一插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本体设有一第一容置口供一负极端子嵌入而固 设于该本体。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本体设有一第二容置口供一固接件置入来定位 该正极端子。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负极端子主要包含一主体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主体部的一侧设有一固接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主体部的一侧设有一凸缘。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主体部的另一侧朝通口的方向延伸有一接触 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负极端子较正极端子接近该本体另一侧的通口 所嵌接一插头的一外导体。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其中负极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正极端子。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插头之外导体长度大于所述插头所设的一内导 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产生火花负极端子先接 触上述插头的外导体来避免前述插头由该通口嵌接的瞬间产生火花;阻止电流虚耗及温度 上升改善现有技术中遮蔽体与接地片之间存在阻抗所造成电流虚耗及温度上升;大幅提 升插拔力前述第一舌部可设有两个以上,当其延伸进入上述破口而挟持该插头时,更可大 幅提升前述插头的插拔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已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的部分分解示 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 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另一角度的示 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一);图6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二);图7为本技术一种遮蔽壳体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结合图2至图7,图中1连接器;10本体;110通口 ; 120第一容置口 ; 130第二容置口 ; 140破口 ; 150凸块;160贯孔;20 正极端子;210接固部;30插头;310绝缘体;320透孔;330内导体;340外导体;350限位 部;40负极端子;410主体部;420固接部;430接触部;440凸缘;50固接件;60遮蔽壳体; 610第一舌部;620第二舌部;630止挡部结合图2至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遮蔽壳体60及包含该遮蔽壳体的连接器1 结构,其中连接器1结构,主要系包括一本体10,设有一通口 110贯穿前述本体10的两侧, 可供一正极端子20来嵌入其中本体10的一侧通口 110而固设于该本体10,所述本体10的 另一侧通口 110则可供一插头30来对接嵌置而接合上述正极端子20。前述本体10尚可设有一第一容置口 120、一第二容置口 130、至少一破口 140、至 少一凸块150、一贯孔160,该第一容置口 120可供一负极端子40嵌入而固设于该本体10, 所述负极端子40大致包含一主体部410,前述主体部410的一侧设有一固接部420,该固接 部420可与上述正极端子20所设的一接固部210分别电连接一缆线(未显示于图)或/ 及其所连接的装置(或电路,未显示于图)的阴极(或接地)、阳极,而前述主体部410的 另一侧则由该第一容置口 120朝所述插头30嵌入的一侧的通口 110方向延伸有一接触部 430 (上述主体部410可向前述正极端子20倾斜延伸该接触部430亦为可行的模式,可藉此 利用所述负极端子40的弹力施予前述插头30,使该接触部430与上述插头30产生良好接 触作用);此外,前述第二容置口 130可供一固接件50置入来定位该正极端子20,而所述凸 块150可与上述装置设有的定位槽(未显示于图)匹配而使该本体10固设。前述插头30主要包含一绝缘体310,该绝缘体310具有一透孔320,所述透孔320 穿设一内导体330来接触上述正极端子20,且前述绝缘体310环设一外导体340而供该负 极端子40触接,尤其所述负极端子40较接近前述外导体340 (例如该负极端子40的长度 大于上述正极端子20或/及前述插头30的外导体340长度大于该内导体330,只要可藉以 使所述负极端子40先接触上述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遮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至少一侧具有一开口,且该开口周缘至少局部撕裂而形成至少一第一舌部,及所述遮蔽壳体的至少一侧面局部撕裂而形成至少一第二舌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贵达
申请(专利权)人:信音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