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晶体管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01614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非对称栅介质层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覆盖部分表面的掩膜层;对半导体衬底进行氮注入;去除所述掩膜层,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高温热氧化法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层;在非对称栅介质层表面形成栅电极;刻蚀部分栅电极以及栅介质层,形成栅极;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极以及漏极。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氮注入使得半导体衬底表面不同区域在高温热氧化时,氧化硅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层。与现有技术相比,形成非对称栅介质层的过程仅需一次热氧化生长,并且减少使用掩膜、光刻的步骤,大幅简化工艺流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非对称栅介质层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作为现代集成电路制造的基础元 件,应用环境日益复杂,需要在各种电压条件下进行工作,比如在存储器外围电路中, 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经常需要承受较高的电压,漏极一般先采用低剂量、高能量的离子 掺杂以形成低掺杂扩散区(LDD),该扩散区与栅极的底部存在较大范围的交叠,由于表 面注入浓度较低,因而非常容易引起栅致漏端漏电流(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简称 GIDL)。所述GIDL漏电流存在于漏端与衬底之间,将导致器件功耗上升,进一步影响器 件的工作寿命。GIDL漏电流的大小与栅介质层的厚度成反比关系,即漏极附近的栅介质层厚度 越大,GIDL漏电流越小,但是如果将整个MOSFET的栅介质层加厚,栅电极对沟道的控 制能力变差,提高器件的阈值电压,影响器件的性能。因此现有一种非对称栅介质层的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如图1所示,场效应晶体管包括硅衬底100、栅介质层101、栅电极 102以及位于栅介质层101两侧的漏极201、源极202;其中栅介质层101为非对称结构, 靠近漏极201的一侧较厚。上述场效应晶体管中,栅介质层101仅靠近漏极201 —侧的 部分较厚,因此整体上并不会改变器件的电性能,但有效降低了 GIDL漏电流的大小。参见专利号为200610116558.1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非对称栅介质层结构 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在硅基底的表面依次形成栅介质层以及栅介质层表面的硬掩膜 层;然后刻蚀部分硬掩膜层,露出栅介质层需要加厚的部分的表面;所述栅介质层为氧 化硅,硬掩膜层为氮化硅;在露出的栅介质层表面继续热氧化工艺进一步加厚,而其他 区域由于有氮化硅硬掩膜层的阻挡,不会再形成新的氧化硅;去除硬掩膜层,露出非均 勻栅介质层;进行标准化生长氧化硅工艺,直至栅介质层厚度满足需要。现有的非对称栅介质层中,需要采取多次形成掩膜、进 行刻蚀的步骤,且栅介质层先后进行两次热氧化生长,制程较为复杂,且去除栅介质层 表面的氮化硅硬掩膜时,由于栅极质层的厚度差而存在台阶状部分,硬掩膜容易存在残 留,进一步影响器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所述场效应晶体管具有 非对称栅介质层结构,能够有效降低GIDL漏电流,且制造工艺简单,易于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覆盖部分表面的掩膜层;对半导体衬底进行氮注入;去除所述掩膜层,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高温热氧化法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层;在非对称栅介质层表面形成栅电极;刻蚀部分栅电极以及栅介质层,形成栅极;在栅极两侧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极以及漏极。作为可选方案,在所述栅极中,栅介质层包括较厚的第一部分以及较薄的第二 部分,所述漏极靠近栅介质层的第一部分,而源极靠近栅介质层的第二部分。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栅介质层材质为氧化硅,第一部分的厚度为20 600埃, 第二部分的厚度为15 200埃。作为可选方案,在所述栅极中,栅介质层的宽度为90nm 10um,其中第一部 分的宽度为IOnm 5um。作为可选方案,所述氮注入具体为将氮气离子化,对半导体衬底进行离子注 入。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半导体衬底部分区域进行氮注入,使得在半导体衬底表面的高温 热氧化工艺时,不同区域存在氧化硅生长速度的差异,从而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层。与 现有技术相比,形成非对称栅介质层的过程仅需一次热氧化生长,并且减少使用掩膜、 光刻的步骤,大幅简化工艺流程。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附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附 图并未按比例绘制,重点在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放大了层和区 域的尺寸。图1是现有的具有非对称栅介质层的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3至图1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工艺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非对称栅介质层的形成过程中,现有技术仅采用硬掩膜在不同区域形成厚度 不同的栅介质层的方法较为复杂,尤其为了满足栅介质层的厚度需求,需要至少两次的 热氧化生长工艺,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半导体衬底部分区域进行氮注入,使得在半导体衬底表 面的高温热氧化工艺时,不同区域存在氧化硅生长速度的差异,并根据所述生长速度调 节高温热氧化的时间,从而只需要通过一次热氧化生长工艺,即可形成所需的非对称栅 介质层。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具体步骤包括Si、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掩膜层,并刻蚀掩膜层,露出部分 半导体衬底的表面。所述掩膜层可以是氮化硅材质的硬掩膜,也可是光刻胶等较软的掩膜。S2、对半导体衬底进行氮注入。所述氮注入可以使用氮气为氮源并离子化,经过离子注入工艺,将氮元素注入 半导体衬底中。其中仅有露出的半导体衬底的表面会受到氮注入,而被掩膜层遮挡的部 分并不会受到氮注入。具体的氮注入工艺参数根据需要选择,注入深度越深,注入浓度 越大,将使得后续高温热氧化工艺中,形成氧化硅的速度越慢。S3、去除所述掩膜层,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高温热氧化法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 层;其中,半导体衬底上被注入了氮元素的部分区域较其余区域的生长速率更慢, 而速度差可以通过改变S2步骤中的氮注入工艺参数进行调整。根据具体的速度差值选择 相应的高温热氧化时间,形成所需厚度的非对称栅介质层。S4、在非对称栅介质层表面形成栅电极;S5、刻蚀部分栅电极以及栅介质层,形成栅极;其中栅介质层包括较厚的第一部分以及较薄的第二部分。通过调整刻蚀时掩膜 的位置,能够决定栅极中栅介质层整体宽度以及栅介质层的第一部分的宽度,所述第一 部分的宽度越宽,形成场效应晶体管后能更有效的抑制GIDL漏电流,但是也将影响器件 的整体电性能,所以应当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S6、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极以及漏极。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进行等离子掺杂形成有源区,其中靠近栅介质层第 一部分的一侧作为漏极,而靠近栅介质层第二部分的一侧作为源极。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做进一步描述。如 图3至图1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场效应晶体管制造工艺示意图。如图3所示,提供半导体衬底100,所述半导体衬底100可以为硅衬底,导电类 型可以为P型,也可以为N型。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衬底100为P型硅衬底。如图4所示,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0上形成掩膜层300,并刻蚀掩膜层300,露 出部分半导体衬底100表面。所述掩膜层300材质可以为氮化硅也可以为光刻胶,本实施例中,所述掩膜层 300的材质为氮化硅,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形成,厚度约为1000 2000埃;所述刻 蚀掩膜层300后露出的半导体衬底100区域用于后续工艺中进行氮注入。如图5所示,对半导体衬底100进行氮注入。其中仅有露出的部分半导体衬底100表面会受到氮注入,而被掩膜层300遮挡的 部分并不会受到氮注入。进行氮注入时,注入深度越深,注入浓度越大,将使得后续高 温热氧化工艺中,形成氧化硅的速度越慢。而注入深度又取决于离子注入的能量,因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覆盖部分表面的掩膜层;对半导体衬底进行氮注入;去除所述掩膜层,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高温热氧化法形成非对称的栅介质层;在非对称栅介质层表面形成栅电极;刻蚀部分栅电极以及栅介质层,形成栅极;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极以及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耀旗孔蔚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