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斧专利>正文

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04271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由排种板和漏种板叠加构成,排种板叠放在漏种板的上方,排种板上具有排种孔,漏种板上具有漏种孔;向后滑动排种板时,排种孔与漏种孔错开;向前滑动排种板时,排种孔与漏种孔对正。把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套放在网络秧箱上,可以提高播种的速度和效率,节省种子。并且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轻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水稻 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
技术介绍
水稻育苗移栽技术是我国以及亚洲各地水稻精耕细作的传统栽培技术,具有集中 育苗、便于管理,缓冲多熟栽培时本田中的季节矛盾等水稻本田直播技术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劳动强度大而辛苦,作业效率低。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不单是稻区农民的强烈愿望,而且 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了一些洗根秧插秧机,如50年代定型的南-103 式和60年代定型的东风_2型插秧机,都是采用梳齿纵拉分秧、分插合一、滚动插秧的洗根 秧机动插秧机。群众中也技术了一些手动简易洗根秧插秧机,大多也是采用分插合一 技术路线。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约40来年中,我国插秧机研究又有许多新的进展,主要表 现在机械设计与育秧等农艺措施的改进结合得更加紧密,育秧、插秧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工 厂化育秧、双膜育秧、软盘育带土秧、手工或机械抛秧等,但由于育秧与机插结合不够妥当 等原因,都未能得到推广应用。育秧的农艺措施与插秧机械的设计之间仍结合得不够密切, 故插秧速度虽快,但插秧质量难以保证。机械插秧的主要关键是分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洗根秧插秧机或毯状无土秧机动 或人力插秧机都没有单独的分秧机构,而是从秧箱或秧块中直接取秧同时插秧,即采用传 统的分插合一的设计思路。按照这一设计思路,对秧苗的要求较高,插秧时伤、钩、漏秧和苗 数不勻等问题较难解决,特别是很难解决杂交水稻勻插1 2本秧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满足我国杂交水稻播种、育秧和每穴插 1 2本秧的要求,把播种、育秧和插秧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小型轻便、手动、 廉价的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 器,由排种板和漏种板叠加构成,排种板叠放在漏种板的上方,排种板上具有排种孔,漏种 板上具有漏种孔;向后滑动排种板时,排种孔与漏种孔错开;向前滑动排种板时,排种孔与 漏种孔对正。作为优选,所述排种板的四周设置有挡板,其内宽40cm,内长52cm ;排种板上设置 有种子槽,每2X2cm上设置一个排种孔;漏种板上每2X2cm上设一个漏种孔;排种板和漏 种板各有20X26 = 520个孔;排种板在漏种板上可前后滑动1cm。作为优选,播杂交水稻的排种板上排种孔的大小为长10mm、宽3. 5mm、厚2. 5mm ;播 常规稻的排种板排种孔的大小为长10mm、宽8mm、厚2. 5mm。漏种版上的漏种孔长10mm、宽 10mm、厚4mm,大于排种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播种时用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套在高密度网格 秧箱上定距定量高密度播种,秧苗育成后自然处于秧块分秧状态,然后保持秧块分秧状态 上机带土插秧,实质上是将复杂的育成秧分秧难题简化为播种时种子分播。附图说明图1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网格秧箱的俯视图;图3水稻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排种板的俯视图;图5漏种板的俯视图;图6正转棘轮的主视图;图7反转棘轮的主视图;图8排种板的局部放大图;图9漏种板的局部放大图;图10图8中的断面图;图11图9中的断面图;图12网格秧箱的局部放大图;图13网格秧箱的局部立体图;图14图12中的断面图;图15驱动插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机架2-驱动杆3-插秧杆4-支点5-支架杆6_弹簧7_插秧横杆 8_横向定距移动齿条9-插秧杆导向套10-下秧箱承载架11-上秧箱承载架12-主插杆 13-纵向定距移动齿条14-棘轮转向摇臂15-传动轴16-秧箱搁板17-拖泥船18-齿轮 19-正转棘轮20-拖杆21-反转棘轮22-驱动插杆导向套23-驱动插杆24-驱动杆手柄 25-拨片26-定位卡条27-网格秩箱28-秧格29-小孔30-插秧头31-排种板32-漏 种板33-种子槽34-排种孔35-漏种孔36-纵向定距移动插齿37-播种器框38-挡板 39-销轴40-棘轮左插杆41-棘轮右插杆42-拉线43-纵向滑槽44-径向齿面45-非径 向齿面具体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15所示,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机架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纵向定距 移动齿条13,纵向定距移动齿条13上有纵向滑槽43。下秧箱承载架10可以沿着纵向滑槽 43作纵向滑动。上秧箱承载架11与下秧箱承载架10活动连接,上秧箱承载架11可以在下 秧箱承载架10上作横向滑动,当上秧箱承载架11作纵向滑动时可以带动下秧箱承载架10 作纵向移动,上秧箱承载架11和下秧箱承载架10都通过滚珠进行滑动,以减少下秧箱承载 架10移动时的摩擦。上秧箱承载架11上放置网格秧箱,上秧箱承载架11上设置有纵向定 距移动插齿和横向定距移动齿条8,当纵向定距移动插齿插入纵向定距移动齿条13时,上 秧箱承载架11作纵向移动。传动轴15上设置有可以轴向滑动的齿轮18和主动棘轮,主动棘轮由安装在一起的可滑动的正转棘轮19和反转棘轮21组成;主动棘轮的棘齿有一个径向齿面44和一个非径向齿面45,径向齿面44的延长线通过主动棘轮的圆心,非径向齿面 45的延长线不通过主动棘轮的圆心。齿轮18与横向定距移动齿条8啮合,横向定距移动齿 条8处设置有齿轮拨片25,上秧箱承载架11带动网格秧箱27作纵向移动时,拨片25带动 齿轮18沿轴向滑动。机架1下方设置有拖泥船17和秧箱搁板16。机架1上方设置有驱动 杆2,驱动杆2中部与支架杆5铰接,驱动杆2的前端设置有驱动插杆23,后端设置有插秧 横杆7,插秧横杆7上连接有四根插秧杆3,插秧杆3的下端有插秧头30,插秧头30为一中 空锥状体,着力面积为1cm2,小于每网格面积4cm2,用以在捅插秧块时保护秧苗。机架1上 设置有插秧杆导向套9和驱动插杆导向套22。向下摇动驱动杆手柄24时,驱动插杆23拨 动主动棘轮转动,主动棘轮带动传动轴2转动,传动轴2带动齿轮18转动,齿轮18再拨动 上秧箱承载架11下的横向定距移动齿条8 (该齿条有13个齿,齿距为2cm)进行横向定距 (每次送2cm)送秧,齿轮18和主动棘轮的齿数相同,都为13个齿。驱动插杆23由连接在 驱动杆2上的主插杆12、棘轮左插杆40、棘轮右插杆41和棘轮转向摇臂14组成,棘轮转向 摇臂14通过销轴39与主插杆12铰接,棘轮左插杆40和棘轮右插杆41与棘轮转向摇臂14 连接,棘轮转向摇臂14上设置有定位卡条26。棘轮转向摇臂14 一端设置有回位弹簧6,另 一端设置有拉线42。主动棘轮每转动27. 7°,送秩2cm。向左送秧13次之后再转为向右 送秧13次,转向由插秧人操纵棘轮转向摇臂14 (即拉紧或放松拉线42),交替操作两个旋 向相反的正转棘轮19和反转棘轮21来完成。齿轮18半径4. 14cm,周长26cm,主动棘轮与 齿轮18的半径比为2 1。在每往左或往右送秧至第13次时,上秧箱承载架11上的纵向 定距移动插齿36插入纵向定距移动齿条13,从而使上秧箱承载架11和网格秧箱27进行纵 向移动2cm。向上摇动驱动杆手柄24时,四根插秧杆3通过插秧杆导向套9控制垂直向下 运动,插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其特征在于:由排种板(31)和漏种板(32)叠加构成,排种板(31)叠放在漏种板(32)的上方,排种板(31)上具有排种孔(34),漏种板(32)上具有漏种孔(35);向后滑动排种板(31)时,排种孔(34)与漏种孔(35)错开;向前滑动排种板(31)时,排种孔(34)与漏种孔(35)对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斧冯国禄
申请(专利权)人:严斧冯国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