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斧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80904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秧盘和定距播种机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和下固定板,上排种板上设有集种框,集种框外端固定有支架,支架上活动连接有操作杆,操作杆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上,上排种板和下固定板上分别对应设有排种孔和漏种孔,排种孔的孔径小于漏种孔,并且排种孔和漏种孔在排种时相互错开、漏种时重叠,所述的秧盘上设有网格孔,排种时部分种子会在种子刷推动下进入排种孔,漏种时摇动操作杆使下固定板和上排种板相对移动,排种孔和漏种孔重叠,排种孔内的种子全部通过漏种孔进入秧盘的网格孔内的泥块中生根发芽,长出秧苗后,秧盘上的每束秧苗数目大致相等,距离精准,适合人力预分带土插秧机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作物育苗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
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广为种植的一种田间作物,已经有数千年的栽种历史。传统的水稻种 植都是通过人工手动进行,需要长时间弯腰在田间进行重复性的动作,劳动强度大而且作 业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代替人工手动的机动插秧设备在市面上越来越多,这些插秧 机可以按设定的间距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可实现高效率和高精度的作业。这些机动插秧设备需要工厂化育秧设备和技术与之配套,用秧盘育出秧块再上机 插秧,育秧成本较高;而且播种时一般没有定距预分设计,对育秧和插秧质量都有一定影 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每穴秧苗数目相差小、秧苗间距 精准的简易播种育秧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 秧盘和设于秧盘上方的定距播种机构,所述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和下 固定板,上排种板上设有集种框,集种框外端固定有支架,支架上活动连接有操作杆,操作 杆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上,所述的上排种板和下固定板上分别对应设有相同数目、间距 相等的排种孔和漏种孔,排种孔的孔径小于漏种孔,并且排种孔和漏种孔在排种时相互错 开、漏种时重叠,所述的秧盘上设有与漏种孔相同数目、间距相同的网格孔,该网格孔内径 大于漏种孔,所述的网格孔内壁面中央设有环绕的突出部。其中,所述的集种框由位于上排种板周缘且首尾连接的四块挡板组成。此外,所述的支架位于上排种板右侧,所述的排种孔和漏种孔部分的设置在上排 种板和下固定板左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排种板上的排种孔孔径较小,在集种框内放入稻种 后,排种时部分种子会在种子刷推动下进入排种孔,此时排种孔和漏种孔相互错开,漏种时 摇动操作杆使下固定板和上排种板相 对移动,排种孔和漏种孔重叠,排种孔内的种子全部 通过漏种孔进入秧盘的网格孔内的泥块中生根发芽,待种子长出秧苗后,秧盘上的每束秧 苗数目大致相等,距离精准,适合人力预分带土插秧机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2所示,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秧盘2和设于秧盘2上方的定 距播种机构,所述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排种板12 上设有集种框13,所述的集种框3由位于上排种板12周缘且首尾连接的四块挡板组成,集 种框13外右端部固定有支架14,支架14位于上排种板12右侧,支架14上铰接有操作杆 15,操作杆15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11上,推动操作杆15时,操作杆15绕支架14转动, 由于其底端固定在下固定板11上,上排种板12受力在下固定板11上水平滑动,所述的上 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分别对应设有相同数目、间距相等的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排 种孔16的孔径小于漏种孔17,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上排种板12在 下固定板11上滑动的距离相同,这样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在排种时相互错开、漏种时重 叠,所述的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部分的设置在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左侧,所述的秧 盘2上设有与漏种孔17相同数目、间距相同的网格孔21,该网格孔21内径大于漏种孔17, 所述的网格孔21内壁面中央设有环绕的突出部,突出部的作用是防止泥土和秧苗在搬运 过程中脱离秧箱2,在集种框13内放入稻种后,用刷子在上排种板12上刷动以后,部分种子 会进入排种孔16内,每孔内的稻种数目相差不过多过一颗,多余的稻种仍然留在上排种板 12上,此时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相互错开,漏种时摇动操作杆15使下固定板11和上排种 板12相对移动,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重叠,排种孔16内的种子全部通过漏种孔17进入 秧盘2的网格孔21内的泥块中生根发芽,待种子长出秧苗后,秧盘2上的每束秧苗数目大 致相等,距离精准,适合人力预分带土插秧机使用。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 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秧盘(2)和设于秧盘(2)上方的定距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排种板(12)上设有集种框(13),集种框(13)外端固定有支架(14),支架(14)上活动连接有操作杆(15),操作杆(15)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11)上,所述的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分别对应设有相同数目、间距相等的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排种孔(16)的孔径小于漏种孔(17),并且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在排种时相互错开、漏种时重叠,所述的秧盘(2)上设有与漏种孔(17)相同数目、间距相同的网格孔(21),该网格孔(21)内径大于漏种孔(17),所述的网格孔(21)内壁面中央设有环绕的突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种框(13)由 位于上排种板(12)周缘且首尾连接的四块挡板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4) 位于上排种板(12)右侧,所述的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部分的设置在上排种板(12) 和下固定板(11)左侧。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秧盘和定距播种机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和下固定板,上排种板上设有集种框,集种框外端固定有支架,支架上活动连接有操作杆,操作杆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上,上排种板和下固定板上分别对应设有排种孔和漏种孔,排种孔的孔径小于漏种孔,并且排种孔和漏种孔在排种时相互错开、漏种时重叠,所述的秧盘上设有网格孔,排种时部分种子会在种子刷推动下进入排种孔,漏种时摇动操作杆使下固定板和上排种板相对移动,排种孔和漏种孔重叠,排种孔内的种子全部通过漏种孔进入秧盘的网格孔内的泥块中生根发芽,长出秧苗后,秧盘上的每束秧苗数目大致相等,距离精准,适合人力预分带土插秧机使用。文档编号A01C7/18GK201766832SQ201020232498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专利技术者严斧, 冯国禄, 冯国顺 申请人:严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播种育秧装置,包括秧盘(2)和设于秧盘(2)上方的定距播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距播种机构包括平行放置的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排种板(12)上设有集种框(13),集种框(13)外端固定有支架(14),支架(14)上活动连接有操作杆(15),操作杆(15)底端部连接在下固定板(11)上,所述的上排种板(12)和下固定板(11)上分别对应设有相同数目、间距相等的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排种孔(16)的孔径小于漏种孔(17),并且排种孔(16)和漏种孔(17)在排种时相互错开、漏种时重叠,所述的秧盘(2)上设有与漏种孔(17)相同数目、间距相同的网格孔(21),该网格孔(21)内径大于漏种孔(17),所述的网格孔(21)内壁面中央设有环绕的突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斧冯国禄冯国顺
申请(专利权)人:严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