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斧专利>正文

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及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7602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机架上设置有送秧装置、插秧装置和传动装置,送秧装置上放置网格秧箱,送秧装置能够横向定距送秧和纵向定距送秧,并通过传动装置做到与插秧动作相互协调,使横向定距送秧以及纵向定距送秧的送秧距离与网格秧箱的网格尺寸相适配;在播种时用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套在高密度网格秧箱上定距定量高密度播种,秧苗育成后自然处于秧块分秧状态,然后保持秧块分秧状态上机带土插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人力完成水稻播种育秧和插秧全过程的半机械化操作,不但节省种子和秧田,育秧和插秧质量良好,功效比人工手插提高5~7倍以上,能满足我国杂交水稻每穴插1~2本秧的需求,且价格低廉,操作轻便,维修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 秧机,还涉及该插秧机所采用的水稻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
技术介绍
水稻育苗移栽技术是我国以及亚洲各地水稻精耕细作的传统栽 培技术,具有集中育苗、便于管理,缓冲多熟栽培时本田中的季节矛 盾等水稻本田直播技术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劳动强度大而辛苦,作业 效率低。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不单是稻区农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了一些洗根秧插秧机,如50年 代定型的南-103式和60年代定型的东风-2型插秧机,都是采用梳齿 纵拉分秧、分插合一、滚动插秧的洗根秧机动插秧机。群众中也专利技术 了一些手动简易洗根秧插秧机,大多也是采用分插合一技术路线。从 上世纪70年代至今约40来年中,我国插秧机研究又有许多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机械设计与育秧等农艺措施的改进结合得更加紧密,育 秧、插秧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工厂化育秧、双膜育秧、软盘育带土秧、 手工或机械抛秧等;插秧机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吉林延吉插秧机 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ZT-9356B型机动水稻插秧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的东方红系列水稻插秧机(2ZT-6/8普通型、2ZK-630 快速型)、江苏省南通市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扬州大学工学院联合 研制的富来威牌2Z-455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步步高农机有限责任公 司研制的步步高DG-1型便携式手动(或电动)插秧机。其中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在软盘小块育带土秧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水稻钵苗插秧机, 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出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黑龙江八一农 垦大学研制出的2BS-6型水稻钵秧行抛机、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 制出的2ZU-6型水稻钵体秧苗插秧机,但主要由于育秧与机插结合不 够妥当等原因,都未能得到推广应用。日本高度重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先后采用过乳苗插秧技术、长 毯状无土培育小苗插秧技术、稀植插秧和复合作业(带施肥装置)等 技术,同时先后研制推广了多种类型的插秧机(包括摆秧机),高效 率和高精度的大型插秧机越来越普遍,甚至出现了无人驾驶的高精度 水稻插秧机。日本主要稻区的自然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与我国淮河以 北稻区相似,但在高度工业化、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农业协同组合) 和科技的有力支撑下,加上日本农民的高购实力和高文化科技水平, 在上世纪9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水稻插秧(一季、粳稻、中小苗旱育 秧、多本)的机械化,到目前为止,99%以上的稻田都是机械插秧。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区(如江苏)先后从日本、韩 国弓I进插秧机,如日本的久保田机动插秧机(NSU65 、 NSU87 、 SPU-48C)、 关井PC-6步行插秧机、东洋PF455S型手扶式插秧机、东洋P600型 乘座式高速插秧机,以及韩国的国际牌机动插秧机等,并推动了与机插配套的工厂化育秧研究,但由于机具笨重,价格昂贵,育秧成本偏 高等原因,目前中国农民难以承受,因而在中国还未得到普遍推广。,中国插秧机研究和推广了近50年,但至2005年底,我国南方 15省、市、自治区仍只有水稻种植机械3.4万台,其中插秧机1.61 万台、直播机0.25万台、摆秧机和抛秧机1.54万台,水稻机插、机 播、机抛秧面积合计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 27%(全国为7. 14%) 。2006 年全国插秧机产销量约3.2万台,其中步行式插秧机约1.8万台,独 轮乘坐式插秧机约1.4万台,还有少量的高速插秧机。江苏省是我国 目前插秧机推广最好的省,如该省常州、无锡两个市水稻种植(直播 和插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8. 7%和88. 1%,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 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地级市,苏北如东县目前拥有插秧机2000多台, 机插水稻面积达30多万亩,是江苏省拥有插秧机台数最多和机插稻 面积最大的县。中国的以及从日、韩引进的插秧机之所以在我国大多数稻区难以 得到应用,插秧机械化之所以成为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究其原因主要有(1)从研究设计技术路线上看,目前,我国或引 进的日、韩大型洗根秧机动插秧机,多数都仍然沿用上世纪的分插合 一的基本技术路线,育秧的农艺措施与插秧机械的设计之间仍结合得 不够密切,因而插秧速度虽快,但插秧质量难以保证。(2)机身笨 重, 一般重200 300kg左右,甚至超过500kg,目前在我国多数稻 区尤其是山丘区,田间机耕道少,因而不便运作,稀软的稻田田泥也 难以承重。(3)售价高昂,大型机动插秧机一般每台1万多元至近20万元,目前中国农民一般都买不起。(4)全国各稻区由于品种、种 植制度、栽培技术等不同,要求不同性能的插秧机,但目前插秧机的 类型较少,还不能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种植 面积已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要求能插1 2本秧苗的插秧 机,但目前上市的大型插秧机几乎都是插多本秧的;而珠江三角洲地 区常规优质米品种占70 80%,则要求能插多本秧苗的插秧机。机械插秧的主要关键是分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洗根秧插秧机或 毯状无土秧机动或人力插秧机都没有单独的分秧机构,而是从秧箱或 秧块中直接取秧同时插秧,即采用传统的分插合一的设计思路。按照 这一设计思路,对秧苗的要求较高,插秧时伤、钩、漏秧和苗数不匀 等问题较难解决,特别是很难解决杂交水稻匀插1 2本秧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满足我国杂交水稻播种、育 秧和每穴插1 2本秧的要求,把播种、育秧和插秧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小型轻便、手动、廉价的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 还提供一种该插秧机所采用的排种板式高密度定距播种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机架上设置有 送秧装置、插秧装置和传动装置,送秧装置上放置网格秧箱,送秧装 置能够横向定距送秧和纵向定距送秧,并通过传动装置做到与插秧动 作相互协调,使横向定距送秧以及纵向定距送秧的送秧距离与网格秧 箱的秧格尺寸以及插秧杆所处位置相适配。作为优选,所述送秧装置包括上秧箱承载架和下秧箱承载架,上 秧箱承载架和下秧箱承载架活动连接,上秧箱承载架可以带动下秧箱 承载架作纵向移动,上秧箱承载架可以在下秧箱承载架上作横向定距移动;网格秧箱放置在上秧箱承载架上,下秧箱承载架可以在机架左 右两侧设置的纵向定距移动齿条上作纵向定距滑动;上秧箱承载架上 设置有横向定距移动齿条和纵向定距移动插齿,纵向定距移动插齿与 纵向定距移动齿条相适配;所述插秧装置包括插秧杆和驱动杆,插秧 杆和驱动杆活动连接,驱动杆的前端连接有驱动插杆,驱动插杆由设 置在机架上的驱动插杆导向套导向,插秧杆由设置在机架上的插秧杆 导向套进行导向,驱动杆中部有设置在机架上的支点;所述传动装置 包括传动轴,传动轴上设置有齿轮和主动棘轮,齿轮与横向定距移动 齿条啮合,驱动插杆与主动棘轮相适配,从而拨动主动棘轮;横向定 距移动齿条以及纵向定距移动齿条的齿距与网格秧箱的秧格尺寸相 适配。作为优选,所述主动棘轮包括正转棘轮和反转棘轮,两棘轮可以 实现旋向转换;主动棘轮的棘齿有一个径向齿面,即该齿面延长线通 过主动棘轮的圆心;齿轮和主动棘轮的齿数相同。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插杆由连接在驱动杆上的主插杆、棘轮左插 杆、棘轮右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预分带土秧插秧机,机架(1)上设置有送秧装置、插秧装置和传动装置,送秧装置上放置网格秧箱(27),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装置能够横向定距送秧和纵向定距送秧,并通过传动装置做到与插秧动作相互协调,使横向定距送秧以及纵向定距送秧的送秧距离与网格秧箱(27)的秧格(28)尺寸以及插秧杆(3)所处位置相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斧冯国禄
申请(专利权)人:严斧冯国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