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908900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ZL)构成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时,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的间隔变化,第3透镜组(G3)的一部分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 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具有防振功能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6-1061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要求比现有的变倍光学系统更好的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鉴于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倍光 学系统、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 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 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间隔 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第3透 镜组的一部分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且,在设广角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V、望远 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t、第3透镜组的焦距为f3、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 端状态变化时第1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Δ(11、广角端状态下的全长为Lw时,满足 下式的条件0. 25 < (Lw · fw) / ( Δ dl · ft) < 0. 552. 20 < f3/fw < 4. 50o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设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时第3透镜组 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Ad3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 42 < (Lw · fw) / ( Δ d3 · ft) < 0. 90。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a 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b透镜组,并构成为使第3b透镜组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设第1透镜组的焦距为Π时,满足下式的条件3. 50 < fl/fw < 8. OO0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化 时,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向物体方向移动。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化时,第1透镜组向物体方向移动。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设第3透镜组的焦距为f3、望远端状态下的全系 的焦距为ft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 30 < f3/ft < 1. OO0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广角端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大 于望远端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在设第4透镜组的焦距为f4、广角端状态下的后焦 距为BfV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 80 < f3/f4 < 1. 601. 90 < Bfw/fw < 3. 00。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第3b透镜组由从物体侧依次将双凹透镜和凸面朝 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结合而成的复合透镜构成。在这种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第3b透镜组的最靠向物体侧的透镜面被形成为非 球面形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变倍光学系统。或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 间隔增大,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第3 透镜组的一部分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设广角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V、望远端 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t、第3透镜组的焦距为f3、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 状态变化时第1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Δ dl、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 状态变化时第3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 d3、广角端状态下的全长为Lw时,满足下 式的条件0. 15 < (Lw · fw) / ( Δ dl · ft) < 0. 580. 42 < (Lw · fw) / ( Δ d3 · ft) < 0. 902. 20 < f3/fw < 4. 50。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并配置成使第3透镜组的一部分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以及使 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间隔增大,使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少,使第3透镜 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而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其中,在设广角端状态下 的全系的焦距为fV、望远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t、第3透镜组的焦距为f3、透镜位置状 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化时第1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Δ dl、广角端状态 下的全长为Lw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 25 < (Lw · fw) / ( Δ dl · ft) < 0. 552. 20 < f3/fw < 4. 50o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第1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60°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3是第1实施例的中间焦距状态中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像差图。图4是第1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望远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望远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27°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5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60°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7是第2实施例的中间焦距状态中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像差图。图8是第2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望远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望远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27°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9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第3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60°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11是第3实施例的中间焦距状态中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像差图。图12是第3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望远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望远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13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4是第4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广角端状态下的各像 差图,(b)是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无限远摄影状态下对0.60°的旋转抖动进行抖动校正时的彗差图。图15是第4实施例的中间焦距状态中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像差图。图16是第4实施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是望远端状态下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倍时,上述第1透镜组和上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增大,上述第2透镜组和上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减少,上述第3透镜组和上述第4透镜组的间隔变化,上述第3透镜组的一部分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设广角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w、望远端状态下的全系的焦距为ft、上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为f3、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向望远端状态变化时上述第1透镜组在光轴上的移动距离为Δd1、广角端状态下的全长为Lw时,满足下式的条件:0.25<(Lw.fw)/(Δd1.ft)<0.552.20<f3/fw<4.5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上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