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7051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100),包括具有形成正电极的集电体和形成负电极的集电体的电极组件(30)以及与每个集电体接合的平板端子(10a,10b)。所述平板端子(10a,10b)具有平坦部(12),所述平坦部包括与对应的所述集电体接合的接合区域(11),以及所述平板端子具有第一弯曲部(14),所述第一弯曲部沿所述平板端子的纵向方向(13)形成为离开所述接合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的结构。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平板端子的电池的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诸如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的二次电池作为车辆的车载电源以及个人计 算机和移动终端的电源的重要性逐渐升高。特别地,轻质的和能实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 电池被用作车辆的高输出车载电源。 在这种类型的电池中,平板端子被焊接到正、负电极集电体(例如,箔型集电体) 的未涂覆活性材料的端部,作为用于电流输入和输出的端子。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 No. 2002-117825 (JP-A-2002-l 17825)记载了一种制造电池的方法,其中电极组件(集电 体)的未涂覆电极活性材料的周缘部被层叠,并且电极端子(平板端子)的杆状部在层叠 的周缘部沿其厚度方向被压縮的状态下被一体地焊接到层叠的周缘部上。其它示例包括 JP-A-2002-231214、 JP-A-11-204101、 JP-A-2003-249423和JP-A-8-185850。 然而,在上述传统技术中,在焊接过程中平板端子必须被压靠在电极组件的集电 体(集电箔)的未涂覆活性材料的部分上。这样,平板端子会因焊接过程中的压力而变形 或弯曲,并且可能损坏集电体(集电箔)。对集电体的这种损坏会不利地影响电池的性能和 安全性。另外,如果平板端子向外弯曲,则当电极组件被插入电池壳体中时,平板端子会与 电池壳体干涉,并且可能无法平滑地插入壳体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高刚性平板端子的电池。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包括具有形成正电极的集电体和形成负电极的集 电体的电极组件;以及通常具有矩形形状并与每个集电体(通常是与集电体的集电箔)接 合的平板端子。平板端子具有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包括与对应的所述集电体接合的接合区 域,以及平板端子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沿平板端子的纵向方向形成为离开所 述接合区域。 同时,如果与集电体的接合区域是平坦的,则本专利技术的平板端子可具有其它形 状。例如,平板端子包括将集电体夹在中间的端子。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第一弯曲部可在平板端子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端部中 形成为离开接合区域。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第一弯曲部可在每个平板端子的位于从集电体向电极 组件中心的一侧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端部中形成为离开接合区域,以及第一弯曲部可从 平坦部弯曲地上升(不形成锐缘)。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第一弯曲部可从平坦部弯曲地上升以形成平滑地和连 续地弯曲的外表面。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第一弯曲部可在每个平板端子的位于从集电体向电极 组件中心的一侧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端部中形成为离开接合区域,以及第一弯曲部与平 坦部能以钝角相交。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所述钝角可以是在120°和150°之间的角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第一弯曲部可在平板端子的接合区域附近部分地设置在每个平板端子上。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电极组件可以是通过将包括箔型集电体的片状正电极 和包括箔型集电体的片状负电极与介于片状正电极和片状负电极之间的隔板层叠地巻绕 而形成的扁平的巻绕电极组件;每个集电箔层叠部(即,集电箔被层叠地巻绕的部分)在巻 绕电极组件的巻绕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对端部处与平板端子接合;每个集电箔层叠部具有在 巻绕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上被压縮的薄部,并且具有比薄部相对更厚的厚部;以及每个平 板端子可与对应的集电箔层叠部的薄部接合,并且具有依照厚部的外形从平坦部弯曲地延 伸的第二弯曲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中,厚部可形成在每个集电箔层叠部的端部(此处的端部被认为是当电池安装在正常位置时位于顶部的端部。通常,巻绕电极组件的巻绕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而集电箔层叠部位于电极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端部处)。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还可包括容纳电极组件的箱形容器(通常是矩形六面体形的容器);和从容器的外表面延伸出并连接到平板端子的中继端子,其中,平板端子的与集电体接合的接合区域可比中继端子距电极组件的中心更远,以及每个平板端子可具有第三弯曲部,该第三弯曲部从平坦部弯曲地延伸,以将对应的中继端子与平板端子的接合区域连接。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配备有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池。附图说明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可更清楚地看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A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构型的正视图。图1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构型的侧视图。 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正电极平板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外部透视图。 图2B是沿图1A的线IIB-IIB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平板端子的一种变型的视图。 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的视图。 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的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设有本专利技术电池的车辆(机动车)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所有的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和部分 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列举的实施例。附图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不是一定按比例的。 现在参照图1A和图IB说明电池100的构型。图1A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 第一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二次电池)100的构型的正视图,图IB是其侧视图。如图1所 示,锂离子电池100具有电极组件30和平板端子10,电极组件30包括具有箔型集电体(集 电箔)的片状正电极和具有箔型集电体(集电箔)的片状负电极,平板端子io作为连接到 电极组件30的集电端子。在图1A和图1B中,正电极侧平板端子(正电极平板端子10a) 和负电极侧平板端子(负电极平板端子10b)被示出为平板端子10。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 件30如典型的单电池那样由特定的电池组成部分(用于相应的正、负电极的活性材料,用 于相应的正、负电极的集电体,隔板等)构成。这里,如下文所述具有扁平形状的巻绕电极 组件30被用作电极组件30。在电极组件30的位于其宽度方向(水平方向;巻绕电极组件 30的巻绕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对端部处形成有集电箔层叠部32(在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 作为正电极侧集电箔层叠部的正电极集电箔层叠部32a和作为负电极侧集电箔层叠部的 负电极集电箔层叠部32b)。集电箔层叠部32对应于巻绕电极组件30的未涂覆活性材料的 部分(无活性材料层的部分),这将在下文中说明。 平板端子IO(正电极平板端子10a和负电极平板端子10b)分别接合到集电箔层 叠部32(正电极集电箔层叠部32a和负电极集电箔层叠部32b)。第一实施例的平板端子 10是板状(大致矩形)的导电部件并且设置成使它们的纵向方向沿集电箔层叠部32的侧 边缘延伸(即,沿高度方向)。 平板端子10的材料可以与在常规电池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平板端子10可由与它 们所接合的集电箔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使用铝作为正电极集电箔和正电极平板端子 的材料,可使用铜作为负电极集电箔和负电极平板端子的材料。 每个平板端子IO(正电极平板端子10a,负电极平板端子10b)具有平坦部12 (在 图lA和图lB中示出的作为正电极侧平坦部的正电极平坦部12a、作为负电极侧平坦部的负 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形成正电极的集电体和形成负电极的集电体,以及与每个集电体接合的平板端子,其中:所述平板端子具有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包括与对应的所述集电体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所述平板端子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沿所述平板端子的纵向方向形成为离开所述接合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7-23 191447/2007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形成正电极的集电体和形成负电极的集电体,以及与每个集电体接合的平板端子,其中所述平板端子具有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包括与对应的所述集电体接合的接合区域,以及所述平板端子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沿所述平板端子的纵向方向形成为离开所述接合区域。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所述平板端子的垂直于纵向 方向的端部中形成为离开所述接合区域。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每个平板端子的位于从所 述集电体向所述电极组件中心的一侧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端部中形成为离开所述接合区 域,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从所述平坦部弯曲地上升。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从所述平坦部弯曲地上升以形 成平滑地和连续地弯曲的外表面。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在每个平板端子的 位于从所述集电体向所述电极组件中心的一侧的、垂直于纵向方向的端部中形成为离开所 述接合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平坦部以钝角相交。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钝角是在120°和150°之间的角度。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裕喜川瀬聪美中井徹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