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6621202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颗粒包括:(a) 通过T7体外转录系统合成的单链RNA自折叠形成的三维纳米结构;以及(b) 装载于所述三维纳米结构上的至少一个靶向刺吸式口器害虫关键基因的功能性siRNA。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模拟天然RNA支架的三维拓扑结构,构建兼具高效负载与智能释放功能的多臂纳米颗粒,其动态弹性构象可自适应穿透植物维管界面及昆虫肠壁血管屏障,显著提升生物分布效率;其模块化架构支持同步装载靶向不同生理通路的siRNA池,实现多基因协同沉默的"一剂多效"策略,尤其适用于褐飞虱等基因功能冗余的害虫;SARN还可调控活性siRNA的释放以克服刺吸式害虫的间歇性摄食障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涉及一种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能破解刺吸式口器害虫的rna递送壁垒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及其在预防褐飞虱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褐飞虱作为水稻种植区的毁灭性刺吸式口器害虫,其防治长期受限于化学农药引发的抗性升级与生态失衡。rna干扰技术虽具备靶向基因沉默的潜力,但在该类害虫中面临本质性瓶颈:裸露双链rna(dsrna)经口针摄入后易被中肠核酸酶快速降解,难以在靶组织积累有效浓度;植物维管系统对常规dsrna的转运效率低下,导致叶面喷洒或土壤施药无法有效递送至害虫取食部位;更因摄食行为特殊性,传统递送方式难以协调rna稳定性与生物可利用度的矛盾。现有纳米载体如脂质体或聚合物复合物虽可部分提升稳定性,却因合成工艺复杂、批次均一性差及潜在生态毒性,难以满足农田级应用需求。

2、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破解刺吸式口器害虫的rna递送壁垒、可自适应穿透植物维管界面及昆虫肠壁血管屏障,显著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褐飞虱,其关键基因为特异性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基因,其核苷酸序列的GenBank登记号为FJ26304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为致死靶向型纳米颗粒SARN3w-NlEcR,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的三维纳米结构上负载有三个靶向特异性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功能性siRN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褐飞虱,其关键基因为特异性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基因,其核苷酸序列的genbank登记号为fj26304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为致死靶向型纳米颗粒sarn3w-nlecr,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的三维纳米结构上负载有三个靶向特异性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功能性sirn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组装核酸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欣大夏颖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