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2554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池组件(14)具有旁通构造(700)。旁通构造(700)具有在电池壳体(50)的第1端部(50a)、将从第1端部(50a)朝向形成排气口(555,556)侧的第2端部(50b)的第1方向(X)横切的第2方向(Y)的一端部上形成的旁通管流出口(534),作为沿着电池壳体(50)的第1方向(X)的中央部分、且形成在沿着第2方向(Y)的中央部分的旁通管流入口(535),将旁通管流出口(534)和旁通管流入口(535)连通的旁通管(531),从旁通管流入口(535)将下游的冷却用气体(G)向第2方向(Y)的两侧引导的流路部(53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作为电动汽车的电源用的电池组件。技术背景电动汽车搭载有作为行走用电源的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具有电池 模块和收纳该电池模块的电池壳体等。电池模块需要充电,作为其充电的方法,具有在短时间内充电的 快速充电和使用家庭用电源以长于快速充电的时间进行充电的这两种 方法。在快速充电的时候,电池模块会发热。因此,为了冷却电池模 块,提出了一种在电池壳体上设置风扇以将冷却风吹入电池壳体内的 冷却构造。另外,对于电动汽车,如何延长行走距离是一项大的课题,因此, 存在着要搭载尽可能大型的电池组件(具有多个电池模块)的倾向。 因此,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多配置电池模块,要在冷却风流动的方向 上将多个电池模块并列配置。配置电池模块时,配置于流动方向前部的电池模块会与较冷的冷 却风接触,但配置于流动方向后方的电池模块则会冷却前方的电池模 块且与温度上升的冷却风接触。为此,配置于后方的电池模块很难被 冷却,因而不能有效地冷却配置于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为此,在电池壳体内,形成将配置于流动方向前部的电池模块分 支以将冷却风的温度保持较低的状态导入后方的旁通路。在这种冷却 构造中,在电池壳体的前部且下方中央形成冷却风进入口。并且,旁通路形成于电池壳体的上部。此外,为了使冷却风朝向宽度方向也能均匀流动,要将邻接于宽 度方向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朝向宽度方向外侧逐渐扩开。如此,冷却风也能朝向宽度方向均匀地流动。这种构造记载于日本专利第3085327 号公报中。
技术实现思路
在电池壳体内,冷却风很难导入到将从冷却风的进入口向排出口 的方向横切的方向的端部,因此,存在着配置于该端部的电池模块很 难被冷却的倾向。对此,在专利文献l中,通过调整在宽度方向邻接的电池模块间的 空隙,使得冷却风朝向宽度方向的流动均匀,因此,冷却风也会向端 部流动。可是,采用专利文献l的构造时,必须将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电 池模块间的空隙设定成较大。为此,搭载较多的电池模块时,考虑到 上述空隙,电池壳体就会变大。电池壳体变大是所不希望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加大电池壳体,能够有效 地冷却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件。本专利技术具有具备将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将所述气体向 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的电池壳体,收纳并保持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多个 电池模块,将所述冷却用气体的一部分向在所述电池壳体中、形成所 述导入口侧的配置于第l端部侧的所述电池模块分支的分支构造。所述 分支构造具有在所述电池壳体的第l端部、将从该第l端部朝向形成所 述排气口侧的第2端部的第1方向横切的第2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的旁 通管流出口,作为沿着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第l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形成在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旁通管流入口,将所述旁通管流 出口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连通的旁通管,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将下游 的冷却风向所述第2方向两侧引导的流路部。根据该构造,由于冷却用气体在电池壳体内无遗漏地流动,因此, 为了将冷却风在电池壳体内无遗漏地流动,例如不将与第2方向相对的电池模块间的空隙从第2方向的中央位置向外侧逐渐扩宽。因此,不会加大电池壳体。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不会加大电池壳体,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池壳 体内的电池模块。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冷却风导入口和所述旁通管流出口 在所述第l端部以相隔尽可能宽的距离配置。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电池壳体搭载于车体上的同时,所述第2方向为车宽方向。所述导入口配置于助手席侧,所述旁通管流出口配置于驾驶席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中,所述旁通管具有所述电池壳体侧开口的 断面凹状且周缘在周向扩宽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电池壳体的 外表面接触的同时,在所述凸缘部中、所述第l端部侧焊接到所述电池 壳体上。在比上述方式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凸缘部中、至少一部分通 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所述电池壳体上。在比上述方式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凸缘部中、与所述第l端部 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比所述螺栓细、同时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小螺钉, 所述小螺钉在贯通所述电池壳体的状态下通过焊接该小螺钉,所述凸缘部被焊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中,所述电池壳体具有载置所述电池模块的 托盘部件和覆盖所述托盘部件的盖部件。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所述导 入口。附图说明图l为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电池组件的电动汽车的透视图。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和电池组件的透视图。图3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与电池组件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与电池组件的俯视图。图5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分解状态下的透视图。图6为示出图5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部的放大的透视图。图7为示出图6所示的F7范围的放大透视图。图8为示出图6所示的电池模块分解透视图。图9为示出在图6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室内收纳电池模块状态下、将前侧电池收纳部沿宽度方向剖视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0为示出将图6所示的前侧电池收纳部的上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剖视的剖视图。图ll为示出沿着图l所示的电池组件的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示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拆下风扇罩和旁通管状态下的俯视图。图13为示出图11的F13范围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4为示出从图5所示的盖部件分解了旁通管和风扇装置状态下 的透视图。图15为示出图14的排气管组件分解透视图。图16为示出将图15所示的管道沿着插入端部的插入方向的剖视图。图17为示出将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的后端部沿着前后方向的剖视图。图18为示出图17所示的盖部件与风扇罩的、与图17所示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上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图19为示出图14所示的排气风扇固定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20为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机与电池组件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实施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参照图1 20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图l示出电动汽车 IO的一例。正如图l所示,电动汽车10具有配置于车体11后部的行走用 电动机12和充电装置13,配置于车体11地板下的电池组件14等。电池 组件14比电动机12还靠前方设置。在车体ll的前部设有冷暖气用的热 交换器15。电动机12并不限于设置于车体11的后部。电动机12例如可 配置于车体ll的前部。并且,电动机12也可比电池组件14还靠前方配 置。电动汽车10的前轮20通过未图示的前悬挂装置支撑到车体11上。 后轮21通过未图示的后悬挂装置支撑到车体11上。图2示出电池组件14被从构成车体11的下部框架的车架30上分解 了的状态。图3为示出电池组件14固定到车架30上的车体11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固定了电池组件14的车架30的俯视图。正如图2 图4所示,车架30包含有沿着车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 左右一对纵梁31, 32,和沿着车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33, 34, 35。横梁33, 34, 35通过焊接从前顺序地固定到纵梁31, 32的规定位 置上。图5为示出电池组件14被分解了的状态下的透视图。正如图5所示, 电池组件14具有电池壳体50,收纳于电池壳体50内的多个电池模块60 (图6示出了一部分)和进行检测出电池模块60状态的监测或控制等的 电气部件(未图示)等。电池组件14的上下前后左右与该电池组件14固定到车架30时候的 车体ll的上下前后左右相对应。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将冷却用气体流入内部的导入口、将所述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的电池壳体, 收纳并保持在所述电池壳体内的多个电池模块, 将所述冷却用气体的一部分向在所述电池壳体中、形成所述导入口侧的第1端 部侧上配置的所述电池模块分支的分支构造, 所述分支构造具有: 在所述电池壳体的第1端部、将从该第1端部朝向形成所述排气口侧的第2端部的横切第1方向的第2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的旁通管流出口, 作为沿着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第1方向 的中央部分并且形成在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的旁通管流入口, 将所述旁通管流出口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连通的旁通管, 从所述旁通管流入口将下游的冷却用气体向所述第2方向两侧引导的流路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崎静一富樫宽任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