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0521 阅读:3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3),阻尼舵(3)由共轴(33)合并安装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现有飞行器隐身性能差、气动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气动布局简洁流畅、飞行性能好、隐身性能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
技术介绍
目前,众所周知的飞行器航向控制是由方向舵和副翼舵实现的。方向舵的左右摆 来实现拐弯,副翼舵的上下摆动来实现飞行器的升降,虽然这样的结构也能实现飞行器的 拐弯以及升降,但是却不能满足现代先进飞行器的要求,减轻结构重量、提高飞行器飞行性 能,以及军用飞机对隐身的需要,要求飞行器气动布局简洁、流畅,尽可能减少飞行器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其解决现有飞行器隐身性能差、气动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 —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所述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 3,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阻尼舵3由共轴33合并安装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构成。 上述阻尼舵3安装位置靠近副翼2的外沿。 上述阻尼舵3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的横截面为楔形。 本技术去掉了传统意义上的方向舵,采用了特殊结构的阻尼舵来替代现有飞 行器的方向舵和副翼舵进行航向控制,使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气动布局简洁流 畅、飞行性能好、隐身性能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为本技术是上舵面、下舵面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上舵面、下舵面合并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上舵面、下舵面开裂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l-机身,2-副翼,3-阻尼舵,31-上舵面,32-下舵面,33-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机 身后端没有方向舵,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3,阻尼舵3为共轴33合并安装在副翼的后 缘处的上下两个舵面,安装位置与副翼舵相同,更靠近副翼的外沿,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 的横截面以楔形为佳。使用起来与副翼舵不同的是,副翼舵是差动,如图4、图5所示,本实 用新型的阻尼舵则是在垂直方向合并的两个舵面开裂,从而在飞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阻力 和阻尼力矩。在飞行中,当左右机翼上的阻尼舵的开裂角度不同时,阻尼舵的作用与方向舵 相同,飞机将会在阻尼力矩的作用下,朝阻尼大的方向偏转,从而使飞机航向改变,进而控制飞机航向。当左右机翼上的阻尼舵无开裂时,阻尼舵上的下两个舵面共同上下转动且左 右阻尼舵的转动角度和方向不同,此时阻尼舵的作用与副翼舵相同,飞机将会在阻尼力矩 的作用下改变俯仰角,实现上升或下降。权利要求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所述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3),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舵(3)由共轴(33)合并安装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构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舵(3)安装位置靠近副翼(2)的外沿。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舵(3)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的横截面为楔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3),阻尼舵(3)由共轴(33)合并安装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构成。本技术解决现有飞行器隐身性能差、气动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使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气动布局简洁流畅、飞行性能好、隐身性能好的优点。文档编号B64C5/08GK201525500SQ20092031492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7日专利技术者王辉, 郑良怡 申请人:西安飞亚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翼式无垂尾飞行器,包括机身(1)和副翼(2),所述副翼(2)的后缘安装有阻尼舵(3),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舵(3)由共轴(33)合并安装的上舵面(31)和下舵面(32)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郑良怡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飞亚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