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3953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点火体,涉及油气钻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传统井喷控制中存在的高危险性、时效差、作业难度大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点火体,由前壳体、后壳体、延期组件和发射装药机构组成,前壳体的后端面和后壳体的前端面紧密咬合连接形成纵火腔室,纵火腔室内设有数个与其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垫圈,每两个垫圈之间安置有数个纵火炬;延期组件的前端面与后壳体的后端面紧密连接,其后端面与发射装药机构的前端面紧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井喷救援过程中对井喷源进行运距离点燃处理。(*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气钻采
,特别一种用于井喷救援过程中对井喷源进行 运距离点燃处理的点火体。技术背景 天然气实际是多种可燃性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包括甲烷、乙烷、硫化氢、二氧化 碳等等。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 伴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 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 死亡。天然气深埋在地表之下,有一定的压力。由于在钻井开采过程中,地下压力高,而钻 井周围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就会发生井喷现象即天然气大量从地下喷射出来。常规的应急 处理处置方法,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 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钻井队在现场条件不能实施井控作业而决定放喷时,放 出的天然气应烧掉,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比达到爆炸极限。而传统技术中倘无专门针对 放喷天然气进行点火处理的设备,而主要依靠人工投掷火源等方式进行点火,这些措施存 在着诸如极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由于施工人员距离气源过远,难于实施及时有效 的点火、点火效果不佳等诸多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传统井喷控制中存在的高危险性、时效差、作业难度大等技 术问题,以提供一种可用发射装置进行远距离井喷点火操作,具备安全、高效、准确等特点 的点火体。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点火体,由前壳体1、后壳体4、延期组件5和发射装药机构6组成, 前壳体1的后端面和后壳体4的前端面紧密咬合连接形成纵火腔室,纵火腔室内设有数个 与其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垫圈3,每两个垫圈3之间安置有数个纵火炬2 ;延期组件5的前端 面与后壳体4的后端面紧密连接,其后端面与发射装药机构6的前端面紧密连接。本技术的点火体,其中所述的纵火炬2由沿前壳体1向后壳体4方向顺次设 置的黑火药层7、引燃药层8、点火药层9、燃烧剂与点火药混合层10及燃烧剂层11构成。本技术的点火体,其中所述的延期组件5由大盖片12、延期管体14、设于延期 管体14内靠近大盖片12 —端的点火药13、设于延期管体14内靠近闭气装置一端的延期 药15、闭气装置和小盖片19组成,其中大盖片12设于延期组件5的前端面,小盖片19设于 延期组件5的后端面;闭气装置设于延期组件5内腔后部,由闭气板16、闭气塞17和闭气 套18构成,其中闭气板16和闭气塞17设于闭气套18内,闭气塞17的前端与闭气板16的 一个端面相接,后者的另一个端面与延期药15相接,闭气塞17的后端与小盖片的内端面相接,闭气板上设有数个传 火孔。本技术的点火体,其中所述的发射装药机构6由设于其前端部的基本药管 20、设于其中部的发火件、设于其尾部的发火件壳体25以及设于前二者外周的外壳24组 成,发火件前部为盛盂21,其中装有发射药22,发火件壳体内部空腔装有撞击底火23,外壳 24的内圆周面与基本药管20外圆周面之间为低压室33,盛盂21通过数个径向孔30与低 压室33相通,通过数个轴向孔32与基本药管20相通。本技术的点火体,其中所述纵火腔室内设有6个与其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垫圈 3,每两个垫圈3之间平行安置有3个纵火炬2。本技术点火体的有益效果1.适用于井喷压力大、使用传统点燃方式无法靠近也无法安全点燃井喷源喷出有 毒有害气体的情况;2.点火效果高,经实测本专利技术的有效点燃率> 96% ;3.配合抛射装置使用,点火距离远,能够有效点燃距离150米远的井喷源口喷出 的可燃气体;4.适用于在远离有毒有害的气体的井喷源口操作抛射装置抛射,保障操作者的安 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纵火炬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延期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发射装药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前壳体、2纵火炬、3垫圈、4后壳体、5延期组件、6发射装药机构、7黑火药层、8 引燃药层、9点火药层、10燃烧剂与点火药混合层、11燃烧剂层、12大盖片、13点火药、14延 期管体、15延期药、16闭气板、17闭气塞、18闭气套、19小盖片、20基本药管、21盛盂、22发 射药、23撞击底火、24外壳、25发火件壳体、26井喷源、27射手位置、28开仓位置、29硫化氢 气体、30径向孔、31传火孔、32轴向孔、33低压室、34引燃药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详细结构、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参照附图1-6,通过如下实施方式予 以说明。参阅图1-6所示,本技术的点火体,由前壳体1、后壳体4、延期组件5和发射 装药机构6组成,前壳体1的后端面和后壳体4的前端面紧密咬合连接形成纵火腔室,纵火 腔室内设有6个与其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垫圈3,每两个垫圈3之间安置有3个纵火炬2 ;延 期组件5的前端面与后壳体4的后端面紧密连接,其后端面与发射装药机构6的前端面紧 密连接。纵火炬2由沿前壳体1向后壳体4方向顺次设置的黑火药层7、引燃药层8、点火 药层9、燃烧剂与点火药混合层10及燃烧剂层11构成。延期组件5由大盖片12、延期管体14、设于延期管体14内靠近大盖片12—端的 点火药13、设于延期管体14内靠近闭气装置一端的延期药15、闭气装置和小盖片19组成, 其中大盖片12设于延期组件5的前端面,小盖片19设于延期组件5的后端面;闭气装置设 于延期组件5内腔后部,由闭气板16、闭气塞17和闭气套18构成,其中闭气板16和闭气塞 17设于闭气套18内,闭气塞17的前端与闭气板16的一个端面相接,后者的另一个端面与 延期药15相接,闭气塞17的后端与小盖片的内端面相接,闭气板上设有数个传火孔。发射装药机构6由设于其前端部的基本药管20、设于其中部的发火件、设于其尾 部的发火件壳体25以及设于前二者外周的外壳24组成,发火件前部为盛盂21,其中装有发 射药22,发火件壳体内部空腔装有撞击底火23,外壳24的内圆周面与基本药管20外圆周 面之间为低压室33,盛盂21通过8个径向孔30与低压室33相通,通过2个轴向孔32与基 本药管20相通。以下通过具体实施过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配合抛射装置使用时,发射装药机构6中发火壳体25底部受到抛射装置的击针撞 击而变形,设于发火壳25内的撞击底火23受到瞬间的挤压并形成热点而发火,火焰通过两 个传火孔31输出,点燃发射药22,完成底火的点传火过程。发射药22在盛盂2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一部分从高压室径向的8个 Φ 2. 2径向孔30传入低压室33推动点火体离开抛射装置,同时一部分从高压室轴向2个 Φ 2. 7的轴向孔32传入延期组件5点燃引燃药34。延期组件内的的引燃药34及延期药15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使闭气塞17堵住闭 气板上的传火孔,从而保证了延期药15在密闭状态下燃烧的稳定性。当延期药15在规定 时间内燃烧完后引燃输出端点火药13,点火药13输出的火焰点燃点火体内的纵火矩2,点 火体在目标井喷源上空30 50米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点火体,其特征在于:由前壳体(1)、后壳体(4)、延期组件(5)和发射装药机构(6)组成,前壳体(1)的后端面和后壳体(4)的前端面紧密咬合连接形成纵火腔室,纵火腔室内设有数个与其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垫圈(3),每两个垫圈(3)之间安置有数个纵火炬(2);延期组件(5)的前端面与后壳体(4)的后端面紧密连接,其后端面与发射装药机构(6)的前端面紧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红波徐运全魏光明肖琦廖仁元李新华赵云董晓卫汪名强王涛李正全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川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