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05241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包括婴儿车两侧的第一脚架第二脚架和分别枢接于两脚架上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其设计要点在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内侧分别以车轮轴为中心设置有一整圈第一卡掣齿和第二卡掣齿,第一脚架上设有能与第一卡掣齿卡掣或脱离的主刹车装置,第二脚架上设有由主刹车装置带动的能与第二卡掣齿卡掣或脱离的副刹车装置,主刹车装置和副刹车装置之间通过牵引线连接传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 传统的婴儿车刹车装置包括分别在两后轮上分别设有脚踏板,脚踏板上设置有卡掣件,在使用时脚踏板直接下压使其上卡掣件直接卡固于轮体上的卡掣部,这样的婴儿 车刹车装置虽可提供使用者刹车功效,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结构中还存在有若干缺 点,其缺点可归纳如下此种刹车装置因其两脚踏板是分别设置于两后轮,在使用时需经过 两个步骤,才可确实将婴儿车固定,因此在使用上相当不便,特别是在使用时只踏下其中一 个的脚踏板后在高低起伏的路面时则很容易发生危险,其道理很简单,因为若只固定单边 的车轮,则另一边一定会以该车轮固定边作为中心而转动,而产生不可弥补的缺憾。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有人专利技术了一种可同步刹车的刹车装置,现有婴儿车同步刹 车装置,其主要是利用一可上、下旋转的脚踏板通过连杆带动两卡掣件沿车轮轴向移动,从 而实现与两车轮同步卡掣或脱离,使用时直接下压脚踏板即可,但现有婴儿车同步刹车装 置仍存在有以下的缺点1、脚踏板上下旋转力直接作用在连接杆上,使用时容易因施力不当而造成连接杆 的弯折或损坏;2、现有婴儿车一般都可以折叠,这样在设计时往往将多个小段连接杆顺次转动连 接在一起,某段连接杆稍有弯折时,便容易造成婴儿车收折时的困难。因此整体来讲,现有 婴儿车同步刹车装置结构复杂,实际使用容易出现故障。本专利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出 的。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婴儿 车同步刹车结构。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包括婴儿车两侧的第一脚架第二脚架和分别枢 接于两脚架上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内侧分别以车轮轴 为中心设置有一整圈第一卡掣齿和第二卡掣齿,第一脚架上设有能与第一卡掣齿卡掣或脱 离的的主刹车装置,第二脚架上设有由主刹车装置带动的能与第二卡掣齿卡掣或脱离的副 刹车装置,主刹车装置和副刹车装置之间通过牵引线连接传动;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刹车装置包括转动连接 在第一脚架上能带动主刹车装置、副刹车装置同时卡掣或脱离车轮的脚踏板以及用于脚踏 板在旋转始末两端处定位的定位结构,脚踏板上设置有能随其旋转以与第一卡掣齿卡掣或 脱离的第一卡掣件;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卡掣齿齿端还设置有第一防滑凸缘,第一卡掣件能滑过第一防滑凸缘并卡入第一卡掣齿之间的卡槽内;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脚踏板与第一脚架连接端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中心通过转轴与第一脚架转动相连,定位结构包括开设在 连接板上的弧形槽和位于第一脚架两侧的定位凸点,两定位凸点对应凸装在两弧形槽内滑 动,弧形槽两端设有能供定位凸点滑卡入定位的上卡口和下卡口;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副刹车装置包括能沿车轮径向滑动的连动块和推动连动块向外滑动复位的复位弹簧,连动块上设置能与第二卡掣齿 卡掣或脱离的第二卡掣件,第一脚架、第二脚架上分别开设有线孔,牵引线两端绕过第一脚 架、第二脚架上的线孔后分别与连动块、脚踏板相连;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脚架下端沿第二车轮径向设有滑槽,连动块、复位弹簧套装在滑槽内,滑槽外侧壁上沿第二车轮径向开设有第二 滑槽,第二卡掣件穿过第二滑槽与连动块固定相连;如上所述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卡掣齿齿端还设置有第二防滑凸缘,第二卡掣件能沿第二车轮径向滑过第二防滑凸缘并卡入第二卡掣齿之间的 卡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牵引线连接主、副刹车装置,并通过主刹车装置上的脚踏板来带动主、副刹 车装置同步刹车,从而有效避免刹车时婴儿车晃移或旋转现象的发生,为婴儿提供安全保 障,同时刹车和解刹车时都作用于脚踏板上,用户使用更简单、方便;2、主刹车装置的脚踏板上设置有能随其旋转以与第一卡掣齿卡掣或脱离的第一 卡掣件和推动第二卡掣件向外滑动复位的复位弹簧,副刹车装置的连动块上设置有能与第 二卡掣齿卡掣或脱离的第二卡掣件,主刹车装置和副刹车装置之间的牵引线两连接端绕过 两脚架后分别与连动块、脚踏板相连,采用卡掣件与卡掣齿配合的刹车结构,再通过脚踏板 带动牵引线实现连动,刹车稳,避免出现刹车时打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婴儿车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第一脚架与第一车轮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脚架、第一车轮和主刹车装置爆炸示意图之一;图4为第一脚架、第一车轮和主刹车装置爆炸示意图之二 ;图5为为第二脚架与第二车轮组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脚架、第二车轮和副刹车装置爆炸示意图之一;图7为第二脚架、第二车轮和副刹车装置爆炸示意图之二。如图1-7所示,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包括婴儿车两侧的第一脚架11、 第二脚架12和分别枢接于两脚架上的第一车轮2和第二车轮3,第一车轮2和第二车轮3 内侧分别以车轮轴为中心设置有一整圈第一卡掣齿21和第二卡掣齿31,第一脚架11上设有能与第一卡掣齿21卡掣或脱离的的主刹车装置4,第二脚架12上设有由主刹车装置4带 动的能与第二卡掣齿31卡掣或脱离的副刹车装置5,主刹车装置4和副刹车装置5之间通 过牵引线6连接传动。其中,主刹车装置4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一脚架11上能带动主刹车装置4副刹车装 置5同时卡掣或脱离车轮的脚踏板41以及用于脚踏板41在旋转始末两端处定位的定位结 构42,脚踏板41上设置有能随其旋转以与第一卡掣齿21卡掣或脱离的第一卡掣件43 ;副 刹车装置5包括能沿车轮径向滑动的连动块51和推动连动块51向外滑动复位的复位弹簧 53,连动块51上设置能与第二卡掣齿31卡掣或脱离的第二卡掣件52 ;第一脚架11、第二脚 架12上分别开设有线孔100,牵引线6两端绕过第一脚架11、第二脚架12上的线孔100后 分别与连动块51、脚踏板41相连。如图2-4所示,脚踏板41与第一脚架11连接端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板410,连接板 410中心通过转轴与第一脚架11转动相连,定位结构42包括开设在连接板410上的弧形槽 421和位于第一脚架11两侧的定位凸点422,两定位凸点422对应凸装在两弧形槽410内 滑动,弧形槽410两端设有能供定位凸点422滑卡入定位的上卡口 411和下卡口 412第一 卡掣齿21齿端还设置有第一防滑凸缘210,第一卡掣件43能随脚踏板41旋转以滑过第一 防滑凸缘210并卡入第一卡掣齿21之间的卡槽内。如图6-7所示,第二脚架12下端沿第二车轮2径向设有滑槽121,连动块51、复位 弹簧53套装在滑槽121内,滑槽121外侧壁上沿第二车轮2径向开设有第二滑槽122,第二 卡掣件52穿过第二滑槽122与连动块51固定相连。第二卡掣齿31齿端设置有第二防滑 凸缘310,第二卡掣件52能在牵引线6拉动下沿第二车轮3径向滑过第二防滑凸缘310并 卡入第二卡掣齿31之间的卡槽内。制动时,用脚向下压脚踏板41,脚踏板41向下旋转并带动第一卡掣件43滑卡入第 一卡掣齿21之间的卡槽内,第一车轮2被制动;在脚踏板41向下旋转同时,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包括婴儿车两侧的第一脚架(11)、第二脚架(12)和分别枢接于两脚架上的第一车轮(2)和第二车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2)和第二车轮(3)内侧分别以车轮轴为中心设置有一整圈第一卡掣齿(21)和第二卡掣齿(31),所述第一脚架(11)上设有能与第一卡掣齿(21)卡掣或脱离的的主刹车装置(4),所述第二脚架(12)上设有由主刹车装置(4)带动的能与第二卡掣齿(31)卡掣或脱离的副刹车装置(5),主刹车装置(4)和副刹车装置(5)之间通过牵引线(6)连接传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广黄伟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乐美达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