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玻璃体溶解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9427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治疗或预防受治对象眼部的病症或者病症并发症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使玻璃体和/或房水与有效量的包含截短的纤溶酶蛋白的组合物接触,所述的截短的纤溶酶蛋白包含纤溶酶催化结构域(TPCD)。(*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治疗或预防哺乳动物的眼部病症,或者病症的并发症的方法。更为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包含催化结构域的截短的纤溶酶蛋白治疗或预防哺乳动物的眼部病症或者病症的并发症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成年人的眼是一个略微不对称的球体,纵向直径约为24-25毫米,横向直径约为24毫米,体积约为6.5毫升。人眼可以分为不同的三层,即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眼的外层由经常被称作“眼白”的巩膜、以及覆盖在眼睛前面的角膜组成。中间层分为前部分和后部分;前部分由环状带有色素的虹膜、晶状体和睫状体组成,而后部分由脉络膜层组成。内层由视网膜组成,视网膜是眼睛的感觉部分。视网膜基本上是一层神经组织,它沿着脉络膜层的后表面分布,可以分为视觉部分和非视觉部分。视觉部分参与视觉机制,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它们是起作用的视觉器官。人眼还可以分为三个室。前室在角膜和虹膜之间,后室在虹膜和晶状体之间,都充满房水。相反,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玻璃室充满了更为粘稠的液体,称为玻璃液(也被称为玻璃体或者玻璃液)。正常眼的玻璃液是清澈的胶状,占据眼球体积的大约80%。通过角膜、瞳孔和晶状体进入眼睛的光线,通过玻璃液被传送到视网膜上。正常人眼玻璃液呈胶状,由约99%的水和1%的大分子组成。这些大分子包括胶原纤丝网络、透明质酸、可溶性糖蛋白、糖和其他低分子量代谢物。II型胶原是玻璃液的主要纤维状胶原,但是玻璃液还含有V、IX和XI型的胶原。玻璃体后部分,即后玻璃体表面(也被称为后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的内表面直接接触,接触的显著部位在玻璃体底部、视盘以及沿主要的视网膜血管。后玻璃皮质和视网膜的内界膜(ILM)之间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介导玻璃体在视网膜上的正常附着。ILM基本上是视网膜Mueller细胞的基底膜。ILM含有I和IV型的胶原、糖蛋白例如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以及其他糖缀合物。认为这些组分在玻璃体和ILM之间搭桥并结合胶原纤维。随着年龄增长,玻璃液从胶状变为液体,随着这种变化,玻璃体逐渐收缩并从视网膜的ILM上脱离。该过程称为“后玻璃体脱离”(PVD),是40岁以后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病理状况如糖尿病、伊尔斯氏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葡萄膜炎也可以诱发玻璃体的退行性变化。而且,PVD在近视人群和接受过白内障手术的人中可能较正常出现得早。通常玻璃体从视网膜上完全断开。但是有时玻璃体与视网膜在某些部位紧密粘连。这些抵抗性的、异常坚固的玻璃体的结合可以在结合部位从玻璃体向视网膜传递巨大的牵引力。玻璃体的持久牵拉经常导致视网膜上马蹄铁形状的破裂。除非对这些视网膜破裂进行修补,否则玻璃液可以通过破裂处渗入视网膜或者到视网膜以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危急视力的情况。此外,玻璃体和ILM之间的永久性粘附可以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这会引发玻璃体的混浊和不透明。不完整后玻璃体脱离的发展对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玻璃体出血、黄斑破洞、视黄斑水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视黄斑病变和视网膜脱离都有影响。因此,玻璃体手术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目的是防止玻璃体的牵引。为了将玻璃体从眼部分开,实施一种称为玻璃体切除术的微型外科手术步骤。在该步骤中,使用一个微小的手握的切割装置将玻璃体从眼中除去同时使用盐溶液替代移去的玻璃体以防止眼部塌陷。使用该方法进行手术移去玻璃体要求高超的技术,而且完全将皮质玻璃体移去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且机械的玻璃体切除术具有并发症的风险,如视网膜结疤、破裂或者其他损伤。显然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损伤,因为它会在手术后影响患者的视力。因此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将玻璃体从视网膜中移去的替代方法上面。这些方法探索了对于酶和化学物质的使用,它们可以用来诱导或促进玻璃体的液化和/或玻璃体视网膜接触面的分离(PVD)。这些被称为“药理玻璃体切除术”的方法包括了许多蛋白酶,如alpha胰凝乳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细菌胶原酶、软骨素酶和分散酶,在实验室或者临床实验中向玻璃体内注射这些物质以诱导PVD。但是这些技术中的大多数或者不能使玻璃体后部与ILM完全脱离,或者不能避免并发症。此外这些情况中许多都有高度的副反应危险。例如在哺乳动物系统中使用细菌蛋白酶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结果是复杂的视网膜重新脱离。有报导说胶原酶可以使玻璃体液化,但是会破坏视网膜的外层。有报导说alpha胰凝乳蛋白酶使经过注射的眼产生视乳突外周和玻璃体出血。最后,有报导说分散酶在注射后15分钟对视网膜内层产生毒性。根据使用的分散酶的浓度,在经过注射的眼中会产生增殖性视网膜病或者视网膜上细胞膜。考虑到细菌蛋白酶的免疫原性和其他副作用,使用内生人源的蛋白酶用于药理玻璃体分离术可能是合意的。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是一种来自纤溶酶原的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原是哺乳动物血液的重要组分。人类纤溶酶原是791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大约为92000道尔顿(参见Forsgren M.et al.,FEBS Lett.213(2)254-60,1987)。天然的纤溶酶氨基端是谷氨酸(称为“谷氨酸-纤淀酶原”),通过纤溶酶对Arg68-Met69,Lys77-Lys78,或者Lys78-Val79肽键进行有限酶切,转化为通常称为的“赖氨酸-纤溶酶原”的蛋白。用纤溶酶原活化剂,如尿激酶或者链激酶使纤溶酶原活化时,Arg561和Val562之间的肽键被切割,将纤溶酶原分子转化为双链的、具有酶活性的形式,称为纤溶酶。纤溶酶包含两条多肽链,一条重链A通过两条二硫键与一条轻链B相连,B链包含丝氨酸蛋白酶催化结构域。纤溶酶在体内能够溶解血凝块,显示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催化活性。最近有研究提示纤溶酶可作为玻璃体切除术的辅助物。此外,还有研究提示自体纤溶酶(APE)用作药理玻璃体切除术的药剂。但是有许多与使用纤溶酶有关的缺点。首先,到目前为止所有涉及纤溶酶的临床介入都依赖于APE的使用,它的分离是十分费力且耗时的过程,包括抽取患者的血液,分离纤溶酶原,将分离出的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纯化并且进行纤溶酶的无菌检测。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是是很昂贵的,而且血液携带病原的存在会使这个过程更加复杂。而且,纤溶酶极易德解,这样在其使用之前不能长期储存。还有一个缺点是纤溶酶的分子量大,大约在65000到83000道尔顿之间。因此与小分子相比,大分子,如纤溶酶从其在玻璃体的注射位置向玻璃体视网膜接触面的扩散会受到阻碍。因此在本领域内需要一些治疗或预防受治对象眼部病症或者病症并发症的方法,克服在药理玻璃体溶解术中使用纤溶酶所产生的缺点。特别地,需要一些治疗或预防受治对象眼部病症或者病症并发症的方法,使用比纤溶酶小的分子,比纤溶酶通过玻璃体向玻璃体视网膜接触面扩散得更快且很容易大量获得而不需要一个患者一个患者的分离自体纤溶酶,也没有耽搁和其他伴随的问题。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些治疗或预防受治对象眼部病症或者病症并发症的方法,使用包含截短的纤溶酶蛋白的组合物,该纤溶酶蛋白中包含有一个纤溶酶的催化结构域(TPCD)。在一个实施方案中,TPCD选自由小纤溶酶(miniplasmin)、重组小纤溶酶、稳定化小纤溶酶、稳定化重组小纤溶酶、小纤溶酶变异体、微纤溶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帕科拉M·德斯梅特
申请(专利权)人:思罗姆X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