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4120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及脱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所述第一气缸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气缸通过第三阀门与脱气室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与脱气室的底部排油口相连通,所述脱气室与第二气缸通过第五阀门相连,所述第二气缸与出口管线相连,出口管线上设置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电动传动装置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所述脱气室内设置真空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解决了真空效率难以控制的难点,具有脱气效率稳定、可控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真空脱气法中所需的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属于电力系统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真空脱气装置在电力用油色谱分析中应该较为广泛。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套能 始终保持一定真空脱气效率的装置,因此它们也无法十分准确地完成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 组分含量色谱分析(真空法)的脱气全过程。对于有些较老的真空脱气装置更是存在脱气 效率忽高忽低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容易导致数据无规可循,无法 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加以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压器油色谱分析过程中所需的真 空效率稳定且容易控制的全自动真空脱气方法及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 第二气缸及脱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所 述第一气缸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气缸通过第三阀门与 脱气室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与脱气室的底部排油口相连通, 所述脱气室与第二气缸通过第五阀门相连,所述第二气缸与出口管线相连,出口管线上设 置第六阀门,所述脱气室下部与补气管相连,所述补气管上设置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所述 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电动传动装置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 所述脱气室内设置真空传感器。 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改变了一般脱气装置采用真空泵获取真空的 方法,通过在电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拉动气缸内的活塞来产生真空。本技术全自动真 空脱气装置解决了真空效率难以控制的难点,具有脱气效率稳定、可控以及使用方便、快捷 的特点。利用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来进行变压器油色谱分析前的脱气,可以保证在色谱仪 正常的情况下分析所得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比性,使变压器色谱数据有规可循,也进 一步为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 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及脱气室 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1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ll,所述第一气缸1 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2,所述第一气缸1通过第三阀门13与脱气 室3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1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14与脱气室3的底部排油口相连 通,所述脱气室3与第二气缸2通过第五阀门15相连,所述第二气缸2与出口管线相连,出 口管线上设置第六阀门16,所述脱气室3下部与补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气缸1和第二气缸2 的活塞杆与电动传动装置8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所述脱气室3内设置真空 传感器5。 前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在所述第一气缸1的进油室内设置液位传感器4,用 于油样定量。 前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在所述与第二气缸2相连的出口管线上设置绝压传 感器6,用于测量压力,保证真空装置始终保持恒定的真空度,所述绝压传感器6与定量管7 相接。 前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所述补气管上串联设置第七阀门17和第八阀门18。 前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所述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第三阀门13、第四阀 门14、第五阀门15、第六阀门16、第七阀门17、第八阀门18为两通电磁阀。 所述电动传动装置8为直线电机。 本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的脱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进油将进油管第一阀门11打开,少量的油样进入第一气缸l中,来回拉动 活塞数次对气缸进行冲洗,完毕后将油排出; 2)真空的产生关闭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第三阀门13、第四阀门14,打开第五阀门15,拉动第二气缸2中的活塞到底部,然后关闭第五阀门15,打开第六阀门16,将活塞推至顶部,重复操作,直到脱气室里的真空传感器显示恒定的真空值为止; 3)进油打开第一阀门ll,拉动第一气缸1中的活塞,油通过管道进入第一气缸1中,关闭第一阀门ll,打开第三阀门13,推动第一气缸1中的活塞将油通过脱气室的雾化喷嘴注入脱气室3中; 4)油样脱气油样进入脱气室3以后,在恒温状态下稳定一段时间开始脱气3 4次,在脱气过程中通过打开第七阀门17、第八阀门18对脱气室3进行补气,补气量根据第 七阀门17与第八阀门18之间的连接管的体积来计算; 5)排油油样脱气完毕后,打开第四阀门14,第二阀门12,将废油从排油口排出。 以上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凡采取 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案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及脱气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1)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11),所述第一气缸(1)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2),所述第一气缸(1)通过第三阀门(13)与脱气室(3)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1)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14)与脱气室(3)的底部排油口相连通,所述脱气室(3)与第二气缸(2)通过第五阀门(15)相连,所述第二气缸(2)与出口管线相连,出口管线上设置第六阀门(16),所述脱气室(3)下部与补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气缸(1)和第二气缸(2)的活塞杆分别与电动传动装置(8)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所述脱气室(3)内设置真空传感器(5)。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缸(1)的 进油室内设置液位传感器(4)。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与第二气缸(2) 相连的出口管线上设置绝压传感器(6),所述绝压传感器(6)与定量管(7)相接。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管上 串联设置第七阀门(17)和第八阀门(18)。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 (11)、第二阀门(12)、第三阀门(13)、第四阀门(14)、第五阀门(15)、第六阀门(16)为两通 电磁阀。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传动 装置(8)为直线电机。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传动装置(8) 为直线电机。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及脱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所述第一气缸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气缸通过第三阀门与脱气室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与脱气室的底部排油口相连通,所述脱气室与第二气缸通过第五阀门相连,所述第二气缸与出口管线相连,出口管线上设置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分别与电动传动装置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所述脱气室内设置真空传感器。本技术的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解决了真空效率难以控制的难点,具有脱气效率稳定、可控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文档编号G01N30/24GK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真空脱气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及脱气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1)与进油管相连,进油管上设置第一阀门(11),所述第一气缸(1)与排油管相连,所述排油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2),所述第一气缸(1)通过第三阀门(13)与脱气室(3)的雾化喷嘴相连,第一气缸(1)的排油口通过第四阀门(14)与脱气室(3)的底部排油口相连通,所述脱气室(3)与第二气缸(2)通过第五阀门(15)相连,所述第二气缸(2)与出口管线相连,出口管线上设置第六阀门(16),所述脱气室(3)下部与补气管相连,所述第一气缸(1)和第二气缸(2)的活塞杆分别与电动传动装置(8)相连,所述脱气室置于恒温空间内,在所述脱气室(3)内设置真空传感器(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洪斌王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