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1708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陆两栖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驾驶室、车架、动力装置和操纵装置,车架的下方设置有前车桥和后车桥,所述车桥配有车桥提升机构以及与车桥提升机构匹配设计的转向系统,能实现全功率取力,该车辆在需要的时候可将车桥提起,以便提高各种路面的适应性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根据市场需求,轮式自行舟桥车的发展是大有潜力,它是一种具有水陆两栖 自行能力的舟桥器材,实际上是一种上装带有桥梁结构的水陆车辆,为适应水陆两栖车的 使用要求,车辆驱动形式确定为4X4,具有陆地行驶高速性能、车桥提升、全功率取力、车 架、转向系统和发动机散热等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是该车研制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辆。该车辆在需要的时候可将车桥提 起,以便提高各种路面的适应性能;在水上航行时能够实现全功率取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陆两栖车辆,包括驾驶室、 车架、动力装置和操纵装置,车架的下方设置有前车桥和后车桥,所述车桥配有车桥提升机 构以及与车桥提升机构匹配设计的转向系统。上述车桥提升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车架两侧的两个提升单元;每个提升单元包括 液压油缸,液压油缸一端固定在车架上,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与摆臂的一端铰接,摆臂的中部 设置有固定在车架上的芯轴,摆臂的另一端与油气弹簧的一端铰接,油气弹簧的另一端与 车桥相铰接,在车架的底部设置有与车桥相铰接的下推力杆;在两提升单元之间还设置有 “V”形上推力杆,上推力杆的连接端与车桥的中部相铰接,上推力杆的开口端分别与车架的 两侧相铰接。上述车架整体结构形式为焊接式,纵梁截面为工字形,在车架前、后桥处局部上 凸,横梁为箱形结构。上述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与带中间支撑的传动轴连接,带中 间支撑的传动轴与带有前置全功率取力器的变速箱连接,变速箱通过传动轴与前桥、后桥 或水上分动器连接。上述驾驶室采用分体式结构,驾驶室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在驾驶室中间前部,设 置有发动机散热进风道,进风口位于发动机散热水箱处,收口面积与水箱宽高尺寸一致,在 发动机的尾部开有将发动机的热风排除的通风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车辆在水上航行时,可通过车桥提升机构将车桥提升, 保证了舟桥车的吃水深度,减少了水上航行阻力;在铁路运输和复杂地形行驶时,可通过车 桥提升机构将车桥提升,降低车辆高度,满足铁路运输要求,同时提高复杂地面的通过性; 发动机可通过变速箱全功率取力器,传给水上分动器,使车辆水上正常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车桥提升机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车桥提升机构液压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转向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转向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发动机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包括驾驶室1、车架2、动力装置3和转向系统4,车 架2的下方设置有前车桥5和后车桥6,所述前、后车桥配有车桥提升机构7,提升机构7配 有液压系统。如图3所示,本技术车桥提升机构7包括对称设置在车架两侧的两个提升单 元;每个提升单元包括液压油缸71,液压油缸71 一端固定在车架2上,液压油缸71的活塞 杆与摆臂72的一端铰接,摆臂72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在车架2上的芯轴73,摆臂72的另一 端与油气弹簧74的一端铰接,油气弹簧74的另一端与车桥相铰接,在车架2的底部设置有 与车桥相铰接的下推力杆75 ;在两提升单元之间还设置有“V”形上推力杆76,上推力杆76 的连接端与车桥的中部相铰接,上推力杆76的开口端分别与车架2的两侧相铰接。上述车 桥提升机构为满足舟桥车在水上航行时,为减小阻力和吃水深度的要求而采用,提升最大 高度630mm,提升后舟桥车车架下平面底板的离地间隙198mm,能保证车桥提升后的舟桥车 安全性要求。转向系统因转向桥的提升过程中,不能有转向轮被动转向现象,转向直拉杆要 与悬架上V形推力杆同步,所以,在拉杆和车桥直拉杆臂联接,也采用新型万向结构,保证 转向桥在提升过程中直拉杆臂和直拉杆的相互摆动角。如图4所示,本技术车桥提升机构液压系统包括粗滤721、恒功率变量泵722、 精滤723、插装式溢流阀724、三位四通换向阀725、插装式平衡阀726、自调式分流集流阀 727、压力表728、两位三通换向阀729、液压锁730车桥提升油缸731等组成。前、后桥左右 油缸升降同步,以升降摆臂的同步轴来保证;前、后车桥的分别升降,通过操作三位四通 换向阀725和相应的两位三通换向阀729来实现;前、后桥升降同步,以自调式分流集流阀 727来保证。根据机构运动及受力特性,系统动力选用恒功率变量泵,保证车辆升降速度的 稳定性。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动力装置3包括发动机31,发动机31通过离合器32与 传动轴33连接,传动轴33的另一端支撑在传动轴中间支撑34内,并与传动轴35相接,传 动轴35与带有前置全功率取力器的变速箱36连接,动力经过变速箱36分动,分别经过传 动轴传至前桥和后桥。由于变速箱设置在车架中部,距离驾驶室约5米,并且由于上装部件 的限制,普通机械杆系换挡不能适应本技术的需要,本技术通过连接于驾驶室内 换档杆上的两根拉线连接到固定于变速箱上的带软轴的换挡机构上,同时换挡机构带有换挡助力气缸,可以实现轻便换挡。如图6所示,本技术所述车架包括左纵梁21、右纵梁22横梁23传动轴支撑 24等组成,两个车桥处局部上凸,车架材料为高强度焊接钢板,结构为刚性焊接式工字梁, 上下翼缘板板厚为8mm,腹板板厚为6mm,车架左右纵梁的横断面为箱形截面梁,在车桥轴 线部位的左右纵梁结构横断面也为箱形截面梁。纵梁主截面尺寸高350mm、宽90mm、车架 总宽900mm,装设前置牵引钩。车架选用了焊接特性良好的高强度材料,根据车架受力状态 局部采用封板。如图7、8、9、10、1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转向系统由方向盘41通过转向轴42 转向器43、转向垂臂44、直拉杆45、外摆臂46、内摆臂47、直拉杆II 48、内摆臂II 49、外 摆臂II 410、直拉杆111412、摆臂轴I 413、摆臂轴II 414转动转向桥转向轮。转向直拉 杆III412要与悬架上V形推力杆同步,在拉杆III412和车桥直拉杆臂联接处采用了新型 万向结构,保证转向桥在提升过程中直拉杆臂和直拉杆的相互摆动角,消除转向轮在转向 桥提升过程中的被动转向现象。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散热装置由冷却系统、发动机进风道、发 动机排风道组成。在长时间的使用工况下,解决其散热问题非常重要。本技术采用以 下方案在分体的驾驶室中间前部,即发动机的上部空间设计发动机散热进风道,发动机风 扇83从进风口 81吸进外界空气,通过散热水箱82,使空气强制积压到发动机密封通道84 后,空气携带发动机发出的热量,从排风口 85直接排出,将发动机环境冷却。当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未经过创造性地改进,就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水陆两栖车辆,包括驾驶室、车架、动力装置和操纵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栖车辆,包括驾驶室、车架、动力装置和操纵装置,车架的下方设置有前车桥和后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配有车桥提升机构以及与车桥提升机构匹配设计的转向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基恒李建新王凤生万存才黄明泉王加存孟相国武之剑韩欣欣李静王海霞王洲李向国侯宗栋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