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覆盖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0849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覆盖件,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1)和下护罩(2)连接构成,所述中护罩(1)位于下护罩(2)的前上方,中护罩(1)的后边缘与下护罩(2)的前边缘相搭接并通过内侧面的自攻螺钉相连接;两下护罩(2)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所述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3)连接,使左、右半侧的下部半封闭。本发明专利技术位于摩托车发动机的前下侧,使车头至车体下部具有明朗、连贯的车身线条,使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更具动感,不但不影响发动机的散热,而且其前部开口具有聚风作用,使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覆盖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前部车体的摩托车覆 盖件。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骑式摩托车的发动机前侧位置无覆盖件,以满足风冷发动机风 冷、散热的需要,但这也使得普通骑式摩托车在发动机处显得有些空洞,造型 单调。近年来,人们已不限于将摩托车作为单纯的代歩工具,摩托车逐步向追 求时尚、彰显个性的方向发展,普通的骑式摩托车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 们需要一种能够填补摩托车油箱下方空缺、美化车身,但又不影响发动机风冷 效果的覆盖件。由于摩托车车身前部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如果在摩托车的车身 前部的发动机处增加覆盖件,就会使得摩托车外型的可变因素增多,设计师可 利用此覆盖件的造型,使摩托车的车身更加流畅、更具视觉冲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覆盖件,它既能美化摩托 车发动机处的车身,又不影响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覆盖件,包括对称布置的的左、右半 侧,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和下护罩连接构成,所述中护罩位于下护罩的前 上方,中护罩的后边缘与下护罩的前边缘相搭接;两下护罩的底边前部分别相4向延伸直至对接,所述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连接,使左、右半 侧的下部半封闭;所述两中护罩相对称,所述中护罩的后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搭接部,在该搭接部背离中护罩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纵截面为"n"形的空心凸台,该凸台顶面开有中心孔,在所述下护罩的前边缘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内孔相 对应的圆柱,该圆柱从凸台下方插入凸台内孔中,通过从凸台顶面旋入的自攻螺钉将凸台和圆柱连接;所述两中护罩的中前部相对称,在其中一个下护罩的底部对接边上设有一 延伸片,该延伸片上卡有簧片螺母,在所述簧片螺母的上方搭接另一下护罩延 伸出的搭接块,螺钉由内向外依次穿过搭接块、延伸片和簧片螺母的螺孔,将 两下护罩连接;所述两下护罩分别在前端内侧面上设有连接柱,该连接柱与所述下连接板 两侧面所设的螺钉沉孔相对,用自攻螺钉穿过螺钉沉孔旋入所述连接柱,将所 述下连接板和左、右半侧的下护罩连接;在所述两下护罩前前端下部的内侧面上设有相向延伸的支板,两支板的前 部搭接且设有相对的连接孔,位于下方的支板前部卡有簧片螺母;在所述下连 接板的下部设有安装沉孔,用螺钉依次穿过所述下连接板的安装沉孔、两支板 的连接孔和簧片螺母的螺孔,将三者连接。本专利技术由五块覆盖件构成,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和下护罩组成,而左、 右半侧的底边前部对接,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连接,从而使两左、右半侧形 成下部半封闭的壳体',本专利技术位于发动机的前下侧,弥补了此处造型单调的不 足,覆盖件的造型美化了前部车身,使车头至车体下部具有明朗、连贯的车身线条,使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更具动感;从摩托车的车头往后看,本专利技术由下 连接板将左、右半侧连接成"U"形,摩托车行驶中的迎面风,可从下连接板上 方的开口 (即"U"形开口)中进入,对发动机进行风冷,因而本专利技术不但不会 影响发动机的风冷,还因前上部开口的聚风作用,使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更好。在所述左、右半侧下部的内侧面且靠近边缘处,设有限位桩,所述下连接 板的两侧边向后折弯有翻边,该翻边与侧边相平行且相距一个侧边壁厚的距离; 当下连接板与所述左、右半侧连接时,所述翻边位于左、右半侧的下部边缘与 所述限位桩之间,下连接板的两侧边与左、右半侧的外表面相平齐。在靠近左、 右半侧内侧面的边缘处设计限位桩,使限位桩与左、右半侧下部曲面过渡的边 缘之间形成限位槽,相应地,在下连接板的两侧边设计翻边,该翻边插入前述 限位槽中,便于下连接板与左、右半侧的装配连接;下连接板的翻边与两侧边 之间,正好有一个覆盖件壁厚的距离,当翻边插入左、右半侧的前述限位槽中, 下连接板的两侧边的外表面与左、右半侧的外表面相平齐。所述左、右下护罩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相配合的限位片和限位沉槽,当所 述限位片陷入限位沉槽时,所述左、右下护罩底部的外表面对接边相平齐。设 计相配合的限位片和限位沉槽,可保证左、右下护罩的底面对接平整。所述中护罩后边缘的搭接部为短节片状支耳,在该支耳上设置所述凸台, 仅在连接点处设置短节片状支耳,结构简单、节省材料。所述中护罩后边缘的支耳为三个,每个支耳上设置一个所述凸台。所述圆柱顶部中心设有盲孔,该圆柱顶面抵在所述凸台的内顶壁上。圆柱 顶部预设盲孔作为自攻螺钉的螺纹底孔,连接时,自攻螺钉能较轻松地旋入圆 柱,提高装配效率;圆柱顶面抵在凸台的内顶壁上,便于自攻螺钉连接,以保证自攻螺钉与圆柱的螺纹连接长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位于摩托车发动机的前下侧,使车头至车体下部具 有明朗、连贯的车身线条,使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更具动感,不但不影响发动 机的散热,而且其前部开口具有聚风作用,使发动机的风冷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装车状态)。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A向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放大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左、右半侧两下护罩的俯视图。 图6为下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7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2的C-C剖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歩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由对称布置的左、右半侧和下连接板3组成,左、 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3连接,使左、右半侧的下部半封闭。左、右 半侧分别由中护罩1和下护罩2连接构成,两中护罩1相对称,如图2和图5 所示,两下护罩2也对称设置,由于两下护罩2的尾部可安装在发动机的不同 位置,故将其设计得长短不同,右半侧的下护罩2较长,但除了尾部长短不同, 两下护罩2其它部位的轮廓相对称。如图1和图3所示,中护罩1位于下护罩2 的前上方,中护罩1的后边缘与下护罩2的前边缘相搭接,形成大致呈"z"形的罩体,包围在发动机的前侧和下方,美化了前部车身,使车身线条更加流畅、更具动感。如图3、图4和图8所示,中护罩1的后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三个短 节片状支耳14 ,在每个支耳14背离中护罩1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一个纵截 面为"n"形的空心凸台4,凸台4的内孔下端将支耳14贯通,该凸台4顶面 开有中心孔4a,该中心孔4a作为自攻螺钉6的过孔;在下护罩2的前边缘内侧 面上,设有与凸台4内孔相对应的三个圆柱5,圆柱5顶部中心设有盲孔5a, 圆柱5的顶面抵在凸台4的内顶壁上。圆柱5顶部预设盲孔5a作为自攻螺钉6 的螺纹底孔,连接时,自攻螺钉6能较轻松地旋入圆柱5,提高装配效率,圆柱 5顶面抵在凸台4的内顶壁上,便于自攻螺钉6的连接,以保证自攻螺钉6与圆 柱5的螺纹连接长度,圆柱5从凸台4下方即支耳14的下表面插入凸台4内孔 中,自攻螺钉6从凸台4顶面穿过中心孔4a,旋入圆柱5的盲孔5a中,将凸台 4和圆柱5连接,自攻螺钉6的螺钉头压在凸台4的顶面上。如图5和图7所示,两下护罩2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左下 护罩2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两个限位片12和两个限位沉槽13,与之相对应的右 下护罩2底部的对接边上,设有与限位片12和限位沉槽13相配合的两个限位 沉槽13和两个限位片12,当其中一个下护罩2的限位片12陷入另一个下护罩 2的限位沉槽13时,两下护罩2底部的外表面对接边相平齐,这样就便于左、 右半侧的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覆盖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布置的左、右半侧,左、右半侧分别由中护罩(1)和下护罩(2)连接构成,所述中护罩(1)位于下护罩(2)的前上方,中护罩(1)的后边缘与下护罩(2)的前边缘相搭接;两下护罩(2)的底边前部分别相向延伸直至对接,所述左、右半侧的下部前端通过下连接板(3)连接,使左、右半侧的下部半封闭; 所述两中护罩(1)相对称,所述中护罩(1)的后边缘向外折弯延伸有搭接部,在该搭接部背离中护罩(1)外表面的平面上,设有纵截面为“∏”形的空心凸台(4), 该凸台(4)顶面开有中心孔(4a),在所述下护罩(2)的前边缘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4)内孔相对应的圆柱(5),该圆柱(5)从凸台(4)下方插入凸台(4)内孔中,通过从凸台(4)顶面旋入的自攻螺钉(6)将凸台(4)和圆柱(5)连接;   所述两中护罩(1)的中前部相对称,在其中一个下护罩(8)的底部对接边上设有一延伸片(7),该延伸片(7)上卡有簧片螺母(7a),在所述簧片螺母(7a)的上方搭接另一下护罩(2)延伸出的搭接块(8),螺钉(15)由内向外依次穿过搭接块(8 )、延伸片(7)和簧片螺母(7a)的螺孔,将两下护罩(2)连接; 所述两下护罩(2)分别在前端内侧面上设有连接柱(9),该连接柱(9)与所述下连接板(3)两侧面所设的螺钉沉孔(3a)相对,用自攻螺钉穿过螺钉沉孔(3a)旋入所述连接柱( 9),将所述下连接板(3)和左、右半侧的下护罩(2)连接; 在所述两下护罩前(2)前端下部的内侧面上设有相向延伸的支板(10),两支板(10)的前部搭接且设有相对的连接孔(10a),位于下方的支板(10)前部卡有簧片螺母(10b);在 所述下连接板(3)的下部设有安装沉孔(3b),用螺钉依次穿过所述下连接板(3)的安装沉孔(3b)、两支板(10)的连接孔(10a)和簧片螺母(10b)的螺孔,将三者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畅朱琦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