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防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1353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噪声防护电路,包含设置于半导体基底中的第一N井区、第一N+扩散区域、第一P+扩散区域、第二N+扩散区域、第二N井区、第三P+扩散区域、以及第四P+扩散区域。该第一N+扩散区域设置于该第一N井区内。该第一P+扩散区域及该第二N+扩散区域,分别为N型二极管的阳极以及阴极,位于该第一N井区的第一侧。该第二N井区位于该第一N井区的第二侧。该第三P+扩散区域,以及该第四P+扩散区域,设置于该第二N井区内,且两者之间的表面上方设置有闸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噪声防护电路,尤其是指一种在N型二极管与 其它电路元件间,插入N井的噪声防护电路。
技术介绍
现今3土会消费性电子产品、手持式装置非常普遍,顺应着此潮 流趋势,电子产品的体积越做越小,相对地,包括在电子产品中的 IC的数量及封装大小,也越求精简。因此IC的设计潮流趋向系统 单芯片(system on chip, SOC)的设计方式,即是^l夺计算才几的一部分, 或是加上部份的电路,放入一颗芯片内。这颗芯片会包括数字电路、 模拟电路、混合信号及射频电路等等在内。这样的设计方式,大大 地减小了电路板的尺寸,但也因为在这么一颗小芯片中,就包含了 多种不同的电路,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模拟电路对噪声非常 敏感,数字电路则抵抗噪声的能力较强,若将数字电路与模拟线路 摆放得非常靠近,模拟电路非常容易受到彼此电路间的干扰。请参 考图1。图1为常见电路中的噪声的示意图。在图1中,电压零伏 特时的p桑声为;也弹p桑声(4妄地反弹p喿声,ground bouncing noise) 。 i青 参考图2及图3。图2示出了内部模拟线路7与N型二极管5、 P 型二极管6构成的数字电路相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噪声防护电路,其包含有: 半导体基底; 第一N井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 第一N+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N井区内,耦接于第一电源; 第一P+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内,耦接于所述第一电源,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一侧,所述第一P+扩散区域为N型二极管的阳极; 第二N+扩散区域,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一侧,为所述N型二极管的阴极; 第二N井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二侧; 第三N+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N井区内,耦接于第二电源; 第三P+扩散区域以及第四P+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N井区内;以及 闸极,设置于所述第三P+扩散区域与所述第四P+扩散区域之间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噪声防护电路,其包含有半导体基底;第一N井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第一N+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N井区内,耦接于第一电源;第一P+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内,耦接于所述第一电源,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一侧,所述第一P+扩散区域为N型二极管的阳极;第二N+扩散区域,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一侧,为所述N型二极管的阴极;第二N井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位于所述第一N井区的第二侧;第三N+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N井区内,耦接于第二电源;第三P+扩散区域以及第四P+扩散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N井区内;以及闸极,设置于所述第三P+扩散区域与所述第四P+扩散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二N井区的上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声防护电路,其中所述第一 P +扩散 区域以及所述第二 N +扩散区域形成所述N型二极管。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声防护电路,其中所述第三P +扩散 区域、所述第二N井区、所述闸极、以及所述第四P +扩散区 域形成P型金属氧化半导体。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声防护电路,其中所述第一N井区、 所述第二 N +扩散区域、以及所述第一 P +扩散区域形成双极 性接合面晶体管结构。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噪声防护电路,其中所述第一N井区 为所述双极性接合面晶体管的集极,所述第二 N +扩散区域为 所述双极性接合面晶体管的射极,以及所述第一 P +扩散区域 为所述双极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景荣谢宗轩饶永年
申请(专利权)人: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