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泰和专利>正文

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727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为以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同端侧作逆向输送温差流体,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呈使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或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借多管路逆向通过导温流体作吸热或释热体的装置,为由呈平行 或近似平行设置至少一路第一流体管路,及至少一路第二流体管路,第一流体管路及第二 流体管路供互呈逆向输送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呈温差的气态流体、或液态 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以对被动接受释 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 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
技术介绍
传统借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 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用装置,如引擎冷却 水箱、或借导温流体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暖具、或 加热装置、或热能传输装置,因其导温流体的流向固定,因此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上各 位置形成较大的温度差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将传统利用输送的导温流体通过吸热或释热体以产生吸热或释热的应 用装置,改良为在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第一流体管路及第二流体管路,第一流体管路及第 二流体管路供互呈逆向输送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呈温差的气态流体、或液 态流体、或由气态流体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以在输送 导温流体作吸热或释热功能运作时,可使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形成较平均的 的度分布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 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通过定流向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 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3为图1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6为图4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7为图4所示结构,直接由多管路逆向输送呈温差导温流体的第一流体管路及 第二流体管路直接构成共同结构体,并直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传输温能 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9为图7所示结构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时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10所示为图4所示结构,为将多管路逆向输送呈温差导温流体的第一流体管路 及第二流体管路的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分别设置于管路两侧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1为图4实施例中的吸热或释热体100,与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供通过导温 流体的管状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2为图4实施例中的吸热或释热体100,与多组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供通过 导温流体的管状结构体100’作组合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由多组呈互逆流向的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 依序交错排列,而呈逆流向并联传输导温流体110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流体管路及/或第二流体管路加设独立导温片实施例结构示 意图。图15为图14的A-A剖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流体管路及/或第二流体管路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加设共同 导温片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B-B剖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流体管路及/或第二流体管路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加设具隔 温槽孔的导温片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C-C剖视图。图20为图13实施例中第一流体管路及 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A-A剖视图。图22为图13实施例中第一流体管路及 加设共同导温片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的B-B剖视图。图24为图13实施例中第一流体管路及 加设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4的C-C剖视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配置周期正逆向泵送系统的方块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传统借吸热或释热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 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通过定流向的导温流体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 主要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传统借输送固定流向的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液态 转气态、或由气态转液态的导温流体110,通过第一流体管路101以结合吸热或释热体100 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装置总成,以供(1)由通过第一流体管路101的导温流体110,经吸热 或释热体100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致 冷或加热的功能;或⑵由通过第一流体管路101的导温流体110反向接受来自温能吸热/或第二流体管路加设独立导温片实施例 /或第二流体管路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 /或第二流体管路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或释热体100周围的冷能或热能,作致冷或致热的作用;前述的(1)常见应用于如引擎冷却 水箱、或借导温流体110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或借导温流体110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如 暖具、或加热装置、或蒸发器或凝结器、或冷能或热能传输装置,后者(2)常见应用于冷能 或热能传输装置;当(1)的应用时,导温流体110由吸热或释热体100的一边侧端的第一流 体管路101的入口输入导温流体110再由另一端输出,在吸热或释热体100第一流体管路 101入口的导温流体110与第一流体管路101出口的导温流体110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度 差,同样的在(2)的应用时,会在第一流体管路101的入口及第一流体管路101的出口形成 较大的温差,为现有装置所存在不足之处。图2中所示的是图1作吸热的冷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2中 所示为图1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定流向的导温流体110作为释热的排放热能运作中,呈单流 向的流路布设,而在导温流体110通过第一流体管路101时,在吸热或释热体100的导温流 体110入口与导温流体110出口之间,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图3所示为图1作为释热的热能排放装置功能运作中的温度差分布图;图3所示 为图1所示传统利用输送单流向的导温流体110,作为吸热的排放冷能运作中,呈单流向的 流路分布,而在导温流体110通过第一流体管路101时,在吸热或释热体100的导温流体 110入口与导温流体110出口之间,形成较大温度差的分布状态。针对上述现象,本专利技术为首创一种借通过导温流体作吸热或释热体的装置,为由 多管路分别作逆向输送温差流体的方式,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 热或释热功能,以使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如 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中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的主要结构,其构成如下吸热或释热体100 为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 释热结构体,供接受所结合的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内部所流通的呈气态 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 的温能,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 的冷能排放的功能运作,或作释热的热能排放的功能运作,吸热或释热体100可为一个或 一个以上所构成;第一流体管路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借通过导温流体作吸热或释热体的装置,为由多管路分别作逆向输送温差流体的方式,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其构成如下:吸热或释热体(100):为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结构体,供接受所结合的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内部所流通的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的温能,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的冷能排放的功能运作,或作释热的热能排放的功能运作,吸热或释热体(100)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供逆向输送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以传输温能至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体(100),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可分别为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所构成;上述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1)为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入口(121)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入,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出口(112)为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出口(122)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出;上述第一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释热体(100),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入口(111)与第二流体出口(122)为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邻近位置,而第一流体出口(112)与第二流体入口(121)呈邻近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另一位置,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第一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分别呈逆向输送两路的导温流体(110),而共同使吸热或释热体(100)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吸热或释热。...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8-10-15 12/285,862一种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借通过导温流体作吸热或释热体的装置,为由多管路分别作逆向输送温差流体的方式,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物体或空间,产生吸热或释热功能,以使导温流体在吸热或释热体形成较平均的温度分布状态,其构成如下吸热或释热体(100)为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结构体,供接受所结合的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内部所流通的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的温能,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作吸热的冷能排放的功能运作,或作释热的热能排放的功能运作,吸热或释热体(100)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构成;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供逆向输送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导温流体(110),以传输温能至由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导热材料所构成的吸热或释热体(100),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可分别为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所构成;上述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1)为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入口(121)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入,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出口(112)为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出口(122)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出;上述第一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于吸热或释热体(100),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入口(111)与第二流体出口(122)为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邻近位置,而第一流体出口(112)与第二流体入口(121)呈邻近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另一位置,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吸热或释热体(100)的第一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分别呈逆向输送两路的导温流体(110),而共同使吸热或释热体(100)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布,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吸热或释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吸热或 释热体(100)与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的可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结构关系所构成,含1)由吸热或释热体(100)与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两种管路至少 其中之一,为呈组合的结构所构成;2)由吸热或释热体(100)与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两种管路至少 其中之一,为呈一体的结构所构成;3)由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两种管路至少其中之一为直接构成吸 热或释热体(100)的功能;4)在第一流体管路(101)及/或第二流体管路(102)加设与相邻管路间不相连的独立 导温片(300);5)在邻近第一流体管路(101)及/或第二流体管路(102)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以共 同导温片(400)相连结;6)在邻近第一流体管路(101)及/或第二流体管路(102)的邻近流体管路之间,以具隔温槽孔的导温片(350)相连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进一步的构成含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为良导热材料所构成以构成共同结构体,供输送呈气态流体、或液态流体、或由气态转液态的流体、或由液态转气态的流体所构成的 导温流体(110),以传输温能至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 空间(200),第一流体管路(101)及第二流体管路(102)可分别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所构成;上述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入 口(121)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入,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出口(112) 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出口(122)并联,以接受导温流体(110)的流出,而第一 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为呈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形状或立体形状布设而 构成共同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将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入口(111),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 出口(122)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的邻近位置,而将第一流体管路(101)的第一流体出口 (112),与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第二流体入口(121)呈邻近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的另一位 置,以在运作中对设置于其共同结构体的多管路中的第一流体管路(101)与第二流体管路 (102),分别呈逆向输送两路的导温流体(110),而使其共同结构体的整体温度差,较平均分 布于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以对被动接受 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吸热或释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被动接 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与第一流体管路(101)及 第二流体管路(102)的结构关系含由第一流体管路(101)、第二流体管路(102)两种管路,至少其中之一为直接构成吸热 或释热体(100)的功能,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 间(200)吸热或释热。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管路逆送温差流体的吸热或释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 可由多管路逆向输送具温差导温流体的第一流体管路及第二流体管路直接构成的共同结 构体,并直接对被动接受释热或吸热的固态、或胶态、或液态、或气态物体或空间(200)传 输温能。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泰和
申请(专利权)人:杨泰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