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液压元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组合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集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阀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组合阀。所述组合阀包括阀体,阀体内内设有第一单向阀芯、第二单向阀芯、节流芯棒、液控阀芯和溢流组件等控制部件,通过各控制部件的组合使用达到实际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紧凑合理,无内部连接也就没有泄漏点,同时线路连接简单,可迅速方便的拆卸检修,提高生产效率;刚性及强度高,能承受70MPa的超高压力,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泛;集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阀三种功能于一体,能有效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元件
,涉及一种组合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集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阀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组合阀。
技术介绍
在已有技术中,液压定位机的主顶升油路为了达到顶升后的保压、下降同步、超负 荷时的泄压,在油路设计中必须要有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阀,如果采取将三个单 一功能的阀组合使用,占用的空间比较大,组装难度较高,线路连接复杂,而且连接节头多 容易产生泄漏,给维护检修造成很大的不便;而体积相对小一点的阀虽然能节约一些空间, 但是价格昂贵,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结构巧妙合理,体 积小巧,线路连接简单,维护检修方便的组合阀,该组合阀集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 阀三种功能于一体,能有效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组合阀包括阀体,其特征在于阀体上开设 有第一工作油孔、止回孔、主油孔、第二工作油孔、调速安装孔、第二控制油孔和第一控制油 孔,第一工作油孔内延伸开设有第一支孔、第二支孔,第一支孔与第二控制油孔的内端相连 通,第二支孔依次与止回孔、主油孔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的外端采用第一堵头密封;第二单向阀芯通过止退弹簧和锁紧螺栓封装在止回孔内,止回孔的底部设有止回 阀座,在止退弹簧的压力下,第二单向阀芯的头端紧压在止回阀座上;主油孔的内端与第二支孔相连通,主油孔的中间侧部与第二工作油孔相连通,主 油孔的外端采用第二堵头密封;第一单向阀芯通过返回弹簧和工作管接头封装在第二工作油孔内,第二工作油孔 的底部设有阀座,在返回弹簧的压力下,第一单向阀芯的头端紧压在阀座上;节流芯棒螺装在调速安装孔内,调速安装孔底部设有调节阀座,节流芯棒转动时 通过螺纹传动在调速安装孔内轴向移动,使节流芯棒贴紧或离开调节阀座,控制节流芯棒 的开启间隙;液控阀芯通过控制管接头封装在第二控制油孔内,液控阀芯上设有三通孔,控制 管接头上设有轴向的回油通孔,回油通孔通过三通孔与第一控制油孔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体上开设有溢流孔和溢流控制孔,溢流孔 与溢流控制孔相连通,溢流控制孔的底部与第二工作油孔相连通;钢球座、钢球、顶针、安全 弹簧和推杆依次装配在溢流控制孔内,溢流控制孔底部设有溢流阀座,钢球座紧压在溢流 阀座上,钢球座上开设有溢流油孔,钢球装在钢球座内,钢球直径大于溢流油孔孔径,钢球 压在溢流油孔上,钢球及钢球座通过顶针、安全弹簧和推杆顶紧,推杆螺纹连接在压板上, 压板固定在阀体上,推杆外端螺纹连接锁定螺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紧螺栓螺装在阀体上,锁紧螺栓与阀体之 间垫装第二密封垫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管接头螺装在阀体上,工作管接头与阀 体之间垫装第一密封垫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流芯棒上套装有0型圈、第一挡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流芯棒外端装有调节螺母。节流芯棒外端 设为方头,调节螺母上设有方孔,调节螺母套装在节流芯棒上,通过螺钉、垫圈拧紧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控阀芯上套装有第二挡圈和0型密封圈。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结构巧妙,紧凑合理,无内部连接也就没 有泄漏点,同时线路连接简单,可迅速方便的拆卸检修,提高生产效率;刚性及强度高,能承 受70MPa的超高压力,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泛;集液控单向阀、单向节流阀、溢流阀三种功 能于一体,能有效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2-第一单向阀芯、3-返回弹簧、4-第一密封垫圈、5-工作 管接头、6_压板、7-钢球座、8-钢球、9-顶针、10-安全弹簧、11-推杆、12-锁定螺母、13-0 型圈、14-第一挡圈、15-节流芯棒、16-调节螺母、17-垫圈、18-螺钉、19-螺栓、20-0型密封 圈、21-第二挡圈、22-液控阀芯、23-控制管接头、24-第一堵头、25-第二单向阀芯、26-止 退弹簧、27-第二密封垫圈、28-锁紧螺栓、29-第二堵头、30-第一工作油孔、31-第一支孔、 32-第二支孔、33-止回孔、34-主油孔、35-第二工作油孔、36-溢流孔、37-溢流控制孔、 38-调速安装孔、39-第二控制油孔、40-第一控制油孔、41-溢流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主要由阀体1、第一单向阀芯2、返回弹簧3、第一 密封垫圈4、工作管接头5、压板6、钢球座7、钢球8、顶针9、安全弹簧10、推杆11、锁定螺母 12、0形圈13、第一挡圈14、节流芯棒15、调节螺母16、垫圈17、螺钉18、螺栓19、0形密封 圈20、第二挡圈21、液控阀芯22、控制管接头23、第一堵头24、第二单向阀芯25、止推弹簧 26、第二密封垫圈27、锁紧螺栓28、第二堵头29等零件组成。如图2所示,阀体1上开设有第一工作油孔30、止回孔33、主油孔34、第二工作油 孔35、溢流孔36、溢流控制孔37,调速安装孔38、第二控制油孔39和第一控制油孔40,第一 工作油孔30开设在阀体1的右侧面上,第一工作油孔30内延伸开设有第一支孔31、第二支 孔32,第一支孔31与第二控制油孔39的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依次与止回孔33、主油 孔34和调速安装孔38的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的外端采用第一堵头24密封。如图2所示,止回孔33开设在阀体1的下侧面上,第二单向阀芯25通过止退弹簧 26和锁紧螺栓28封装在止回孔33内,锁紧螺栓28螺装在阀体1上,锁紧螺栓28与阀体1之间垫装密封垫圈27 ;止回孔33的底部设有止回阀座,在止退弹簧26的压力下,第二单向阀芯25的头端紧压在止回阀座上。如图2所示,主油孔34开设在阀体1的下侧面上,主油孔34的内端与第二支孔32 相连通,主油孔34的中间侧部与第二工作油孔35相连通,主油孔34的外端采用第二堵头 29密封。第二工作油孔35开设在阀体1的左侧面上,第一单向阀芯2通过返回弹簧3和工 作管接头5封装在第二工作油孔35内,工作管接头5螺装在阀体1上,工作管接头5与阀 体1之间垫装第一密封垫圈4,第二工作油孔35的底部设有阀座,在返回弹簧3的压力下, 第一单向阀芯2的头端紧压在阀座上。如图2所示,溢流孔36开设在阀体1的左侧面上,溢流孔36位于第二工作油孔35 上方,溢流孔36与溢流控制孔37相连通。溢流控制孔37开设在阀体1的上侧面上,钢球 座7、钢球8、顶针9、安全弹簧10和推杆11依次装配在溢流控制孔37内,溢流控制孔37底 部设有溢流阀座,钢球座7紧压在溢流阀座上,钢球座7上开设有溢流油孔41,钢球8装在 钢球座7内,钢球8直径大于溢流油孔41孔径,钢球8压在溢流油孔41上,钢球8及钢球 座7通过顶针9、安全弹簧10和推杆11顶紧,推杆11螺纹连接在压板6上,压板6采用采 用螺栓19固定在阀体1上,推杆11外端螺纹连接锁定螺母12。如图2所示,调速安装孔38开设在阀体1的上侧面上,调速安装孔38位于溢流控 制孔37的右侧,0型圈13、第一挡圈14套装在节流芯棒15上,节流芯棒15螺装在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阀,包括阀体(1),其特征在于:阀体(1)上开设有第一工作油孔(30)、止回孔(33)、主油孔(34)、第二工作油孔(35)、调速安装孔(38)、第二控制油孔(39)和第一控制油孔(40),第一工作油孔(30)内延伸开设有第一支孔(31)、第二支孔(32),第一支孔(31)与第二控制油孔(39)的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依次与止回孔(33)、主油孔(34)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的外端采用第一堵头(24)密封; 第二单向阀芯(25)通过止退弹簧(26)和锁紧螺栓(28)封装在止回孔(33)内,止回孔(33)的底部设有止回阀座,在止退弹簧(26)的压力下,第二单向阀芯(25)的头端紧压在止回阀座上; 主油孔(34)的内端与第二支孔(32)相连通,主油孔(34)的中间侧部与第二工作油孔(35)相连通,主油孔(34)的外端采用第二堵头(29)密封; 第一单向阀芯(2)通过返回弹簧(3)和工作管接头(5)封装在第二工作油孔(35)内,第二工作油孔(35)的底部设有阀座,在返回弹簧(3)的压力下,第一单向阀芯(2)的头端紧压在阀座上;节流芯棒(15)螺装在调速安装孔(38)内,调速安装孔(38)底部设有调节阀座,节流芯棒(15)转动时通过螺纹传动在调速安装孔(38)内轴向移动,使节流芯棒(15)贴紧或离开调节阀座,控制节流芯棒(15)的开启间隙; 液控阀芯(22)通过控制管接头(23)封装在第二控制油孔(39)内,液控阀芯(22)上设有三通孔,控制管接头(23)上设有轴向的回油通孔,回油通孔通过三通孔与第一控制油孔(40)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组合阀,包括阀体(1),其特征在于阀体(1)上开设有第一工作油孔(30)、止回孔(33)、主油孔(34)、第二工作油孔(35)、调速安装孔(38)、第二控制油孔(39)和第一控制油孔(40),第一工作油孔(30)内延伸开设有第一支孔(31)、第二支孔(32),第一支孔(31)与第二控制油孔(39)的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依次与止回孔(33)、主油孔(34)内端相连通,第二支孔(32)的外端采用第一堵头(24)密封;第二单向阀芯(25)通过止退弹簧(26)和锁紧螺栓(28)封装在止回孔(33)内,止回孔(33)的底部设有止回阀座,在止退弹簧(26)的压力下,第二单向阀芯(25)的头端紧压在止回阀座上;主油孔(34)的内端与第二支孔(32)相连通,主油孔(34)的中间侧部与第二工作油孔(35)相连通,主油孔(34)的外端采用第二堵头(29)密封;第一单向阀芯(2)通过返回弹簧(3)和工作管接头(5)封装在第二工作油孔(35)内,第二工作油孔(35)的底部设有阀座,在返回弹簧(3)的压力下,第一单向阀芯(2)的头端紧压在阀座上;节流芯棒(15)螺装在调速安装孔(38)内,调速安装孔(38)底部设有调节阀座,节流芯棒(15)转动时通过螺纹传动在调速安装孔(38)内轴向移动,使节流芯棒(15)贴紧或离开调节阀座,控制节流芯棒(15)的开启间隙;液控阀芯(22)通过控制管接头(23)封装在第二控制油孔(39)内,液控阀芯(22)上设有三通孔,控制管接头(23)上设有轴向的回油通孔,回油通孔通过三通孔与第一控制油孔(40)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阀,其特征还在于阀体(1)上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银松,张克立,蒋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亚中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