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6716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2
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乘坐在车辆的副驾驶座上的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收容在车辆的仪表板中,对副驾驶座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充气器,其产生膨胀气体;安全气囊,其通过从所述充气器放出的气体,向乘员侧膨胀、展开。所述安全气囊具有:主腔室,其与所述充气器相连通,展开时位于正常落座的乘员的正面;副腔室,其与所述主腔室的至少一个侧部相连结。在所述主腔室与所述副腔室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气体流通的内排气口。而且,设有能够开闭所述内排气口的止回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乘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上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1、众所周知,为了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对乘员进行保护,在车辆上设置有一种或多种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有各种形态,例如:从汽车的方向盘的中心附近膨胀而对驾驶员进行保护,即所谓的驾驶员用气囊;从仪表板鼓出而对副驾驶座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副驾驶座用气囊;在汽车的窗的内侧向下方展开而在车辆横向的冲击或侧翻、翻车事故时对乘员进行保护的帘式气囊;在车辆横向冲击时在座椅的侧部展开以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侧气囊等。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副驾驶座用的安全气囊装置。

2、但是,在发生对车辆施加来自斜前方的冲击的那种碰撞时,有时乘员以不规则的位置、角度进入到展开的安全气囊,不能适当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例如,副驾驶座的乘员的头部与安全气囊的从中心偏离的位置相接触,由于乘员的头部的压力,安全气囊的内压降低,有可能发生乘员的头部受到前方的中心显示屏或音响面板等的冲击的所谓“冲底”的现象。即,有可能发生难以适当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乘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上的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装置。

3、解决问题的方法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收容在车辆的仪表板中,对副驾驶座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充气器,其产生膨胀气体;安全气囊,其通过从所述充气器放出的气体,向乘员侧膨胀、展开。所述安全气囊具有:主腔室,其与所述充气器相连通,展开时位于包括正常落座的乘员的正面的区域;副腔室,其与所述主腔室的侧部相连结。在所述主腔室与所述副腔室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气体流通的内排气口。而且,设有能够开闭所述内排气口的止回阀。

5、在此,所谓“仪表板”是指位于车辆的前座的前方,且位于挡风玻璃(前玻璃)下侧的部分,一般由树脂成形,有时也被称为仪表的控制盘(d a s h b o a r d)。另外,安全气囊装置除了可以收容在仪表板的内部以外,还可以收容在舱室(c a b i n)内的其他结构部分的内侧。

6、另外,所谓“侧部”是指包括主腔室的左右一侧面或两个侧面的概念。

7、另外,所谓“边界部分”是指主腔室和副腔室作为区域相接的部分,不仅包括在该边界部分通过缝制等将腔室的侧面彼此整体连结的情况,还包括至少连结包含内排气口的周边的固定区域的状态。

8、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谓“前”是指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后”是指车辆的后方(与行进方向相反的一侧),“右”是指朝向行进方向的右侧,“左”是指朝向行进方向的左侧,“车宽方向”是指左右方向。

9、在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当发生车辆的碰撞等事件时,从充气器产生的膨胀气体流入安全气囊的主腔室,之后,通过内排气口到达副腔室,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此,当副驾驶座的乘员因车辆的斜向碰撞等而进入副腔室时,副腔室内的气压上升,止回阀关闭内排气口,能够维持副腔室的压力,能够适当地对进入副腔室的乘员进行约束。

10、所述副腔室可相对于所述主腔室而设置在车辆的中央侧(驾驶座侧)。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落座于副驾驶席上的乘员因碰撞的冲击而与中央控制台、仪表板、驾驶员等接触的事态。

11、所述止回阀可以由以覆盖所述内排气口的方式配置的柔软的布状部件构成,其构成为覆盖所述内排气口。作为布状部件,可以使用与形成安全气囊的织物相同的织物。通过用布状部件成形止回阀,能够简化止回阀的结构,能够将制造成本的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

12、优选为,将所述副腔室的容积设定为小于所述主腔室的容积。这是为了在发生正面碰撞等的情况下,通过容积大的主腔室可靠地对乘员进行约束。

13、所述主腔室和所述副腔室可分别成形为独立的个体的袋体。所述内排气口由在所述主腔室和所述副腔室相接的部分形成于两个腔室的开口而构成。

14、通过在单个安全气囊的内部设置分隔板,可以形成所述主腔室和所述副腔室,并在所述分隔板上可形成所述内排气口。

15、所述副腔室可以由外周与所述主腔室的所述侧面相连结的基布而形成。此时,所述内排气口形成在所述主腔室的所述侧面。

16、优选在所述主腔室形成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孔。

17、因为除了在副腔室上设置可开闭的内排气口之外,在主腔室中形成排气孔,所以当乘员与副腔室相接触时,副腔室的内压上升,但主腔室的内压逐渐减少。因此,保持了内压的副腔室容易向因气体的排气而变得柔软的主腔室的方向移动或倾斜。其结果,副腔室不会向外侧(与主腔室相反侧)逃脱,能够可靠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

18、当从上表面对展开状态进行观察时,所述副腔室可以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

19、在此,所谓“大致三角形状”是指不限于严格的三角形,而是指具有三边的形状,包括角部稍微圆化或稍微倒角的形状。

20、所述三角形可构成为具有与乘员相对的第一边、位于与所述主腔室的边界部分的第二边、形成所述安全气囊的侧部的第三边。

21、由于副腔室的第二边位于与主腔室的边界部分,所以当乘员进入相当于副腔室的第一边的面(乘员侧)时,能够在主腔室吸收副腔室所承受的力。

22、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可以成形为比所述第二边的长度短。由此,展开时的副腔室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前后方向的深度短。

23、所述副腔室的形成所述第一边的面和所述主腔室的与乘员相对的面大致形成同一面。

24、可构成为,所述副腔室的前端位于所述主腔室的前端的后方。

25、所述副腔室可构成为,仅连接在所述主腔室的一侧部。例如,所述副腔室可构成为,与所述主腔室的车室内侧的侧部相连结。或者,也可以将副腔室连接到主腔室的车室外侧(窗侧)的侧部。

26、此外,也可以在主腔室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副腔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车辆碰撞的方向(偏移角度)如何,都能够适当地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收容在车辆的仪表板中,对副驾驶座的乘员进行保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11.如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p>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收容在车辆的仪表板中,对副驾驶座的乘员进行保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要藤原一基安部和宏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