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技术_技高网

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技术

技术编号:4126346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43)和外管(44),在内管(43)内形成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43)与外管(44)之间形成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63),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包围内管(43)地配设;和保持体(65、66),其安装于所述外管(44),保持所述支承环(63)。在支承环(63)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支承外管(44)的突起。不需要在支承环(63)外套外管(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


技术介绍

1、以往,对于以液化天然气(lng)为燃料气体驱动燃气发动机而航行的船舶,在igc规则(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f规则(国际船舶使用燃气或其他低闪点燃料安全规则)等中规定有:将收容燃气发动机的发动机室设于燃气安全的机器处所(gas safe machinery space)。对于依据所述igc规则、igf规则等规定而设计的发动机室,考虑到燃料气体泄漏的情况,通过将作为供燃料气体流动的配管的燃料管线、与燃料气体接触的机器等利用其他的构造体包围,从而设为双重管构造体,而且,双重管构造体的内部始终进行换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在所述双重管构造体中,在内管内形成有燃料气体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换气用的环状的空气流路,在长度方向上的预定的部位配设有用于将该空气流路的截面积保持为一定的作为管支承构件的支承件。

3、图2是配设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支承件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4、在附图中,附图标记pu是双重管构造体,附图标记43是内管,附图标记44是外管,附图标记45是包围内管43地配设且支承内管43的支承件,附图标记46、47是作为定位构件的环,该环在双重管构造体pu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部外套于内管43,并且与支承件45抵接地配设,将支承件45相对于内管43定位。

5、所述支承件45通过将利用注射成形等成形方法由氟树脂形成的筒状的构件切断为预定的长度并实施机械加工,从而一体地形成,具有环状的形状。

6、所述环46、47由不锈钢形成,内径略大于内管43的外径,以能够滑动地外套于内管43。

7、环46利用涂布于边缘eg1的树脂制的粘接剂48而粘接并固定于内管43,环47利用涂布于边缘eg2的粘接剂48而粘接并固定于内管43。

8、另外,所述支承件45由环状体构成,其包括:环状部51;以及凸部52,该凸部52在支承件45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部位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此外,环状部51的内径略大于内管43的外径,以能够使支承件45滑动并外套于内管43。

9、在外管44外套于支承件45时,在支承件45的圆周方向上的各凸部52之间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具有扇状的形状,用于使内管43与外管44之间的空气流路连通,而供空气流通。

10、现有技术文献

11、专利文献

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27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然而,在所述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pu中,难以在内管43的预先设定的位置配设支承件45,而且,为了将支承件45定位于内管43的设定的位置,需要配设环46、47,并将环46、47利用粘接剂48粘接于内管43,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pu的作业较为繁杂。

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pu的问题点,提供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的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

6、而且,该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该支承环包围内管地配设;以及保持体,其安装于所述外管的预定的部位,保持所述支承环。

7、另外,在所述支承环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支承外管的突起。

8、专利技术的效果

9、根据本专利技术,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

10、而且,该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该支承环包围内管地配设;以及保持体,其安装于所述外管的预定的部位,保持所述支承环。

11、另外,在所述支承环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有支承外管的突起。

12、在该情况下,在外管的预定的部位安装有保持体,利用该保持体保持支承环,因此,不需要在支承环外套外管。另外,仅通过在外管安装保持体,就能够将支承环相对于内管定位。

13、因而,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

14、而且,利用在所述支承环的周向上的多个部位形成的突起支承外管,因此,双重管构造体即使受到外力也不会变形,能够防止外管与保持体之间的连结部分破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重管构造体,其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6.一种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7.一种管支承构件,其配设于双重管构造体,该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管构造体,其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幸作
申请(专利权)人:中西商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