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技术

技术编号:3912640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43)和外管(44),在内管(43)内形成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43)与外管(44)之间形成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63),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包围内管(43)地配设;和保持体(65、66),其安装于所述外管(44),保持所述支承环(63)。在外管(44)的长度方向上的预定的部位安装有保持体,利用该保持体(65、66)保持支承环(63),因此无需在支承环(63)外套外管(44),而不需要调整支承环(63)与外管(44)之间的嵌合。与外管(44)之间的嵌合。与外管(44)之间的嵌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对于以液化天然气(LNG)为燃料气体驱动燃气发动机而航行的船舶,在IGC规则(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F规则(国际船舶使用燃气或其他低闪点燃料安全规则)等中规定有:将收容燃气发动机的发动机室设于燃气安全的机器处所(Gas safe machinery space)。对于依据该规定而设计的发动机室,考虑到燃料气体泄漏的情况,通过将作为供燃料气体流动的配管的燃料管线、与燃料气体接触的机器等利用其他的构造体包围,从而设为双重管构造体,而且,双重管构造体的内部始终进行换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在所述双重管构造体中,在内管内形成有燃料气体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环状的换气用的空气流路,在长度方向上的预定的部位配设有用于将该空气流路的截面积保持为一定的作为管支承构件的支承件。
[0004]图2是配设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支承件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纵向组装步骤的图。
[0005]在附图中,附图标记Pu是双重管构造体,附图标记43是内管,附图标记44是外管,附图标记45是包围内管43地配设且支承内管43的作为管支承构件的支承件,附图标记46、47是作为定位构件的环,该环在双重管构造体Pu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部外套于内管43,并且与支承件45抵接地配设,将支承件45相对于内管43定位。
[0006]所述支承件45通过将利用注射成形等成形方法由氟树脂形成的筒状的构件切断为预定的长度并实施机械加工,从而一体地形成,具有环状的形状。
[0007]所述环46、47由不锈钢形成,内径略大于内管43的外径,以能够滑动地外套于内管43。
[0008]环46利用涂布于边缘eg1的树脂制的粘接剂48而粘接并固定于内管43,环47利用涂布于边缘eg2的粘接剂48而粘接并固定于内管43。
[0009]另外,所述支承件45由环状体构成,其包括:环状部51;以及凸部52,该凸部52在支承件45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部位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此外,环状部51的内径略大于内管43的外径,以能够使支承件45滑动并外套于内管43。
[0010]在外管44外套于支承件45时,在支承件45的圆周方向上的各凸部52之间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具有扇状的形状,用于使内管43与外管44之间的空气流路连通,而供空气流通。
[0011]现有技术文献
[0012]专利文献
[001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827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4]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5]然而,在所述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Pu中,在将外管44外套于在内管43的多个部位配设的支承件45时,需要调整支承件45与外管44之间的嵌合,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较为繁杂。
[0016]另外,在所述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Pu中,为了将支承件45相对于内管43定位,需要环46、47,而需要将环46、47利用粘接剂48粘接于内管43,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更加繁杂。
[001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Pu的问题点,提供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的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管支承构件。
[001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9]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
[0020]而且,该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该支承环包围内管地配设;以及保持体,其安装于所述外管的预定的部位,保持所述支承环。
[002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双重管构造体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
[0023]而且,该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该支承环包围内管地配设;以及保持体,其安装于所述外管的预定的部位,保持所述支承环。
[0024]在该情况下,在外管的预定的部位安装有保持体,利用该保持体保持支承环,因此,不需要在支承环外套外管,不需要调整支承环与外管之间的嵌合。
[0025]另外,仅通过在外管安装保持体,就能够将支承环相对于内管定位。
[0026]因而,能够简化用于形成双重管构造体的作业。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立体图。
[0028]图2是配设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支承件的立体图。
[0029]图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纵向组装步骤的图。
[0030]图4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船舶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003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纵剖视图。
[003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横剖视图。
[003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支承环的立体图。
[0034]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保持体的立体图。
[0035]图9是表示向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支承环安装保持体的状态的图。
[0036]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0037]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组装有支承单元的状态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立体图。
[0038]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组装有支承单元的状态的双重管构造体的纵剖视图。
[0039]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组装有支承单元的状态的双重管构造体的横剖视图。
[0040]图1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的第1图。
[0041]图1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的第2图。
[0042]图1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的第3图。
[0043]图17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的第4图。
[0044]图18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形成方法的第5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43、内管;44、外管;63、支承环;65、66、保持体;Pu、双重管构造体;Rt1、气体流路;Rt2、空气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对收容燃气发动机的发动机室中的双重管构造体、其形成方法以及作为管支承构件的支承单元进行说明。
[0048]图4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双重管构造体的船舶的主要部分示意图。
[0049]在附图中,附图标记Aru是在船舶的预定的部位依据IGF规则的规定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管构造体,其具备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内形成有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其特征在于,该双重管构造体具有:支承环,其由利用树脂一体地形成的环状体构成,该支承环包围内管地配设;以及保持体,其安装于所述外管的预定的部位,保持所述支承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所述保持体具备:柱部,其安装于外管;以及支承件保持部,其自该柱部的一端分支地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所述支承环具备槽,该槽具有环状的形状,所述支承件保持部弯曲地形成,该支承件保持部进入所述槽内而保持支承环。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重管构造体,其中,所述外管具备孔,该孔在所述预定的部位贯通外管的内外地形成,通过将所述柱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幸作
申请(专利权)人:中西商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